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視覺藝術家的吳季聰,這幾年因為常常與劇場合作舞台設計,而被表演藝術圈與觀眾所熟知;更因為他獨到的舞台空間創意,改造了劇場的觀看風景,頻頻令人驚豔,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入圍肯定。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古舞團《愛情如是繼續I'm Still Here》
11/7~8 19:30 11/8~9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11/15 19:30 11/16 14:30
高雄市左營高中舞蹈劇場
INFO 02-28923600
循著藝術家腳下趴答作響的拖鞋聲,進到工作室,你快快壓下瞥見角落滿滿一小車酒水的驚訝,緊緊跟上,探入藝術家的隱蔽家居。終於你再也無法抑制嘴角笑意,望著眼前這宛如裝置藝術、不到五坪的多功能家居,集結馬桶、浴缸、床鋪、衣櫃,還有一座可供閒暇烹飪的豪華廚房。這時,一旁穿著棉褲的藝術家得意且懶懶說道:「這裡全是我動腦筋改的!」
於是你隱隱想起,古代那些居陋室、遊歷天下的騷人墨客,歸來後,就著幾分酒意,執筆馳騁於天寬地闊的宣紙上,醉眼凝望那不拘小節的大山大水,繪就寫意人生。然而時序來到現代,同樣靈動且意境悠遠的山水畫作,不再僅能由毛筆勾勒,它可能是一縷平凡無奇的鐵絲網、也可能是一張晴日烤炙的藍晒圖,透過藝術家犀利幽默的眼睛,帶領觀者窺看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是藝術家吳季璁,以前衛感性和創新手法,重新演繹棲居身體裡的古典靈魂。
不安於室的好奇男孩
當別人家的小孩還在玩鋼彈模型、拼圖積木的時候,年幼的吳季璁已經開始把玩父親的電鑽、鋸子、螺絲起子。這些特殊玩具讓他早早就習慣自己動起手來,探索事物背後的組成和拆解(可能也是破壞)。頭痛的母親為了要讓好動的小兒子安靜下來,意外找到了繪畫這個方法,就此吳季璁自七、八歲起開始學畫,一路考上師大附中美術班,再進到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油畫組。
然而學院派制式的技法教學,隱隱讓吳季璁感到束縛與僵化,畫畫不再是一件讓人感到身心發燙的創作歷程。高中生涯,他跑到登山社去學攀岩,一度還跟國手們一起培訓練習,高三畢業時他又和一群夥伴大搞另類主題舞會「附中營造」,在校門口停了一輛貨真價實的大怪手,兼立了施工告示牌,讓每個來參加舞會的同學進場前都困難重重,得越過兩旁用鷹架和綠網搭起的甬道。現時回想,吳季璁笑著說:「那大概我人生第一次舞台設計的經驗。」
在北藝大繼續精進繪畫技法,吳季璁仍未解心中鬱悶,直到大學二年級遇上袁廣鳴老師,開始修習錄像藝術,身體裡那股積累的創作能量才終於找到紓解管道。至此,吳季璁開始大量拍攝影像,摸索這嶄新藝術語彙,回望生活裡的大小事物,諸如拍攝一支探討賴床主題的作品,記錄眼皮如何沉重地藕斷絲連。
然而,在錄像藝術領域的全新突破,要等到大三時期的某個陰沉雨日,吳季璁在面向關渡大橋的賃居家中把玩攝影機,意外發現在高速快門下,原本肉眼所見一絲絲的雨滴,變成隨意跳動的水珠,運動的連續性被斷裂開來,完全不同於日常視覺經驗,當下宛如神啟般,揭露了這世界的另一個存在面向。
大四時期因遺失攝影機,驅使吳季璁發想動手製作機械的念想,意外讓他找到了存在投影機具象和失焦兩者間的有趣空間。他讓一塊毫不起眼、工業生產用的鐵絲網,透過自製機械投影而出,魔幻般霎時勾勒出一幅深邃渺遠的山景。這件名為《鐵絲網》的作品,不僅成為吳季璁少時代表作,為他贏得一座臺北美術獎首獎,更替他吸引了國內外藝術圈的關注目光,好奇這個年輕小夥子怎能如此別出心裁地與傳統接軌。回顧這段創作歷程,吳季璁自言:「自己嘗試動手做,我覺得會有某種思考方式上的差異,你會好奇這東西是如何運作,背後存在怎樣的邏輯,因而進一步發想其中的隱藏意涵。」
