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室中的李柏霖(登曼波 攝)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保持好奇不設限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舞台設計李柏霖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台南人劇團《Q&A》

2015/1/17~18  14:30、19:30 

2015/1/22~23  19:30 

2015/1/24~25  14:30、19:30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INFO  02-28924861

台大戲劇系創立十六年,培育不少人投身劇場工作,在台灣的劇場圈形成一股新勢力,除了蔡柏璋、黃致凱、王宏元、吳定謙等活躍於幕前的編導演人才,幕後亦有不少新銳設計師嶄露頭角,李柏霖就屬其一。光今年,他就參與了《哈姆雷》、《第十二夜》、《游泳池沒水》、《白日夢騎士》、《八月,在我家》、《Q&A二部曲》、《大家安靜》等劇的舞台設計,連對岸的製作也找上他,創作的量與質備受矚目。

從小就愛畫  一路畫進劇場

美術班從國小一路唸到到高中,李柏霖自幼喜愛繪畫,空白記事本和筆總是一本換過一本、一支換過一支。上大學之前從沒看過劇場演出,「算是巧合吧,高三那年看到布告欄上貼著台大戲劇系的招生簡章,發現有設計相關課程,是我感興趣的東西,沒想太多就申請推甄了。」就這樣一頭栽進劇場,繪圖工具始終沒離身。

在學期間,從服裝到燈光,各種基礎設計課程李柏霖都上了,唯獨舞台設計最上手也最興趣濃厚。畢業後服兵役前,他一度懷疑是否該繼續進修舞台設計或轉換跑道嘗試平面、室內或是工業設計;這段時期並沒有持續太久,剛好教舞台設計的老師劉達倫從耶魯大學學成歸國,勸李柏霖別太快放棄劇場,「就這麼簡單一句話,一退伍我馬上著手收集資料準備申請研究所。」

耶魯三年對李柏霖影響甚大,在老師們教導之下,慢慢地對生活的觀察變得敏感,對角色與環境的關係變得敏感,創作的東西也更為深入。研究所二年級的製作讓他印象深刻,「看完劇本腦中有了很強的畫面。」沒想到導演跟李柏霖想的南轅北轍,「我說A他要B,整個晚上僵持不下,最後我說乾脆A和B方案的模型我都做,然後看設計會議的結果如何。」

「現在回想這樣的做法,讓導演覺得我對她不夠信任,沒有在同一艘船上。」系主任李名覺知道了這件事,在設計會議上開導了李柏霖幾句:「他要我跟導演放輕鬆,現在只是設計初期,不要認為自己的東西一定比導演好,不要太快下決定,因為這樣對導演不公平。」主任建議他先接收導演的提議,然後盡量發展;不管會得到什麼,也許最終會全盤推翻,但至少有過嘗試。最後,這次的演出不論舞台或整體都有相當高的評價,也改變了他日後與導演的工作模式。

如同生小孩  每個製作流程相同但長相各異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共同討論如何把文字視覺甚至聽覺化,喜歡從一張草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對李柏霖而言,每個製作都是從無到有,像生小孩一樣,各個長相不同遭遇不同,但流程大同小異:看劇本、看排、跟導演開會、手稿、模型,然後進工廠,最後進劇場。

「看排很重要,尤其是邊排邊發展的戲更要常看。」導演跟演員專心排戲,有時會忽略排練場和劇場之間的差別,技術問題在排練場可能毫不起眼,若不及時解決,進劇場之後就會引發混亂。「李名覺老師在一年級上學期的最後一個課堂製作,會讓我們與二年級的導演合作。」第一次開會先聽導演說他想要怎麼導這出戲,然後互相提問,到舞台設計覺得你可以動手畫些東西,「導演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得盡量問出方向,因為把文字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弔詭的是,愈與導演細瑣且全面的溝通,對定稿的焦慮不安也更大,「我幾乎每個製作都這樣,一直懷疑自己這樣做真的對嗎?沒有問題嗎?這種懷疑像個幽靈一直飄在那,直到首演了觀眾進場了,才慢慢散去。」

