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風為什麼叫作「薩克斯風」?
為什麼它會被做成菸斗狀?
薩克斯風吹久了,臉皮會不會皺掉?
對於薩克斯風這個樂器,大家首先聯想到的一定都是爵士樂手吹奏時搖擺的瀟灑身姿,但真的只有爵士樂演出才使用這個樂器嗎?趁著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又要起跑,我們也來了解一下,這個迷人樂器的魅力所在……
天才班導師 董舜文 薩克斯風演奏家
天才班班長 李秋玫
- 人家說學音樂要趁早,但三、四歲孩子拿不動薩克斯風怎麼辦?
管樂器需要肺活量,年紀太小沒辦法控制或理解怎麼樣用腹式呼吸,而且他還在發育的期間。我從國外的文獻看到,學管樂器最好的年紀是十歲,台灣最小從國小四年級就有管樂班,也大概就是十歲。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像小提琴它有分四分之一、 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它可以做得比較小支,但透過弦的粗細或是其他方式來調整,還是得到同樣的音域;但薩克斯風沒辦法,管樂器做得小支,它音域就變高了,可是音變高了不等於比較好吹,反而更費力,勉強小孩子的話,會讓他們受內傷。
但反過來講,腹式呼吸的方法如果正確的話,其實跟坐禪、瑜珈、太極拳一模一樣,這對身體很好。練到肺活量以外,你還會練到腸胃的蠕動,所以現在很多成年人來學這個,一方面是養生,一方面可能年輕的時候覺得好好聽,可是沒有機會學。我現在最多的學生不是小朋友,而是銀髮族,而且這個樂器並不貴,不必付出太多就可以擁有一把。
- 為什麼吹薩克斯風的時候,都得要在脖子上掛一條帶子?
因為薩克斯風很重,通常一把大概三公斤左右,更大的薩克斯風甚至更重,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帶子,英文叫Strap,我們稱它為薩克斯風吊帶。
它的目的只是要分擔薩克斯風重量,因為如果我的手要一直抬著這個樂器,手指頭根本沒辦法靈活演奏,所以這個吊帶其實是還蠻重要的,當然這幾年講究很多新的材料:有些會彈力、有些繞過腰來,用很多怪東西來分擔重量。
吹薩克斯風對身體沒有什麼傷害,頂多是背、脖子比較痠,因為長時間揹著樂器,像我的脖子就稍微有點印子。
- 為什麼這個樂器要叫做薩克斯風?
創造這個樂器的是一個住在巴黎的比利時人,他的名字就叫薩克斯(Adolphe Sax),是一個修樂器的師傅。當時有人請他設計一個新樂器,音質介於柔美與雄壯之間。以管樂器來說,雄壯就是銅管,柔美就是木管,於是他想辦法結合這兩種樂器的優點,創作出來一個介於兩者的樂器。
他非常聰明,因為樂器中最容易發聲的樂器叫單簧管,所以利用了單簧管的吹嘴;然後最好、最大聲的材料是銅,所以他用銅來做管身;加上長笛所有的半音都有一個按鍵,是最進步的指法,所以薩克斯風就結合了豎笛的發聲、小喇叭的材料與長笛的指法,成為一個完整的樂器。樂器就是以薩克斯的名字來命名的,也就是Sax加上phone,phone在那年代不是電話而是一種響度單位。他從一八四○年開始設計,一八四五年做出來,一八四六年取得專利,當初做出來時就已經有從小到大六種薩克斯風,完成度相當高。
- 如果吹了很久,積很多口水在樂器裡面該怎麼辦?
很簡單,倒掉就好啦!事實上,薩克斯風裡面積的不是口水,而是吹出來的暖空氣跟管壁接觸凝結而成為所謂的水氣,就像一個冷玻璃瓶放在室溫中,外面會產生一層水珠一樣。所以管樂器如小喇叭裡面也不是口水,而且比較麻煩的是因為管子繞得很複雜,所以底下設計一個按鍵,一按會有個洞可以一下子出來很多;而薩克斯風只要倒掉就好。
不過薩克斯風有沒有水,其實影響不大,因為薩克斯風洞很大、管子很粗,所以就算積很多水也無所謂,而且其實積不到這麼多水。小喇叭不一樣,它管子很細,水多的時候根本吹不過去,而且連聲音也都沒了,所以必須要時常清掉積水。這也是為什麼小喇叭每次綵排,每個人不是放個塑膠盆子,就是鋪張報紙在地上的緣故。看他們一直在那邊倒水,而且一大堆很噁心,可是其實那不是口水,而是水氣。
- 為什麼薩克斯風都要做成菸斗的形狀?
