:::
《阿霞的掛鐘》(國家電影資料館 提供)
藝@電影

跨越框架的種種可能

作為新生代電影創作者亮相舞台的「金穗獎」,多半參賽作品都是深耕內在風景、人物少場景簡單的低成本小品,固然穩當,卻也讓人更期待看到其他類型的嘗試。這次入圍作品中,劇情片有一半圍繞著「記憶」主題;而跨越類型與界線的作品也有精采的呈現。

 

作為新生代電影創作者亮相舞台的「金穗獎」,多半參賽作品都是深耕內在風景、人物少場景簡單的低成本小品,固然穩當,卻也讓人更期待看到其他類型的嘗試。這次入圍作品中,劇情片有一半圍繞著「記憶」主題;而跨越類型與界線的作品也有精采的呈現。

 

第35屆金穗獎入圍影展

3/22~31  台北 光點華山電影館

INFO   www.movieseeds.com.tw/

連續大量觀看金穗影展多年,有了些小小心得:參展作品拍的最大宗與穩當的大概就屬於侯孝賢式深耕內在風景的小品,人物少場景簡單寫實低成本,攝影優美,描寫平淡貼近生活卻深刻的小事件,但多數受限於短片與說故事的功力,相較於斯,有更廣闊的類型與可能,如同新大陸般未被開發,但也因為經驗與經費的不足,新類型的嘗試相對也嫩了些,不過總是個開始,即使不好也強過可有可無的存在。

劇情片圍繞「記憶」主軸

今年的劇情片搭著時事,不約而同有一半的影片圍繞在「記憶」的主軸,從《明日的記憶》、楊力州《被遺忘的時光》,關於記憶的多變成為近年電影中的現象,去年在金馬影展放映賴俊羽的《四分人》,運用了記憶喪失來進行推理劇氛圍的布局,讓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而已在去年上映《昨日的記憶》第二段,由陳芯宜導演的《阿霞的掛鐘》,直接點名主旨,將失憶與都更的議題結合,其中顧寶明與譚艾珍的對手戲相當精采。

去年參加台北電影節,陳永錤導演的《凱西五號》,有著如記憶的跳針,音樂與影像烘托出一種未來感,以及年輕的氛圍,把妹與愛情真的是電影永恆不變的樂章。鄒維剛導演《慢吞吞小學》以可愛的步調,透過即將關閉的小小學,留下少子化背後龐大的問題給觀眾。曾英庭導演的《椰仔》,在公視播出過,描述逃跑外勞與賞金獵人這樣少見的主題與角度,並罕見地夾雜著大量的泰文與台語,呈現一種又疏離又熟悉的感覺,一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是不同世界的運作。

而這樣的語言感受也出現在我很喜歡的《華麗緣》中,以台語的背景,重現或窺視屬於上海或華文世界的張愛玲,導演施君涵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去年以《巨獸》入圍金穗獎,《華麗緣》是張愛玲一九四○年代的同名散文作品,背後描述的卻是於一九六一年短暫來台時寫成的《重訪邊城》,導演取其夜遊酒家事件,轉換角度以台語發音重現那夜的酒家風光,劇中稱這位奇女子為「上海來的查某」,高英軒、楊麗音、黃姵嘉、謝盈萱等劇場演員參與演出。

馬毓廷導演的《語獸》是部怪片,融合真人與動畫多媒體劇場的那種跨界,也許是聲音的表現方式少了電影感,但也是企圖打破界線的創新嘗試。而同樣打破我們自我設限的還有實驗類,應政儒導演的《晃遊身體》,看似紀錄片,卻又有許多精心安排的場景設計,向許多電影大師致敬的構圖,及對於鏡頭對於影像等的實驗風格,雖然影片似乎記錄著資深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的「變態」身體、易裝者肌肉男李葯、跨性別者AG與跨性別表演藝術家陳煜明,卻是透過影像呈現屬於身體的種種可能。

實驗片打破界線與分類

實驗類影片較往年精采,跨進數位時代後,也許技巧不同,但創意與實驗的精神不變。而打破界線與分類成為今年實驗片的特色。方信凱的《皮下絮語》,結合身體與動畫的跨界表現,充滿美感與風格。而牛俊強導演的《即使她們從未相見》,以紀錄片訪談的形式,來虛構「認識」的真實性。

動畫類影片含括了手繪與3D的動畫,每部作品都充滿著作者的個人風格與敘事方式。謝文明的《禮物》入圍去年金馬影展最佳短片類,不同於以往《肉蛾天》或《享樂花園》的怪異美學風格,這次有了一個線性發展的故事,有點推理懸疑的劇情,但仍然是濃濃的謝文明風格。今年紀錄片少了重量級的作品,但在議題上也呈現百花齊放,有描寫舉重隊、莫拉克風災、拆除的吊腳樓、拍攝父母的家暴、東港祭典等等。學生類作品不容小覷,廿六部入圍作品,在沒有分類的包袱下,更多元地呈現出這一年學生作品的潛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