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愛首席指揮吉伯特的新樂季規劃,徹底訴求「年輕化」。(Chris Lee 攝 New York Philharmonic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4-2015全球樂季導聆(下)—國際篇 英美

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平衡 絞盡腦汁吸引新樂迷

在大師凋零、科技當道的當下,為了吸引新世代聽眾走入音樂廳,各大樂團都必須克服「如何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到平衡」的難題。從英美樂團的新樂季規劃看來,透過結合電影的「視覺系音樂會」依舊當紅,不管是大師或新生代,明星牌依舊耀眼,但曲目也依舊是貝多芬、德弗札克,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百年老店紐約愛樂,「年輕化」的訴求與規劃,讓人驚嘆老招牌的回春魔力。

在大師凋零、科技當道的當下,為了吸引新世代聽眾走入音樂廳,各大樂團都必須克服「如何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到平衡」的難題。從英美樂團的新樂季規劃看來,透過結合電影的「視覺系音樂會」依舊當紅,不管是大師或新生代,明星牌依舊耀眼,但曲目也依舊是貝多芬、德弗札克,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百年老店紐約愛樂,「年輕化」的訴求與規劃,讓人驚嘆老招牌的回春魔力。

藝術與商業的平衡點在哪裡?即使紐約愛樂從現實面推出「Under 35青年票價優惠」,想要吸引更年輕的族群走進音樂廳,但在沒有新的「殺手級」企畫概念,以及新的科技運用法則出現前,不僅歐美樂團,全世界表演團體及場地,未來都躲不掉,必須克服這個問題。

雖然討論的是英美地區的樂團,但忍不住要提的是——今年柏林愛樂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錄音品牌。為什麼不選擇和國際性的唱片公司合作?因為,「下載」已經成為大勢,即使收入可能比唱片公司盤剝後更微薄,但「版權」為王。尤其目前各大平台有著不同下載規格,未來誰能勝出依舊態勢不明,把版權牢牢「攬著著」比較實際。在英國和美國兩大區域,商業宣傳競爭更加激烈,各「大」、「小」樂團品牌林立行之有年,比柏林愛樂更早「悟」透這個道理太多年了。反而是自以為搶先一步的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Digital Concert Hall)」,即使擁有過去數十年許多超級巨星的經典演出,想要付費會員大量成長還先有條件。想一想,英國、美國地區的科技,難道做不到相同的事嗎?何必抱著「母帶庫」的金磚,不直接換成收入?因為,「音樂會」需要的播放穩定性,比「電影」或「電視影集」要高得多,跨區域、跨國的「頻寬」和「傳輸」穩定性無法解決,其他都是空談。

「視覺系」音樂會  愈「演」愈烈

二○一三/一四年,英美樂團開始大力推動「電影音樂會」,如「星艦迷航(Star Trek)」、「神鬼奇航」、「希區考克」。在二○一四/一五樂季,這個趨勢只會愈來愈熱,而且成為樂團吸引親子、家庭觀眾進入音樂廳的重要策略。

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將慶祝開幕十周年,這個擁有豐富影像資產的集團,已經確定會充分運用這個音樂廳,進行各種類型的「資產活化」的運用,明白一點說,也就是把庫存的影像,拿來作新的演出,換成票房收入,因為過去數十年,盜版和網路下載,早已經讓原本的「經典」不再具有「價值」。因此,如果有機會到這個音樂廳,別忘了先打聽一下有哪些重要「活動」,無論「展覽」或是在展示廳的影片播放,甚至包括「音樂會」演出。

舊金山交響則推出「電影音樂會系列(Film Series)」,包括「綠野仙蹤七十五周年紀念」、「教父」和「奧斯卡禮讚」等。去年曾提到,若以「卓別林(Chaplin)」為關鍵字,會發現他的「默片電影音樂會」出現頻率甚高,這個版權費用稍微便宜的影像音樂會,在美國許多小城市中不斷巡迴演出。英國倫敦的「BBC交響」乾脆直接把「卓別林」變成一個系列「電影音樂會」,另外倫敦愛樂也挑選“Brief Encouter”影像,現場搭配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其實,如果票價不貴,好樂團的演出絕對值得嘗試。

紐約愛樂更理直氣壯,選擇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甜蜜生活》作為「樂季開幕音樂會」,女高音弗萊明、小提琴約夏‧貝爾及歌手喬許.葛洛班(Josh Groban);再加上卓別林「摩登時代」百周年紀念音樂會,明似向「老」電影致敬,實則以「新」概念滲透年輕族群。

「周年慶」空包彈  曲目還是重點!

音樂廳開幕十周年(之前提到的洛杉磯迪士尼廳)、指揮家七十歲和九十歲生日音樂會會系列音樂會(舊金山交響總監邁克.提爾森.湯瑪斯及法國指揮布列茲)、合唱團創團九十周年(倫敦BBC Singers英國國家廣播電視歌手合唱團)都被作為票房宣傳的標題。當然其中最搶手的是八十五歲的海汀克(Bernard Haitink),不論在紐約、芝加哥、克里夫蘭和倫敦交響,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是,周年紀念就像百貨公司的周年慶,即使會多買一點,但最重要的還是花了多少錢和買到什麼東西,而且再有效的招數,用太多次總會失靈!

