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茱麗葉》改編成歌劇或電影都極為成功,但要創作成舞劇則有相當難度。編舞家拉孚洛夫斯基與音樂家浦羅柯菲夫攜手合作的版本,攀上蘇聯時期「戲劇化芭蕾」的創作顛峰。而這次來台演出的麥克米倫版更是舉世公認的傑出舞作。這一切視覺上形象化的描摹,加上聽覺的深刻幫襯,讓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永垂不朽。
十六世紀莎士比亞所編寫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曾被白遼士、古諾、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家當作譜曲的題材,或改編成歌劇;也多次拍成電影,幾乎都極為成功。一九四○年代初期,蘇維埃聯邦列寧格勒基洛夫劇院(今為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劇院)的藝術總監兼莎劇專家拉德洛夫(S. Radlov,1892-1958)、編劇家皮歐特羅夫斯基(A. Piotrovsky,1898-1937)及編舞家拉孚洛夫斯基(L. Lavrovsky,1905-1967,以下簡稱拉氏)有了改編成舞劇的構想。相較於歌劇、電影可以通過台詞、歌詞、影像等直接的媒介呈現,舞劇只能通過身體語言和音樂,要傳達如此複雜的情節,確實有相當大的難度。
簡約雙人舞呈現經典場景
一九三三年剛從西方回歸祖國的俄羅斯音樂家浦羅柯菲夫(S. Prokofiev,1891-1953,以下簡稱浦氏)受邀為這齣舞劇譜曲,此計畫受到政府當局極大的支持。浦氏的音樂於一九三六年完成,最初是以音樂會的形式發表。主事者為了迎合史達林而將結局處理成大團圓,招致各界強烈的抨擊,甚至接近謾罵式的批評。
其後的創作歷程亦不平順,起初炙手可熱的浦氏企圖主導創作,但經過與編舞家長時間的溝通磨合,使音樂、劇情甚至每一場景所傳達的內容,均極為妥貼契合,最終譜寫成五十二首樂段。這齣被稱為「戲劇化芭蕾」(Drama-ballet)的傳世舞劇,於一九四○年一月十一日在基洛夫劇院推出首演。當然隨後同樣採用浦氏音樂重新編舞的作品,如:艾胥頓爵士(Sir F. Ashton)、柯蘭克(J. Kranko)、麥克米倫(K. MacMillan)和紐瑞耶夫(R. Nuryev)等人,均無法跳脫拉氏舞劇原作的基本框架。
本劇的最重要場景,羅密歐闖入茱麗葉的家庭舞會繼而闖入少女的心扉,其間短短幾小節的慢板,堪稱拉氏版的經典場景。羅密歐恭順地臣服於茱麗葉腳下,輕柔地托舉她來到自己的胸膛上;少女初次遭遇如此深情對待,展開雙臂陶醉地俯視少年仰望的臉龐。隨後伴隨著夢幻般令人陶醉的樂聲,她闔上眼、抬起頭幸福地將雙手撫住心窩;寶塔似重疊的雙人舞姿緩慢旋轉,不知不覺少女悄然落下,以單足舞姿靠在了男伴身前。透過如此簡約的雙人段落,未見任何張揚、費勁的舞蹈痕跡,即充分勾勒出男女主人公彼此一見鍾情的意象。(註1)
攀登「戲劇化芭蕾」創作顛峰
「戲劇化芭蕾」趨於寫意的表現手法,將技巧高超的舞蹈組合,不著痕跡地鋪排於場景當中,令觀眾對演出情節一目了然、對人物心理感同身受,卻不受夾帶其中的炫技變奏乃至幕間插舞干擾到劇情發展;這就是「戲劇化芭蕾」與「古典芭蕾」如《天鵝湖》、《睡美人》等舞劇殊異之處。因此,觀賞《羅密歐與茱麗葉》舞劇時,於各場景之間不宜鼓掌喝彩,以免影響演出的進行。
拉氏編導的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與浦氏的天才樂曲相輔相成,不僅細膩描繪了茱麗葉從無憂無慮的少女轉變為愛捨身的勇敢女性,也全面刻畫出其他劇中人如麥丘提歐的率真幽默、泰伯特的陰狠火暴性格,故而攀上了蘇聯時期「戲劇化芭蕾」的創作顛峰。
一九五六年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曾至倫敦演出此劇,造成大轟動,其後由於紐瑞耶夫叛逃西方並進入英皇芭團工作,蘇聯拒絕再赴英國演出此劇;恰逢此時編舞家麥克米倫為加拿大電視台編作了〈樓台會〉的雙人舞場景,頗獲佳評,由於英國是莎劇的故鄉,皇家芭蕾舞團遂邀約麥氏重編全劇,以彌補莫斯科大劇院無法前來演出的遺憾。英國版《羅密歐與茱麗葉》於一九六五年二月九日首演,成為舉世公認的傑出舞作。
麥氏版本傳統中富新意
六月下旬來台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即將演出麥氏版本。第一幕第二場,茱麗葉在臥房中和奶媽嬉鬧的場景,無論是活潑淘氣的少女忽然飛身投入奶媽的懷抱,或是最終茱麗葉因觸及自己發育成熟的胸部而頓時愣住,麥氏版本都與拉氏版本如出一轍。唯一的不同,是麥氏為少女添加了一隻布偶,藉以突顯她的天真無邪。
同樣是第一幕第二場,在羅、茱初識的舞會場景,麥氏安排了茱麗葉為賓客演奏曼陀鈴,羅密歐藉此展現舞藝從而擄獲少女芳心 (註2)。第一幕終了的〈樓台會〉及第三幕六場〈臥室幽會〉、〈告別〉等場景,基本上雖沿用原版的舞蹈架構,但相較於簡約樸實而含蓄的拉氏版本,麥氏則善於採用更豐沛炫目的舞蹈組合和雙人技巧動作,以匠心獨運的編導手法,來傳達人物情緒,鋪陳戲劇情節。
比如第三幕第八場,茱麗葉服毒之前的心理轉變——少女恐懼地將盛滿毒藥的小瓶扔開,獨自坐在床沿上一動也不動,在颤動心弦的音樂緩緩流淌之間,她臉上的猶豫和不安逐漸被堅定的決心所取代,終於她迅速奔向藥瓶服毒自盡。
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有若干特點,為其他芭蕾演出較罕見,諸如:第一、三、五場各階層群眾於廣場上跳的民間舞,又稱「代表性風格舞蹈」(character dance);第二場舞會上貴族跳的騎士舞,又稱「古代舞會舞蹈」(historical dance);第一和第五場街頭的爭吵和械鬥(stage fighting);第五場麥丘提歐瀕死之前的諧謔之舞,依據角色性格與行為特徵的舞蹈(demi-character dance)。這一切視覺上形象化的描摹,加上聽覺的深刻幫襯,都讓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永垂不朽。
註:
- 參照蘇聯芭蕾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由莫斯科大劇院首席舞者鄔蘭諾娃、日丹諾夫主演。
- 取自浦羅柯菲夫為第二幕第三場所作〈曼陀鈴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