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動容的樂曲或歌聲,訴說多樣的情感與生命歷程,而這些音符的創作者與詮釋者,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透過以音樂家為主題的幾部紀錄片,讓我們試著尋索樂音背後的動人故事……
2014聲音的痕跡
即日起~2014/12/18 光點台北
INFO www.facebook.com/spot.tp/posts/10152609922797737
跟著電影去旅行
2014/12/12~25 台北 京華城喜滿客影城
INFO www.facebook.com/colafilmselection
十一月底開始的「2014聲音的痕跡」影展,有三部紀錄片介紹了古典音樂的名家,首先是荷索(Werner Herzog)的紀錄片《五種死亡的聲音》Gesualdo : Death for Five Voices,這是對岸推出「荷索大全套」獨缺的一部,但在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中有此片,只是沒有字幕,喜歡荷索的瘋狂,可千萬別錯過了此片。荷索自己曾說:「這是最接近我心的一部片」。
我們隨著荷索的鏡頭來到了義大利拿波里傑蘇阿爾多的城堡故居,探詢十六世紀的親王兼聖樂作曲家卡洛.傑蘇阿爾多(Carlo Gesualdo)的瘋狂人生。為何荷索會對這個四百多年前的親王兼音樂家感到興趣呢?除了他的音樂影響了華格納的作曲風格外,他還是一名兇手。當地盛傳有陰魂不散的鬼魂,很多居民還親眼目睹,他因懷疑妻子外遇,將她與情夫凌虐致死,甚至做成標本,又懷疑兒子非親生,命兒子在合唱團的歌聲中盪鞦韆,致死方休。電影透過訪問當地人,透過樂團演出重現他的曲目,在強大的音樂性下,呈現出那將屍體製成標本的瘋狂因子,及空蕩鞦韆的殘影。
鋼琴大師的生命之旅
當代傳奇的阿根廷鋼琴女皇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特立獨行經常成為媒體焦點,她又非常排斥媒體,以至於她的三段婚姻(兩位指揮一位鋼琴家),還有在蕭邦大賽評審時,力挺的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未能進入決賽,她當場憤而退席等事件,都加深了她的神秘感。《超女:阿格麗希的琴與愛》Bloody Daughter由她與第三任丈夫、美國鋼琴家科瓦契維奇(Stephen Kovacevich)所生的女兒史蒂芬妮執導,影片一開始是史蒂芬妮產檢的畫面,阿格麗希隨侍在側,接著便是阿格麗希早年的演奏畫面。史蒂芬妮直到生了孩子,才覺得阿格麗希要準備演出同時身兼母職的偉大,以前總覺得理所當然。透過女兒拍攝的鏡頭,將母女間親密的情感流露,配上經典演出與歷史畫面,讓我們窺見一代鋼琴女皇的私密生活與生命之旅。
《燃燒的鋼琴凳》Set the Piano Stool on Fire為我們介紹了廿世紀後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他被認為是當今德國古典作曲家如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等人作品最具思想性的詮釋者。影片不僅記錄了他在二○○八年間舉辦的告別演奏會之旅,更記錄下他與其華裔弟子、近年備受矚目的音樂新星周善祥的師徒情深。一九九二年出生的周善祥是生於美國定居歐洲的鋼琴和作曲家,這趟巡迴中,布蘭德爾傳授了對音樂的理念與信仰,循循善誘引導周善祥挖掘發揮自己更深層的天賦。
歌劇形式重現傳奇美聲
德國導演華納.雪洛特於一九七二年執導的《歌劇紅伶之死》The Death of Maria Malibran,是影史上第三部關於瑪麗亞.馬里布蘭(Maria Malibran)的電影。誰是馬里布蘭?一八○八年生於法國,廿八歲就香消玉殞,被譽為十九世紀初最偉大的女高音,浪漫主義歌劇的第一女神,但在那個留聲機還沒發明的年代,她的傳奇美聲,只能保存在畫作與文字傳記之中。導演以歌劇形式重現文字對她歌聲的描繪,以前衛實驗的影像,及歌劇詠歎調、吟遊低語、香頌小調、地方民謠,編織出對她的種種意念。
十二月有另一個「跟著電影去旅行」小影展,其中有一部《音躍花都》Attila Marcel,由《佳麗村三姐妹》、《魔術師》的法國動畫大師西拉維.休曼(Sylvain Chomet)執導的首部真人電影,延續原本夾雜著歌舞的奇幻風格,來向普魯斯特致敬的影片,描述著「記憶從未消失,只是被禁錮了,不知何時才突然冒出來」。男主角幼年目睹父母過世過於震驚而失去記憶,兩位姨媽收養他並被栽培成鋼琴高手,記憶被封存而不開口的他,鋼琴是他唯一的出口,鄰居媽媽姓普魯斯特,成為喚起他記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