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強
愛樂電台資深製作主持人
-
焦點專題 Focus 英國、美國
明星、名牌,在串流時代是否仍是票房保證?
在過去10年,串流影音影響了各類型表演藝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幾年的影響,透過網路的串流影音更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這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過去幾十年的「錄音」、「錄影」的「明星」或「大師」,是否還能向過往擁有「影響力」和吸引市場的「消費力」?這個問題,似乎也和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新樂季,各大樂團新任及即將卸任的首席指揮,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明星指揮與票房保證,是魚與熊掌的選擇題嗎? 過去很少有一位指揮家同時兼任兩個美國傳統頂尖樂團首席指揮,但是這個紀錄被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刷新,他將身兼美國預算最高的洛杉磯愛樂,以及過往名氣最大的紐約愛樂首席指揮。不過,詭異的是洛杉磯愛樂只和他續約到2026年,而紐約愛樂的網站,首頁仍然高掛現任首席指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即使紐約愛樂新樂季銷售重點有2025年3月和5月杜達美指揮馬勒及和鋼琴家王羽佳合作,但紐約愛樂官網寧可主打鋼琴名家系列(Star Pianists),卻沒有更積極地宣傳杜達美? 同樣是美國名門的芝加哥交響,原本首席指揮是82歲的慕提(Riccardo Muti)和即將接任的28歲麥凱萊(Klaus Mkel),在首頁並列,這個操作似乎也可以看到不同樂團,對待網路宣傳是否足夠重視的「態度」。如果請來新任首席指揮是為了票房,那麼到底要不要重點宣傳? 在美國傳統頂尖樂團,其實還有兩位原本在商業錄音發行被串流逐漸取代之前,就已經力捧出道的明星指揮波士頓交響的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以及費城管絃樂團的聶澤-瑟金(Yannick Nzet-Sguin),這兩位在國際知名度也非同小可,尼爾森斯兼任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首席指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
透過「新世代」開拓未來 為市場絞盡腦汁
疫情過後,一個優秀樂團的未來發展應如何定位? 從20世紀初期美國喊出「五大(Big Five)」的說法,這些樂團透過「聲譽」網羅更多優秀人才,並且透過商業錄音發行的全球行銷,建立國際聲望。但在進入21世紀以後,五大的說法不僅早就過時,甚至有更具體的數字分析。2021年一篇根據所有公開的財務公告進行的調查,美國「收入前20的管絃樂團」,顛覆許多人對以往對「知名度」的認知:排名前5依序是洛杉磯愛樂、費城管絃樂團、波士頓交響、舊金山交響和紐約愛樂;「五大」另外兩個樂團,芝加哥和克里夫蘭依序排在第6和第7。根據這篇報告,第一名的洛杉磯愛樂可運用的預算,是第5名紐約愛樂的兩倍。 美國頂尖樂團的定位,也隨不同的首席指揮率領,地位有所輪替改變。當年洛杉磯愛樂始終是最願意延攬相對年輕的首席指揮,祖賓.梅塔(Zubin Mehta)就任時未滿27歲,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就任時34歲,如今當紅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不滿30歲,加上20年前迪士尼音樂廳開幕,更多元化的演出曲目,包括如今國際不斷想複製的成功案例「電影音樂會」也是從洛杉磯開始,洛杉磯愛樂能成為如今北美洲商業市場影響力第一,定位和其他幾大樂團不同,自然也有關係。但杜達美將於2026年離開,下一任是誰還未知,另外,任職超過20年,將樂團推升成為目前「全美第一」、「世界前十」的首席執行長查德.史密斯(Chad Smith)也將離職轉戰波士頓交響,查德曾歷任兩任首席指揮,從營運長到首席執行長,可以說洛杉磯愛樂近幾年最重要的計畫,都是在他手上推動,他的離職,包括「迪士尼音樂廳」的建築設計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都為此嘆惜。 如果洛杉磯愛樂是北美最積極和青年指揮家合作的樂團,在英國則是一個普遍的風氣,主要來自的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長期以來的音樂會轉播及透過「新世代(Next Generation)」計畫,對觀眾的潛移默化養成的習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國、美國
伯恩斯坦兩岸發燒 新生代指揮站穩腳步
今年適逢美國指揮家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百年冥誕,身為第一位美國本土出身、但能征服征服歐洲的北美指揮家,大西洋兩岸的英美兩國,也紛紛為伯恩斯坦端出精采樂季菜色。另一方面,倫敦交響迎回賽門.拉圖自是盛事,但誰能繼柯林.戴維士爵士之後成為英倫樂壇盟主?而美國樂團中幾位新生代指揮也已站穩定位,未來能否突破外在環境困局,值得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美國
政經局勢詭譎節目保守 老指揮家坐鎮安定票房
雖然不少英美樂團有逢五甚至遇百的重要節慶,但在樂季節目上卻少見著墨,經濟局勢未明、預算難估,想必也是重要原因。這個時候,老牌有口碑的老指揮家就是樂團票房的定心丸,而經典曲目或先前熱門劇碼的演出,就是安全的保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美
試讓古典飛上「雲端」 曲目回歸親民
從英美樂團公布的新樂季內容,可以看出各大樂團在追逐新科技上不遺餘力,除了用自己的網站銷售自己的錄音,還要讓音樂會更有「看頭」!在美國,可看到除了年輕世代指揮愈趨成熟外,成軍一百廿五年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在慕提大師手下,口碑傲視群雄;而在曲目上則採保守路線,親民的貝多芬一再現身。英國的樂團則是以為莎翁慶祝四百年生辰為主題,在沒有太多人事變動下,在積極中求穩定發展。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達人押寶下定,聽聽他們怎麼說!
