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戈哲堤發展出個人獨有的動作特色,解放了自宮廷舞蹈演繹而來的芭蕾舞,講求挺拔對稱而相對拘謹的上身姿態,帶來屬於當代芭蕾較為流動、曲線豐富的肢體表現。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卡拉瓦喬》
6/13~14 台北 國家戲劇院
編舞家馬羅.比戈哲堤(Mauro Bigonzettit)以十六世紀末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真名為Michelangelo Merisi)傳奇多舛的生命故事為藍本,從他激進又精確寫實的繪畫風格構築整齣舞劇的意象,將畫作中人物剎那間的姿態轉化成舞者的肢體張力,透過光線的明暗差異,渲染出卡拉瓦喬畫作中飽滿又濃豔鮮麗的色彩。
畫作與角色的雙人舞
兩幕舞劇結構中,編舞家從卡拉瓦喬幾幅驚世留名的畫作綜合提取出舞作角色,像是第一幕的幾個段落:〈酒神的隊伍〉、〈算命者〉、〈年輕的音樂家們〉和〈詐賭者〉,以及第二幕圍繞著聖馬太的三個場景,都是從卡拉瓦喬的繪畫主題變形而來。編舞家掌握了這些繪畫作品所顯露出的那份狂妄叛逆,以及藝術家不容於世的性格,舞劇的發展並非線性寫實地鋪敘卡拉瓦喬的一生,而透過抽象化的舞蹈肢體表達出人物之間的慾望關係。
正因為卡拉瓦喬的繪畫創作與他奇異跌宕的生命經歷密不可分,畫作中各種驚悚、猙獰與死亡意象的場景,其實就是他四處逃亡、和生命纏鬥的另一層寫照。象徵卡拉瓦喬的角色(由藝術總監馬拉可夫飾)時而站在凝視自己圖畫的旁觀位置,時而走進畫作中(亦可說是走進他內在的精神世界)與他的繆思女神或是圖畫中的人物共舞。經過舞蹈的轉化,比戈哲堤將藝術家的個人生命和自我創作緊密交織,呈現卡拉瓦喬外在生活與內在精神的兩面關係,除了再現卡拉瓦喬畫作中暴力腥血、充滿懸疑卻又生動傳神的景象,同時也濃縮出他傳奇的生命經歷。
打破芭蕾框架的上半身
古典芭蕾舞保留了一些啞劇動作,藉由上半身的動作(包括手的指示和面部表情)來交代劇情或者呈現出人物的心理狀態。在《卡拉瓦喬》當中,比戈哲堤同樣編排了許多複雜的上肢動作,某種程度置換古典芭蕾指涉明確的手勢動作。像是馬拉可夫的獨舞和幾段抒情的雙人舞部分,舞者的下半身停留在固定的姿態,突顯出手部在胸前迴旋、環繞的細膩編排,放大內在情感的戲劇性表現;或在群舞場面,男女舞者揮動雙臂,手掌在軀幹的前後來回拍擊,帶動上半身快速的前突、後拱,又或是雙臂分別在身體兩側交互擺盪,帶動上身螺旋擰轉,呈現出活潑、歡愉的身體律動。創新於芭蕾舞固有的形式語彙,比戈哲堤發展出個人獨有的動作特色,解放了自宮廷舞蹈演繹而來的芭蕾舞,講求挺拔對稱而相對拘謹的上身姿態,帶來屬於當代芭蕾較為流動、曲線豐富的肢體表現。
下半場,舞台上一座巨大畫框分隔出內外兩個世界,以鏡像的方式呈現畫裡與畫外的關係。相較於其他角色堅定有力的姿態,馬拉可夫身形扭曲,顯得無力頹敗,雙臂垂墜掌心朝天,不時地仰頭張望,像是對蒼天發出強烈的呼喊,傾訴生命種種的痛苦無奈。對比繪畫中人物的永恆不滅,在最後一幕傳達出某種人性的脆弱面,也預告了舞作最後卡拉瓦喬成為自己畫筆下那個鮮血飛濺的殉道者。
【本單元徵稿啟事】
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本刊以公開方式徵求表演藝術類評論,入選者即可於本單元刊出。徵求評論之條件如下:所評論的作品須在台灣演出,並於首演起兩個月內投稿有效,投稿作品必須為首次發表文章,包含不曾公開於平面媒體或電子(包括網路網站、部落格、BBS站、Facebook等)發表,每篇字數1,200字。入選刊登作品可獲獎金NT$2,400元。投稿評論文章請e-mail至mag13@mail.ntch.edu.tw信箱,主旨標示「新銳藝評」投稿,並註明真實姓名、地址、電話。詳情說明請參PAR表演藝術網站(www.paol.ntch.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