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納斯.舒茲設計作品《凡尼亞舅舅》,導演為尤根.勾許。(Iko Fresse/DRAMA攝 德意志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設計名家

極簡、失重、身歷其境 讓空間演戲的魔法師

當代德國四大舞台設計師

德國劇場的豐富多元、創意奔放,除了有許多優秀導演、編劇,精采的舞台設計更是讓演出更加出色的關鍵。本文介紹四位當代德國劇場的重要舞台設計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他們各自有長期合作的導演,以最佳拍檔之姿造就令人驚豔的舞台風景,風格或講求極簡,或愛玩機關,或是看似寫實、卻寓意深遠。他們深掘戲劇內涵,透過舞台空間展示象徵、讓觀眾感知,他們的魔法就是「讓舞台空間也演戲」!

德國劇場的豐富多元、創意奔放,除了有許多優秀導演、編劇,精采的舞台設計更是讓演出更加出色的關鍵。本文介紹四位當代德國劇場的重要舞台設計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他們各自有長期合作的導演,以最佳拍檔之姿造就令人驚豔的舞台風景,風格或講求極簡,或愛玩機關,或是看似寫實、卻寓意深遠。他們深掘戲劇內涵,透過舞台空間展示象徵、讓觀眾感知,他們的魔法就是「讓舞台空間也演戲」!

卡特琳.布拉克  意義多變的空間符號

卡特琳.布拉克(Katrin Brack)是目前德國最炙手可熱的舞台設計師之一,曾三次獲《今日雜誌》票選為年度最佳舞台設計(2004、2005、2007),並榮獲過維也納奈斯特羅(Wiener Nestroy Theaterpreis)與德國的浮士德戲劇獎(Deutsche Theaterpreis Das Faust),雖然,所有獲獎的作品,都是與德國導演狄米特.枸雪夫(Dimiter Gotscheff)的合作成果,但讓她轟動德國劇壇、一鳴驚人之作卻是為比利時導演魯可.帕瑟瓦爾(Luk Perceval)十二小時演繹莎翁《理查三世》的馬拉松長篇巨作《戰爭》Schlachten的設計,她僅用三面木製大平台在裸露的舞台空間做變化,原本層疊步步高升的平台,最後豎立成困住英格蘭國王的牆,引出末代君王窮途末路的悲戚與絕望。

布拉克的簡約風格極端之至,無人能出其右。舞台上從沒建築物,也幾乎不用任何的門窗、桌椅或其他道具,更沒有多媒體來加油添醋。每一齣戲都只用單一的素材與元素,如五彩紙屑、燈泡、鞦韆、泡沫、煙霧、雪花片片、彩色氣球、不止歇的雨水等,將舞台幻化成令人震撼不已、數大之美的奇異景觀,如此用類似裝置藝術的形式切入劇本,使舞台不再是敘述故事的輔助景,而是推動故事發展的空間,完全顛覆舞台設計的傳統認知。舞台雖簡單至極,卻都是布拉克慎思熟慮地將每齣戲的精隨萃取出來,尋找適合的單一元素來作為一種隱喻的符號,如在枸雪夫作法國經典老片《饕饕大餐》La Grande Bouffe的舞台版,她讓泡沫從舞台地下或上空不斷地冒出,最後淹蓋了四位用大吃大喝尋死的主人翁,將吃到口吐白沫而身亡的比擬變成視覺圖像,大大地強化了戲劇的感染力。如此簡單洗鍊、純粹的元素,其意義與符號象徵,隨著演員的演出不斷地在轉化,成就了兩位名導以演員的肢體表現與語言為舞台中心的導戲風格。

約翰納斯.舒茲  打破戲劇幻象的淨空空間

同樣名列德國頂尖級的舞台設計師約翰納斯.舒茲(Johannes Schütz),是德國大師級導演尤根.勾許(Jürgen Gosch)的最佳拍檔,在他們過去合作的廿年間,主導著德語劇壇的風潮。自二○○九年勾許逝世,德國新生代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開始兼作導演,繼承其志業,與舒茲合作。舒茲與勾許共同的戲劇理念是打破戲劇幻象、演戲全然地透明化,承接布萊希特以疏離效果打破鏡框式舞台的第四道牆,也與英國導演彼得.布魯克所主張的「空的空間」如出一轍。

舒茲以空至上,沒有花俏的視覺裝置、或多媒體,也從不玩弄舞台機關,而是用再簡單不過的線與面標示出來的幾何圖形,創造純象徵性的抽象空間,如《還有人來》Da kommt noch wer與《誰怕伍爾芙?》Wer hat Angst vor Virginia  Wolf,只有用線條標出房子的框架,比家徒四壁更寒酸,四面無牆的裸露空間,影射房中之人的空虛、沒有安全感,「家」是個有名無實的外殼。在貧瘠無奇,幾乎淨空的空間中,幻覺、妄念、夢幻想像、錯誤的期待全蕩然無存,這不僅是視覺因素,還有對演員的布局——透過多方運用舞台前沿,或讓演員頻頻從觀眾席的第一排上場,不加掩飾地展示觀眾自己正在演戲這回事,使演員與觀眾席之間沒有界線區隔。儘管,空間看似平淡無奇,時間總是隨著故事的推演不斷地留下軌跡,《舊日情人》Frauen von Früher裡漸漸堆積成山的搬家紙箱,《馬克白》中演員撒得滿身滿地的血與水逐次將舞台化為生靈塗炭的戰場。舒茲以極簡、至空的空間設計,打破一切戲劇幻象,將舞台幻化為演員即興的遊戲空間,回到戲劇的本真。