做成這個造型,是因為長度跟音域有關,管樂器一般來說愈短的音愈高,愈長的愈低,長度長一倍就低一個八度。照薩克斯風的長度從吹嘴到喇叭口拉成直的話,手根本就按不到按鍵,或者按住之後嘴巴吹不到。所以只好上面彎下來,可是吹嘴一彎,喇叭口就會往後吹,所以就再折回來變成現在的樣子。它是為了配合人的體型做成這個形狀,而且薩克斯風這麼重,如果做成直的,雙手也抬不起來,因此當初它的設計造型跟美觀完全沒有關係,完全只是為了要方便人們演奏而已。
高音薩克斯風比較短,可是在這兩年有一些新的改變,有人把它拗來拗去,看起來小很多,所以現在有分直管高音或彎管高音。
- 學薩克斯風會不會很難?
我教過一個太太,第一堂課就教她Do、Rei、Me、Fa、Sol、La、Si、Do,熟悉位置之後,只要給我廿分鐘,我就可以教完她吹完一首歌。所有的樂器會普遍,都是因為它簡單。譬如像吉他、鋼琴等,都是因為它容易發聲、容易學,所以入門沒那麼困難。
好比說現在全台灣的人幾乎都學過直笛,但為什麼選直笛?因為它最簡單、又便宜。加上指法很合理,全按就是Do、放一個孔就是Rei,以此類推,而薩克斯風就跟它指法完全一樣,所以學過直笛的人來學很快,只要教學員吹得出聲音來就好,因為他們已經吹音階了。
而且直笛第二個八度很難吹,要按半孔,但薩克斯風不用,它有個按鍵一按,所有音符就高八度了,所以這還更簡單。不像單簧管按下去是高十二度,原本是Do就變成Sol,指法跟原來的不一樣;薩克斯風只需要一種指法,即使吹高音薩克斯風也一樣,所以只要會吹一種薩克斯風,就可以吹所有音域的薩克斯風了。
再來它的按鍵設計比較容易演奏,跟小喇叭比簡單多了,如果有一個小喇叭跟我吹得一樣快、一樣複雜,他的技巧就是比我強一倍;或者如果伸縮喇叭跟我吹得一樣快的話,他則強我三倍,因為那個樂器操作更難。加上薩克斯風慢慢地開發出來許多新的技巧,開始有很多不同吹奏的方式、可以玩出很多花樣,所以才那麼受人喜愛。
- 它只能用來演奏爵士樂嗎?
不是的。台灣演奏古典薩克斯風的演奏家比爵士樂的還多,而且全台灣的音樂系有薩克斯風主修的,都是古典的學生,加上每年從歐洲回來的人口就有十幾位,所以其實古典音樂市場非常大。
對這個樂器的印象都是用來演奏爵士樂的原因,是由於它在爵士樂中得到很大的發展,因為容易上手、學的人多,薩克斯風就慢慢追上本來小喇叭在爵士樂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加上近年來在音色還有技巧上的改良,使得音樂的變化可以是流行、搖滾、電玩等等,並不只局限在古典或爵士樂中。
- 為什麼薩克斯風演奏,都會一直聽到「漏風」?
爵士樂演奏中,你常看到有人拿著像碗公一樣的東西,在喇叭口利用開合的動作讓聲音產生「嗚~嗚~」的效果,那是小喇叭才可以做得到的。小喇叭的氣在管子裡面不管怎麼繞,最後都只有從喇叭口出來,所以它可以透過碗公做出效果。可是薩克斯風做不到,因為薩克斯風聲音不是單獨從喇叭口出來的,它還有按鍵下的孔,一吹出去整件樂器都有地方可以當作聲音的出口,所以只遮住喇叭口,還是會有聲音的。
對於許多音樂家來說,氣聲也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技巧之一,就好比書法裡面的筆觸,有時就是要在筆畫尾端留下鬚鬚。那個毛毛的感覺才能顯出力道和方向感,在爵士樂當中跟古典不一樣,古典追求的是心中想像的「神」的聲音,所以要比人類完美,它不允許雜質聲,可是爵士樂是入世的音樂,是「人」的音樂,那個氣聲就是我的表情,它變成音樂當中處理口氣的方法,所以,不見得完美就比較好聽。
- 薩克斯風吹久了,臉皮會不會皺掉?