應本刊之邀,九位音樂達人終於丟出心目中的人選,也告訴我們為何他們作了這樣的選擇。他們各有不同的思索切入點,甚至提出本次候選名單外的遺珠,也提供讀者們參考,自己要如何圈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位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美
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平衡 絞盡腦汁吸引新樂迷
在大師凋零、科技當道的當下,為了吸引新世代聽眾走入音樂廳,各大樂團都必須克服「如何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到平衡」的難題。從英美樂團的新樂季規劃看來,透過結合電影的「視覺系音樂會」依舊當紅,不管是大師或新生代,明星牌依舊耀眼,但曲目也依舊是貝多芬、德弗札克,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百年老店紐約愛樂,「年輕化」的訴求與規劃,讓人驚嘆老招牌的回春魔力。
-
焦點專題 Focus 英美
景氣不佳 樂團求「穩」難求「新」
在舉世經濟景氣不佳的氛圍中,英美樂團多採保守穩健策略,多以明星牌加持,期待有票房保證。另一方面,加入影像呈現的音樂會形式,也攻占各大音樂廳,成為演出亮點。而在人才方面,前幾年崛起的新生代指揮入主大團,已經逐漸站穩腳步,成為老樂團邁入新紀元的主要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經濟危機烏雲罩頂 經典菜單力求心安
金融風暴和歐債問題,對表演藝術有沒有影響?英美各大樂團新樂季,可以明顯看出來!搬出大家熟悉的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馬勒、拉赫瑪尼諾夫美國再加上蓋希文,英國再加上艾爾嘉,再多邀請幾位明星,雖非萬靈丹,但至少保心安。而有點歷史的樂團則從倉庫中掏寶!
-
焦點專題 Focus 英美
美國尋求突破逆境 英國仍靠俄系指揮撐場
美國的經濟風暴仍未過去,也讓各大樂團莫不費心突破逆境,從新樂季的企畫、曲目、演出邀約的音樂家均可見端倪,也有少數玩出新意。英國各大團則仍靠俄系指揮與俄系曲目撐場面,還有永遠不敗的貝多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樂團猛操拼出頭 斯拉夫指揮統領英倫天下
英國媒體為管絃樂團成員抱怨「太操」,影響未來發展和音樂會演出品質。首先是英國七月到九月初的超級大拜拜「逍遙音樂節」(BBC PROMS),許多樂團剛結束樂季,馬上就要開始和國外樂團「拼場」,緊接著輪到自己樂團新樂季,有的樂團甚至的直接安排國外巡迴。不過,光是BBC系統就超過四個樂團,「一級戰區」倫敦有大大小小超過六個樂團,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不在各大音樂節、國外巡迴爭取曝光機會,不拼怎會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保守中尋求突破 新總監上陣萬眾矚目
美國五大樂團的新樂季曲目,似乎並沒有明顯的隨著道瓊工業指數上漲,而有更大刀闊斧的改變。除了邀請知名演奏家撐場面,並沒有明顯的突出創意,不過紮實的曲目和演出陣容,應該是在保守中求突破的試探。最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交響與洛杉磯愛樂的「新人新政」。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U.S.A.
指揮更替大勢定 貝多芬再度領風騷
美國各大龍頭樂團近年吹起首席指揮和藝術總監換人風,不過到現在也差不多大勢底定,接下來就看新任指揮如何帶領樂團「振興經濟」!今年新樂季中,貝多芬仍是重量級曲目,九首交響曲演透透;被看好實力可挺進「美國五大」的舊金山愛樂,連續三週的「馬勒音樂節」可說質美價優;而浦羅柯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今年也突然竄紅,不知道是否是因為這正是當紅大陸年輕演奏家王羽佳的主打曲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拼票房也拼面子 老指揮仍領風騷
美國眾家大樂團,不知是否對美國經濟深具危機感,○八/○九樂季節目排出的節目趨於保守,不敢標榜新創作,多以經典曲目搭重量級演出陣容,拼票房也拼面子。兩位老指揮馬捷爾與杜特華,一個將去職一個接新職,同時在這個樂季引領風騷:前者即將讓出紐愛大位,卻排出給接棒人吉伯特下馬威的節目,好顯示他的凜凜威風;後者則是鹹魚翻身,接下費城管絃,重展當年丰采。
-
藝@CD
不同世代的她們 彈奏屬於自己的音符
身屬不同世代的三位女鋼琴家:安潔拉.休威特、英格麗德.弗利特與阿格麗希,分別在影音產品領域,讓我們看到她們階段性目標的成果。
-
焦點專題 Focus 評鑑團說
他們心目中的TOP 3
票選指揮星光幫,本刊特邀張己任、歐頭、王世強、李勤一、林采韻、施迪文六位長期觀察古典音樂界動向、具有相當音樂專業及指揮家等身分者擔任評鑑團成員,依據「台風」、「外型」、「親和力」、「台灣熟悉度」、「樂曲詮釋」、「樂團掌握」、「未來發展潛力」、「整體表現排名」共八個不同項目給分,將結果製圖分析,讓整體排名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現。在得知結果前,不妨先聽聽評審團們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