實際比較,今年的周年慶並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倒是三大樂團包括「慕堤指揮芝加哥交響」、「杜達美(Gustavo Dudamel)指揮洛杉磯愛樂」及新上任的「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指揮波士頓交響」雖以柴科夫斯基曲目為號召,但選擇合作的演奏家各有不同。慕堤搭配他曾完成全曲錄音的史克里亞賓管絃樂作品,杜達美搭配拉赫瑪尼諾夫,尼爾森斯則選擇搭配蕭斯塔可維奇和貝多芬混搭。

這現象再次說明前幾年的觀察結論,「活下去」比較重要!即使每年曲目重複,包括舊金山的「貝多芬馬拉松」和克里夫蘭總監魏瑟-穆斯特(Franz Welser-Most)放棄繼續布魯克納計畫,直接以標題交響曲如貝多芬《田園》、德弗札克《新世界》和馬勒第六《悲劇》為號召,再加上客席指揮林望傑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德.布爾戈斯(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揮貝多芬第七號……如果樂迷真的願意打開荷包,高高在上的樂團音樂總監絕對也會「順從民意」(這裡的「民」指的當然是「票房」)。

依照以上結論另外比對英、美各大樂團,貝多芬、德弗札克一樣都沒有遺漏,不過,芝加哥交響刻意從象徵主義的「色彩」、「光影」作為主題,加強法國曲目。如果論今年英國美國「純」古典曲目誰最大器,芝加哥交響和倫敦交響絕對並列第一。

明星依舊亮晶晶  與票房畫等號?

倫敦交響管絃樂團今年主要系列,完全不再以「曲目」定位,而以「明星」號召。主要系列就是「煉金師」,以首席指揮葛濟夫和如今樂團碩果僅存的少數耆老之一海汀克為號召,尤其在阿巴多過世之後,多少會凝聚部分樂迷產生「再不聽」或「再不看」以後就看不到了的心情,部分超過七、八十歲的音樂家,包括和阿巴多同歲的德.布爾戈斯冷灶再度熱燒,多少受到這個因素影響。

倫敦交響另外一個號召系列,是邀請十八位小提琴家共襄盛舉的「小提琴音樂節」。必須說實話,遠在台灣不常有機會聽到的情形下,這十八位演奏家一字排開,對我確實有吸引力;但是,對於表演活動旺盛,每年都有超大型「逍遙音樂節」的倫敦,這個完全「無中生有」的音樂節,能不能生效?很難說。或許,另一個針對英國樂迷訴求,動之以情的「布列顛製造」,請來大英帝國在國際走紅的指揮和獨奏家助陣,可能還比較吸金。

百年老字號  變身吸引年輕族群

過去幾年紐約愛樂的樂季整體規劃,很少讓人「耳目一新」,但今年卻讓人「大吃一驚」!首席指揮吉伯特(Alan Gilbert)接任以來,尚未繳出讓國際驚豔的音樂「詮釋」,因此有人質疑沒有「大師」的紐約愛樂未來堪憂。但今年的變化不在音樂的理念,而在整體規劃徹底「年輕化」的訴求。

除之前提到的「電影開幕音樂會」,另外還邀請法國影后瑪莉詠.柯蒂亞,為她量身打造音樂劇場「聖女貞德」。另外,馬友友和絲路合奏團到紐約不稀奇,但是讓他們出現在以中國傳統新年設計的「春節音樂會」,就了不起了。以「蓋希文」名曲和爵士樂手為號召,紐約愛樂的改變,說明了管絃樂團要以「多元族群」為訴求不難、找到適合的好節目和好表演者也不難,但是要在一個樂季中完美地分配,並且達到整體的效果,紐約愛樂今年的規畫,值得全世界各大樂團的幕後工作人員「仔細」分析研究。

三大新世代指揮  未來發展值得觀察

波士頓交響請來二○○八年和伯明罕市立交響簽約的尼爾森斯,費城管絃找來加拿大法裔聶切-瑟昆(Yannick Nézet-Séguin),雖然讓樂團有起死回生的跡象,但是未來如何還很難說,尤其洛杉磯愛樂的杜達美,雖然錄音獲得部分樂評人不斷吹捧,聲勢也確實看漲,尤其幾場和柏林愛樂的合作都在樂迷觀念相對保守的歐陸獲得認可,相對同一輩指揮已經超前許多,但以整體來看,「小捲毛」杜達美要成為「吸票機」或「大師」,還需要一點時間。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趨勢觀察

面對科技未來  樂團保守以對

以往追求票房和追求精益求精,是樂評對於音樂家在「藝術」和「商業」間,如何尋求平衡的爭議焦點,而如今加入了「科技」吞噬「藝術」消費市場的因素,甚至威脅了藝術創作的生存環境,未來幾年的變化,其實從各大樂團的變革,可以感受到最重要的幾個問題還沒有解決——那就是「年輕的觀眾到哪裡去了?」、「音樂家與表演團體的機會銳減,收入如何『維持』?」及「科技不斷進步,但該如何為『我』所用?」。

部分管絃樂團網站改版,但不是更豐富,而是更簡化。顯然在沒有找到「行動載體」運用方向之前,大家都開始降低網站的預算,而盡量運用「免費平台」。於是看到所有樂團的網站首頁,都有非常明顯的連結,請你「改道」前往「臉書」、「推特」……此外,各大樂團大量運用「視訊」平台,將部分演出精華片段上傳,期望在各大網路用戶群「撈到」一些非傳統樂迷的票房。(王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