從山水造境到未來科技城市
自《鐵絲網》、《煙林圖》、《灰塵》、《小品》各從不同角度與傳統對話,乃至「皴法習作系列」,運用古老影像沖印技術——氰版攝影法(或稱藍晒法),將感光材料塗抹在宣紙上,揉皺後經日光自然曝曬及水洗,讓紙張皺褶紋理顯現層巒疊嶂的壯闊山景,巧妙置入中國書法與繪畫,將東方文化的美學想像和視野,重新帶回到現代藝術之中,這一路的創作發想,呼應著吳季璁參與國際雙年展的見聞經驗。當他赫然發現全球流行的藝術創作趨勢,儼然是另一種新型態殖民現象,消弭了藝術家與自身文化的連結,因而想不斷透過作品,讓自己回歸到文化根源上去進行探索。
這幾年的專注創作,讓吳季璁在國際上屢獲肯定,從乍聞通知以為是新型態詐騙手法,入圍二○○五年國際藝壇獎金最高的視覺藝術獎項「英國盟代藝術獎」(Artes Mundi),到勇奪二○一三年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WRO Media Art Biennale)首獎,自一千五百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水晶城市》。吳季璁始終走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自生活中尋常可見的物品,覓得無限詩意。諸如「水晶城市」系列,安置妥當的透明寶特瓶材質塑膠盒,經由LED光源投射,瞬間便召喚出一整座杳無人跡的未來城市,其中隱隱透露某種劇場氛圍,恍如待填補的想像正蟄伏其中,遙相對照吳季璁的劇場創作脈絡。
用藝術家身分挑戰舞台設計
持續耕耘自己的作品之餘,吳季璁近年也屢屢參與劇場創作,以舞台設計身分,打造不同詩意空間與氛圍營造,讓戲劇與舞蹈圈驚豔。二○一三年,他與編舞家蘇文琪合作,推出舞作《身體輿圖》,從半掩的電腦屏幕獲得靈感,以四十五度的傾斜白色牆面,映照光滑如鏡的地板,打造海天一色的視覺奇景。當舞者踩在以大樓隔熱紙鋪設而成的地板上時,幽微的肢體韻律便會擾動光影波紋,同時作用在兩個相互成像的平面,形成一個不斷流動改變的空間,諭示著肉體與精神上的分裂拉扯,進一步具象化舞作核心。精采的舞台概念發想,入圍該年的世界劇場設計展。
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延續吳季璁秉持的概念,不難看出他經手之舞台設計所具備的空間活化特質。
二○一三年與林文中舞團合作的作品《小結》,他於兩廳院實驗劇場中,以大塊彈性布料自觀眾席拉向舞台盡頭,形塑出漏斗狀的異樣空間,讓人彷彿身置在一光線無法穿行的無盡甬道中;同年與莎妹劇團合作之《不在,致蘇菲卡爾》,偌大舞台上僅有一張巨幅白紙,舞者Shai Tamir和演員徐堰鈴自始至終都無法碰觸彼此,卻能透過場上那張或折拗、或平順的白紙不斷對話,儼然是三個角色的私密共舞,慢慢慢慢引導觀眾走入那戲劇氛圍;二○一四年甫落幕的劉守曜獨舞作品《Shapde 5.5》,吳季璁以四塊彈性白紗,塑造出高低起伏的錯落分隔,熨合舞作中的不同生命階段,直至最後舞者將一切收攏於胸懷,象徵生命歸於初始。
屢屢參與舞台設計,吳季璁都像是給自己和團隊出了個大難題,無論是《身體輿圖》的滑溜隔熱紙地板,驅使蘇文琪必須重新找到身體質地,抑或是《小結》的特殊舞台讓燈光設計大傷腦筋,然而就在如此的激盪和發想中,每回挑戰都帶領著所有創作者離開舒適圈,前進到更好階段。如此反饋,也發生在吳季璁自己身上,他談及因為參與劇場,後來作品諸如《輪迴》,以六架攝影機彼此拍攝傳輸影像,探討媒體時代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和自我意識,便蘊含了劇場的思維特質在其中。