「在美國,設計和技術分工明確,但在台灣可能因為預算不足或風氣尚未普及,有些劇團會希望你設計身兼技術。」李柏霖認為這是完全分開的兩個專業(除非本身兩種專業都有),舞台技術也是藝術家,他們接手設計師的模型、圖面,進一步規劃如何製作成需要的尺寸、設計機關機械的控制、評估材質與強度的關係等,讓舞台設計的空間真實呈現。他希望未來的台灣劇場,專業分工能愈來愈受重視。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設計之路不設限

談到設計風格,李柏霖談到因地制宜的概念,「我上課常跟學生討論舞台上掛的黑幕,大家覺得黑色會讓東西消失,所以遇到不想被看到的地方就想用黑幕處理,但忘了思考其中的意義,把黑幕掛在側台也是設計的一部分嗎?黑幕在這個空間中到底代表了什麼?」所有的規定和限制,都該因地因戲制宜,而不是「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黑幕、黑膠地板……等等原本就是劇場空間的一部分,這些認知會扼殺學生在創作上發展美妙作品的可能性。」

面對設計,李柏霖對自己的期許是「不自我設限」。「我很幸運,剛回台灣就有案子可做,也這樣一路做到現在,其中大都是劇場設計,但也有幫朋友的畫廊規畫場地或活動展場的舞台。」李柏霖對設計沒有設限,若時間允許也想嘗試不同領域的設計案,但這幾年剛好找上門的都是劇場設計,時間也都排滿了。

談及未來計畫,李柏霖希望可以有更多與本地劇作家合作的機會,也希望有更多音樂劇的案子可以設計。「其實我很想弄一個以模型結合燈光的創作,透過實體模型與光影說一些故事。」自嘲人心懶惰,每逢空檔便想休息或出外遊玩,這點子在腦中跑了兩三年仍未實行,「但這個計畫未來一定會發生,因為是我非常想做的事。」

工作法寶

筆記本和筆

隨身攜帶。不論是看排筆記或和導演溝通的過程都會畫成一幅幅草稿,覺得感覺對了才開始動手做草模,然後慢慢讓設計完整。

模型

客廳一角擺著近期製作的幾個模型,從北藝大學期製作《大家安靜》到台南人劇團的《Q&A》,模型上的小人代替演員搬演微型劇場,李柏霖先在書桌前把整台戲演練一遍,確認一切安好無誤才帶著模型與導演及其他設計開會。

模型工具

從切割刀到接合膠,從噴漆到圖尺,各式各樣的工具從筆筒為圓心輻射散落書桌上。這些工具都是消耗品,譬如模型小人,一齣戲台一組小人,定期請朋友從香港帶回。譬如刀片,五片一下就用完了,「每次搭飛機都會忘記鉛筆盒裡放著美工刀,太習慣了啦,結果被沒收好幾把刀子。」

電腦

對李柏霖來說,電腦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必須拿它來繪圖與查資料,卡關時上上臉書看看新聞,不時也能得到額外靈感。「除了上網,每做一齣戲我會去借大量的相關書籍來閱讀,用各種方法讓自己進入劇本。」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台灣大學戲劇系學士,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設計碩士。
  • 設計作品:故事工廠《白日夢騎士》,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台南人劇團《Q&A二部曲》、《游泳池沒水》、《哈姆雷》、《浪跡天涯》、《安平小鎮》,黑眼睛劇團《換屋計劃》,NSO國家交響樂團《與你共舞跨年音樂會》,天作之合劇場《天堂邊緣》等。中國上海製作《女人一定要有錢》、《麵包樹上的女人》、《失戀33天》、《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渾蛋攻略》。
  • 作品曾二度入選布拉格劇場四年展。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