芭芭拉.恩納斯  失重的多媒體舞台

以炫目的多媒體、精巧的舞台機關、令人驚豔、磅薄大氣的空間布局著稱的芭芭拉.恩納斯(Barbara Ehnes)曾師從德國舞台設計老前輩維福德.明克斯(Wilfried Minks)與國際知名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是當代舞台劇導演史蒂芬.蒲禾(Stefan Pucher)、史蒂芬.巴哈曼(Stefan Bachmann)、知名歌劇導演裘斯.維勒(Jossi Wieler),及定居柏林的美國編舞家梅格.史都華(Meg Stuart)鍾愛的合作夥伴。她不單單橫跨舞台劇、歌劇與舞蹈三大界,而且在德語各大頂尖劇院與戲劇或舞蹈節——薩爾茲堡、蘇黎世、維也納、慕尼黑、柏林、漢堡,都有她的設計作品,可說是觸角最多的跨界舞台設計師。

創意點子多如繁星的恩納斯被譽為是「空間發明家」,其舞台總是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使演出處處充滿驚奇。尤其酷愛玩地心引力的遊戲,經常將演員安置在機械裝置中,如史都華的舞作Replacement,作為主要場景的客廳,是位於舞台中央的一個六角形空間裝置,背面牆被用作投影幕,在超大的特寫鏡頭影像中,舞者的身體被淹沒。六角形空間時而作左右小幅度的傾斜,到高潮處則作三百六十度的旋轉,使窗戶、天花板地逐次地變成腳下的地板,舞者或努力抓著傢俱,或懸吊在窗戶上,或整個身體貼在地面上隨著旋轉滑動,不論如何,他們成了被困在其中、無助的個體。而在導演蒲禾的《海鷗》,恩納斯將舞台地面做成滑冰場,演員必須穿溜冰鞋演戲。在莎翁《亨利四世》劇中,則讓所有的演員坐在類似滑雪場用的單人吊椅纜車上,前後、上下移動,懸浮在巨大的劇場中。失重的空間,不但主導了演員或舞者的所有行動,同時,突顯了人物身不由己的困境。恩納斯探尋的是個體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她所創造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場景,而是要將人物的處境、心理與生活狀況,透過置身其中之人的行動,圖像化、視覺化,給予觀眾更直觀的戲劇經歷。

楊.帕柏葆  全方位的舞台空間

楊.帕柏葆(Jan Pappelbaum)是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最忠誠的御用舞台設計師,儘管,不像其他設計師獲獎無數,或積極跨領域為自己打名聲,但所有歐斯特麥爾享譽國際的名作如《沃伊采克》、《玩偶之家》、《海達.蓋柏樂》、《哈姆雷特》等的舞台設計,全出自他手。自二○○一年歐斯特麥爾接掌列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的藝術總監,帕柏葆便一直是劇院舞台裝置部門(Bühnenausstattung)的「頭頭」,除了專門負責總監的舞台空間製作,他也經常為另一位駐院導演李希特(Falk Richter)設計舞台。

在帕柏葆的作品中,幾乎每次都有平台裝置,並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如《哈姆雷特》,在布滿骯髒泥土的舞台地面上,是一個可以前後移動的長方形白色平台,平台上一橫列鋪著白色餐巾的長桌,簡單地點出宮廷的筵席或會議廳場景,污泥與純白的對比,輕描淡寫地勾勒出政治權力鬥爭中的真實與幻象。而《玩偶之家》與《海達.蓋柏樂》的客廳場景都是放在一個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平台上,後者在上方還懸著一面鏡子,使整個三度空間的舞台,像現代櫥窗裡不斷旋轉的展示台一般,沒有看不到的暗處,沒有被冷落的角落。儘管,演員的遊戲空間被密集濃縮在平台上,強調演戲本身的展示性,但演員並不被局限在平台上,反之,經常面向觀眾,與其攀談,甚至衝向觀眾席。如在《人民公敵》,後台用木板一封,講台在舞台中央一放,主人翁斯多克芒醫生往台上一站,頓時場景從他家的客廳變成會議大廳。當三位演員站在觀眾席的走道上,與台上的斯多克芒激烈地口角對決,最後用彩彈攻擊他,即使現場觀眾並不表達個人意見,也不採取任何行動,單憑空間布局與演員行動,已經將所有的觀眾拖下水,成了劇中的市民群眾與演員的共犯。

在歐斯特麥耶一系列詮釋易卜生的經典之作,帕柏葆總是精挑細選地截取資產階級的生活空間元素,這些熟悉的東西讓觀眾能夠很快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也不容觀眾置身事外,舒舒服服地用食指指責人物,而必須在面對易卜生對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的批評中,反思自我。如《玩偶之家》中的大型水族魚缸,象徵著典型的資產階級的炫富心態,主角娜拉在勁舞時掉入其中,成了被觀賞、不自由的魚,一身落湯雞的她頓然覺悟,而能夠做出勇敢的抉擇。因此,帕柏葆的空間看似是寫實主義,卻完全打破鏡框式舞台的局限,沒有任何阻隔觀眾與演員的無形之牆,而是讓觀眾能夠身歷其境、全方位感知的舞台。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