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部落傳統股謠,承載了原住民生活、祭儀及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逢無可避免的流失命運。但如同果樹老欉可以結出最甜美的果實,回頭探尋源頭,不管是在部落中教學傳唱,或是透過新穎編曲讓古謠呈現新風貌,古謠的重生,也讓原住民的音樂文化更添新生命!
隨著部落傳統生活受到現代社會影響而改變,承載原住民生活、祭儀及文化的古謠,從傳唱的場域、方式到音樂本身,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古謠就像「老欉」果樹,經過重新編曲、賦詞、演出者重新演繹等「嫁接」,在原本深厚豐富的底蘊上,再生新枝葉,結出風味更多元的新果。
豐收的第一步,就是照顧好老欉。
根源深植在部落傳統文化裡的古謠,日據時代以來曾遭受禁唱、歧視等各種打壓,加以近年部落青壯年族人大量離鄉到都市工作,傳統土壤快速流失,古謠傳承面臨與時間賽跑的存續危機。
回歸原鄉 接續傳統
獲獎無數的泰雅族金曲獎得主雲力思(Inka Mbing),被譽為擁有「國寶級的嗓音」,曾有一段遠離部落,徬徨在都市的成長歲月。一次偶然機會中,她聽見老人吟唱古調,喚醒了血液裡流動的久遠記憶,於是開始拿著錄音機回到部落,採集即將失傳的傳統歌謠。在採集過程中,曾因違背泰雅女性吟唱古調的禁忌,被部落長者斥責,但是她勇於堅持,「再不唱,就沒人會唱了!」一次又一次地和耆老溝通,終於取得族人的信任,讓〈泰雅古訓〉等珍貴的族語歌謠傳唱下來,
二○○九年雲力思回到老家水田部落擔任駐村藝術家,教導族人及小朋友學習族語、古謠和傳統樂器。部落孩子不只學會唱古謠,還創作新歌,甚至發揮創意加入B-BOX等元素。古謠不再是全然地承襲舊傳統,而有更多有意思的變種。
唱歌吧,孩子們!
二○一三年受邀在金曲獎頒獎典禮演出的屏東縣泰武古謠傳唱,是近年原住民古謠復興中最受矚目的生力軍之一。指導古謠傳唱隊、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查馬克老師,多年來蒐集了近五十首排灣族古謠,不懂簡譜的他,找部落耆老一句一句地學,用錄音機錄下聲調,再請耆老逐字解釋歌詞意涵,並找熟悉樂理的朋友記錄下來,希望讓後代繼續傳唱曲調優美、富涵故事性和情感的排灣族古謠。
泰武古謠傳唱除了在傳統歌謠比賽中屢創佳績,受邀海內外重要慶典場合演出,更和如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等專業音樂人合作,至今已出版《歌,飛過群山》(風潮音樂)等三張古謠專輯。
同樣享譽國際的,還有南投縣信義鄉的「台灣原聲童聲音樂學校」。看過紀錄片《看見台灣》的觀眾,必定對片尾那群站上玉山頂高唱〈拍手歌kipahpah ima〉的孩子印象深刻。創辦學校的靈魂人物馬彼得校長,發現從小常聽部落老人吟唱的〈飲酒歌〉、〈祈禱小米豐收歌〉等傳統歌謠,和布農族獨特的和聲方式,具有跨越文化、穿透人心的力量。
從一九九三年回到家鄉任教後,他開始帶領合唱團,在資源缺乏的偏鄉山區小學,拜訪部落蒐集傳統歌謠,一字一句地傳授給孩子,讓孩子透過音樂認識自己的文化,從掌聲中得到自信,也讓古謠找到了重生的機會。
古調新唱 火花四射
重新連結到古謠傳統之後,彷彿在源頭注入活水,自然衍生出多樣化的音樂詮釋方式。二○一三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的桑布伊(Sangpuy)在同名專輯《Dalan路》(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製作)中,除了將許多古謠重新編曲,也加入了更個人化、自由延伸的詮釋,例如收錄紀念重建卡地布部落傳統,融合古調吟唱、實境人聲器樂聲、大提琴鋪奏的實驗性歌曲〈巴拉冠今訓〉;改編自卑南舞曲的〈快樂搖擺〉加上貝斯、打擊樂器的聲線,感染力加倍,每次演出必帶動全場熱舞。
雲力思獲得金曲獎的古調專輯《Ga-ga》(大大樹音樂圖像製作)找來南印度鼓樂大師Ramesh Shotham、擅長即興的吉他手大竹研,和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團員陳主惠、桑布伊和林廣財,不同民族的音樂對話擦出令人驚豔的火花。排灣族頭目歌手林廣財(Ngere-Ngner)在《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飛魚雲豹音樂工團製作)專輯中,重新演唱流傳甚廣的七○年代林班歌〈涼山情歌〉,滄桑低迴的嗓音成為新經典。
阿美族歌手舒米恩(Suming)二○一三年在故鄉台東都蘭部落舉辦第一屆「阿米斯音樂節」,全由族人自發籌辦與演出,從九十歲耆老、青年、婦女到兒童,接力上台演出各種曲風的阿美族歌謠,活動相當成功,也象徵性地完成了一次部落文化的傳承和重塑。此外,他每年舉辦「海邊的孩子」義賣演唱會,為部落青少年傳統技能訓練及教育活動募款,並邀集部落青少年創作歌曲,為族語歌謠再添新芽。
年長一輩守護歌謠傳統,年輕一代則賦予古謠新生命。經過一代代族人不懈的努力,古謠的傳承與再生,已經結出美麗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