這個疑惑應該是跟臉皮吹起來鼓不鼓有關。其實在學院派的教學是不希望鼓起來的,和嗩吶比較不一樣,嗩吶的號嘴阻力特別大,所以它必須鼓著吹,而且它有些宗教上的理由,所以出殯時嗩吶的聲音不能中途停下來。吹薩克斯風臉皮不會皺,如果有什麼影響的話,就是嘴唇比較紅,因為震動、還有每天在吹的關係。有些人吹久嘴唇會有個齒印,不過找到方法反而不會有,就是不會吹才會咬很緊。
要讓音不中斷用的是「循環呼吸法」,它是在一口氣吹完後,吸氣再吹,中間有一個時間差怎麼辦?它就靠鼓臉皮,把氣存在臉部,要吸氣的時候,用臉皮壓出來,去彌補那個時間差;也就是說,其實是用鼻子吸氣、用臉來吹。不過應用在薩克斯風上面比較少,因為我們的簧片、阻力和嗩吶不完全一樣,但如果要在薩克斯風上做循環呼吸法的話,也是要靠臉鼓起來。
我們現在用的方法叫腹式呼吸,吸氣把肚子撐起來以後,內臟自然往下降,所以肺被往下拉開,這個動作是靠腹肌的,所以怎麼吹肺都沒用力,就不會受傷。
- 聽說有「電」薩克斯風,吹的時候會不會被電到?
當然不會,因為它沒有真的接電,只是一個電子裝置。電薩克斯風大概一九七○年代就有了。當年的裝置其實非常龐大,我還記得讀過傳記,有一個樂手知道新樂器出來,就跟日本的公司訂,結果送到他家,哇!跟冰箱一樣大。當年它的裝置,說穿了,其實跟電子琴沒有太大區別。它按下去後一樣是透過電路去控制裡面的電路發出聲音,只是不用按鍵盤,而是改成薩克斯風的指法,然後透過喇叭發出聲音。
英文的原名就叫做Wind controller,它本身根本無法發出聲音,可是我把它接在電腦上,我只是透過它輸入我要的音符而已。它可以透過觸控感應性能來改變大小聲、音質的高低,只是它比原本的樂器複雜太多倍了,要一直靠手來操作,而不是只有吹奏技巧。另外,它控制八度是在滾輪間,每一個滾輪之間高一個八度,所以我必須靠觸感用摸的,有時還得看一下看一下,其實並不好吹,甚至比薩克斯風還難練。不過基本上它是一種Keyboard做不出來的電子音色,雖然不容易吹,但在音色上面卻可以輕易轉換,用電腦存取也很方便。對我來說,它是一個新樂器,絕對不是一個替代品,就像鋼琴不是大鍵琴的替代品,或者是keyboard也不是鋼琴的替代品一樣。
達人推薦專輯
關於薩克斯風,你不可不聽……
認識了薩克斯風,想提早聆賞薩克斯風之美?薩克斯風演奏家董舜文特地拿出私房典藏,與讀者分享,要聽,就聽最讚的!
文字 董舜文
Stan Getz Getz/Gilberto
感謝主讓史坦.蓋茲(Stan Getz)年輕的時候在美國樂壇覺得不順利,所以去了巴西找靈感,這世上才有了Bossa Nova這等輕柔、美妙的音樂啊!這張專輯是歷史上第一張 Bossa Nova 樂風的專輯,也是愛樂朋友的必備心靈良藥啊!
Sonny Rollings Saxophone Colossus
桑尼.羅林斯絕對是目前還在世上最有影響力的爵士大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多次退出樂壇,但每次都帶著滿滿的創意與能量回來衝擊樂壇,這張專輯中他用了許多加勒比海的節奏與樂器,但聽來不只覺得拉丁,卻覺得更爵士耶!
John Coltrane Ballads
大家對約翰.柯川的印象都是超複雜的和聲、超長篇的即興演奏、超強的能量,但似乎強得也離一般聽眾遠了些,但其實強人的內心也許比我們想的脆弱也柔軟,聽聽這張慢板曲集,聽聽柯川的另一面的同時,也許會聽見自己心底也有不同的回音喔~~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
亞特.派柏(Art pepper)是咆哮爵士樂時期少有的白人英雄,他似乎不需練習就能跟上黑人狂放的速度、激烈的音符,而當英雄遇上英雄就是成就歷史的偉大時刻,就像這張專輯,天才的派柏在錄音初次與當時全世界最好的節奏組樂手錄下第一個音時,就註定它傳世的命運。
Joshua Redman Elastic
如同鋼琴的發明帶給古典作曲家更多的想像,電子樂器的發明也給了現代音樂人更多的可能性,也促進了許多新品種風格的音樂誕生。約書亞.瑞德曼(Joshua Redman)在這張專輯當中非常成功的用傳統樂器詮釋電子音樂的節奏樂,再次將爵士樂推向未來。
Kenny Garrett Happy People
肯尼.賈瑞特(Kenny Garrett)應該是影響我最多的音樂家吧!他自幼就展現過人的天分,放棄了音樂名校提供的獎學金,他選擇跟著前輩巡迴世界,在社會大學裡體會真實的人生、演奏真實的音樂!曾兩度在台灣的國家音樂廳演出,他不須說國語,也不須演奏台灣民謠,更不須華麗的舞台與燈光,就可以擄獲全場觀眾的心與靈!聽賈瑞特的專輯沒有懂不懂的問題,只有要再聽幾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