攜手古舞團共譜《愛情如是繼續》
二○一四年深秋,集結蘇安莉、余彥芳兩位新生代編舞家,古舞團推出跨領域的實驗舞作《愛情如是繼續》,除了邀請同樣入圍世界劇場展的燈光設計高一華、吳季璁擔任舞台設計,更找來兩位音樂人應奇軒、余佳倫現場創作音樂,齊力探究「愛情」此一古老命題。
為了摸索愛情的百般滋味、難以捉摸的面貌,吳季璁以兩大四小的流動平台,承載著觀眾緩如在海上漂移,讓彼此融入舞作風景,在不同距離、角度、遮掩、移動的觀看體驗中,每位觀眾都將看到獨一無二的舞作面貌。「觀看視角的不斷改變,呼應著愛情本質,一如我們永遠無法看清或摸透其面目。」吳季璁如是說,且企圖更進一步打破「單面台的劇場空間,不再讓觀眾旁觀如全知上帝,他們將會發現,自己也身在其中,無可抽離。」
在這不斷改貌的劇場空間裡,抽象的愛情究竟會具象成何種風景,如同每次我們窺看吳季璁的作品,都將是一場嶄新冒險,等待我們勇敢啟程。
創作有「伴」
小廚房
在高壓而密集的創作之餘,吳季璁忙裡偷閒的嗜好就是隱身在自己的窄小住所,為自己烹煮晚餐。幾道混搭料理,番茄蛋花湯、蛋餅,還有國外駐村時,父親透過skype跨海教學的家鄉味肉燥,是他永遠忠實的創作後盾。
手繪圖稿與筆記
不愛科技,力求簡樸回歸本質的吳季璁,出人意料地堅持手繪設計圖稿,除了非要精確尺寸的施工圖,大部分的創作都是在紙上一點一滴乎灑成形。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片刻思索,宛如跟自己對話著,一種美好的老派作風。
皴法習作
平均實驗數十張才能成功一幅的「皴法習作系列」,利用日光和時間作畫,十足手作風格。而皴(ㄘㄨㄣ)法,是傳統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多用以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脈絡,透過筆墨,將物體的質感栩栩如生表現出來。
一車小酒
藝術家到各地遊訪帶回來的醇酒,載滿工作室裡一小車,鎮日工作後,閒來三五好友吆喝小酌,群聚分享彼此創作體悟,抑或生活中的小小憂煩,儼然是藏於市井間的藝文沙龍。
人物小檔案
- 1981年生於台北,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油畫組畢業。
- 創作涵蓋錄像、攝影、裝置與舞台設計,關注於影像生產過程與人們認知影像的觀看方式。2003年獲「臺北美術獎」首獎,2006年入圍「英國世界藝術獎」(Artes Mundi Prize),2013年是大豐收的一年,不僅2012年首度跨界舞台設計,參與一當代舞團(蘇文琪)《身體輿圖》製作入圍「2013世界劇場設計大獎」,還以《水晶城市》獲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首獎。。
- 2004年於伊通公園畫廊(IT Park)舉辦首次個展後,展覽邀約遍及海內外,重要聯展經歷包括:日本森美術館“The Elegance of Silence”(2005)、英國Cardiff國家藝廊“Artes Mundi”(2006)、第六屆上海雙年展「超設計」(2006)、 中國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我們的未來」(2008)。
- 近年舞台設計作品有:一當代舞團《身體輿圖》(2012)、林文中舞團《小結》(2013)、莎妹劇團《不在,致蘇菲卡爾》(2013)、一當代舞團《Wave》(2014)、劉守曜獨舞《Shapde 5.5》(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