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歌.眾歌」將是胡德夫以歌曲呈現人生歷程的一場音樂會,先是搭配絃樂、以民謠藍調歌吟演唱的西洋搖滾經典,重現當年咖啡廳駐唱的時光;接著以「不插電」的形式演唱多首民歌,重回青春飛颺的年代;接著而從自身的血液出發,回溯北上思鄉的少年到如今的白髮蒼蒼……在Matzka樂團的伴奏下,觀眾將和他一同回憶超過五十年的歌唱歲月。
2014TIFA「種歌.眾歌」胡德夫音樂會
2014/2/2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當那天李雙澤上台,將可口可樂猛砸在地上,怒吼「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後,從校園爆發一股勢不可檔的論戰、抨擊、自覺,隨即延燒著整個藝文界。學生們於是提筆譜曲,台灣校園民歌時代就此展開。
種下眾人的歌
一九七○年代的台灣,正是退出聯合國,逐漸失去國際地位的時刻。在這挫敗當中,台灣的知識分子們琅琅上口的卻是西洋歌曲,文青以此流行為品味的象徵,但對自己文化的歌謠卻是一無所知。當年在哥倫比亞駐台機構咖啡廳駐唱的胡德夫也是如此,粗獷的嗓音帶著原住民天生的好歌喉,讓他愈來愈受歡迎。在電視台進行報導後,胡德夫頓時變成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當李雙澤要求他唱卑南族的歌時,他卻連一首也唱不出來。終於,他想起了父親在他小時候教的《美麗的稻穗》,憑記憶勉強唱完後,從小唱母語歌曲就不及格的胡德夫,第一次在群眾面前獲得了掌聲。
「可樂事件」之後,他和李雙澤、楊弦這幾位歌手的身體力行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成為大專學生肩負的使命。藉由餐廳與咖啡廳的口耳相傳,這股勢力持續發酵了數十年,胡德夫的歌曲,也漸漸多了自己家鄉的主題。到一九八○年代後,他更參與了民主運動,以他最愛的音樂,作為替原住民發聲的工具。在多年後,雖然走過蓬勃、也走過歌曲被禁播的歲月,但在二○○五年終於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的演唱會中,台下原本對立的政壇人物,卻不由得拋開黨派與利益,跟著他的歌聲哼唱。那不為別的,只因多年前「種」的歌,已經成為「眾」人的歌。
回憶五十年的歌唱歲月
「種歌.眾歌」將是胡德夫以歌曲呈現人生歷程的一場音樂會,首先搭配絃樂,以民謠藍調歌吟演唱〈Blowing in the wind〉、〈To Love Somebody〉、〈Can’t find my way home〉等西洋搖滾經典,重現當年咖啡廳駐唱的時光;接著以「不插電」的形式演唱〈一條日光的大道〉、〈鄉愁四韻〉、〈民歌手〉等,重回青春飛颺的年代,向一起推動民歌運動的老友致意。而從自身的血液出發,從關注雛妓問題的〈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到講述台灣由戒嚴、解嚴、政黨輪替民主進程的〈少年中國〉、〈美麗島〉等,回溯北上思鄉的少年到如今的白髮蒼蒼──〈牛背上的小孩〉、〈最最遙遠的路〉及〈匆匆〉,在Matzka樂團的伴奏下,觀眾將和他一同回憶超過五十年的歌唱歲月。
「他的歌是台灣最美麗的聲音!他深沉豐厚的聲音,使我想起東部聳峻的高山,使我想起澎湃廣闊的海洋。」蔣勳對胡德夫的讚美,道出了他與這片土地的情感。他用旋律作為養分,耕耘音樂田地,召喚我們的內心深處的靈魂,唱出屬於妳我共同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