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
史蒂芬.凱吉 在房間裡,讓我們一起思索死亡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蒂芬.凱吉的五個物件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著五大線索,追蹤里米尼紀錄劇團
千禧年之際,同樣出身於德國吉森大學應用戲劇學系的校園三劍客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共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他們或共同創作,或雙人組,時而各自獨立,不管是什麼樣的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紀錄」為標誌,短短幾年間,他們不但在德國境內炙手可熱,多部作品更享譽國際劇壇,獲獎無數,儼然已是最具外銷實力的德國劇團之一。 為何這個以紀錄性為導向的劇團能勝出,並全球各地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呢?為了找尋答案,讓我們一起來追蹤其獨到創作風格的五大線索!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別在那兒傻看!」 撼動對政治的冷漠
百年前,布萊希特讓《夜半鼓聲》的男主角,放棄了革命,選擇了愛情,但他還強調「這是齣喜劇」!是反諷對政治漠不關心、甘受奴役的無知人群嗎?還是抨擊抗爭運動的可悲,不過是毫無意義的送死行為?百年之後,克里斯多福.魯賓將《夜半鼓聲》重新搬上慕尼黑室內劇院舞台,製作了兩個不同結局的版本,一個是原始版、一個是導演版,在演出前,就把主人翁所面對的選擇題:「愛情,還是革命?」拋給了觀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去中心」視角 探索國家機制外的世界潛規則
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在過去兩年間,陸續與幕尼黑、杜塞朵夫、德勒斯登與蘇黎世四大城市劇院合作,推出國家體制系列四部曲,並於今年三月在柏林一次演出全系列。四部曲的題材看似互不相關,但都環繞在一個民主國家權力的極限,劇團截取了秘密警察、建築工程案、演算法與世界經濟論壇這四個領域,透過劇團擅長的互動演出形式,讓觀眾體驗在國家體制之外的世界運作潛規則。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訪里米尼紀錄劇團國家體制四部曲創作者
賀爾戈達.豪克:我們的劇場,是讓人玩思想遊戲的地方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四部探索現行國家體制轉變之作,在在都點出,國家的執行與運作能力愈來愈薄弱。早在九○年代英國政治學與社會學者克勞奇(Colin Crouch)即提出「後民主」(post-democratic)的概念,說明了我們得告別人民對政治事務有直接影響力的舊民主觀念。在提倡解除國家管制,自由市場經濟至上的新自由主義風行之際,國家多多少少已形同虛設。真正至關重要的政治、經濟決策根本不取決於政客,更不在人民身上,而是在企業家與利益團體手中。為了更深入了解這四部作品,筆者在柏林特地邀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女導演賀爾歌達.豪克(Helgard Haug)談談其創作動機、構思與目的。
-
焦點專題 Focus
讓人又愛又恨的主角 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製作,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執導的《理查三世》首演於二○一五年,由該劇院當紅演員艾丁格擔綱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惡的歐斯特麥耶,以「理查之惡,人人有之」為創作出發點,「塑造一個人物,他的壞居然帥到讓我高興、愉悅」,更在劇場中透過與觀眾的近距離互動,讓觀眾成為理查奪權的「同謀」,如同共同參與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
焦點專題 Focus
她說、你做,是誰的未來?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遙感柏林》以來,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系列》已經巡迴了亞維儂、聖地牙哥、蘇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許多令人驚喜的遙感體驗。透過給參與者戴上的耳機,語音指示參與者做出各種舉動,讓人驚異不已的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場景,透過語言的操控與群眾的力量,都能夠在瞬間被轉換成戲劇性的舞台,卻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會將我們帶向完全不可知的未來?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遙感系列》導演
史蒂芬.凱吉 給你一場與演算法同步的虛實旅程
當你戴上耳機,聽從其中傳來的語音指示,在城市中開始移動,你就進入了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一手設計的劇場實驗《遙感城市》。凱吉表示:「最棒的劇場是我能夠帶領他人到一個地方,並且告訴他們:『看啊!那兒是最有趣的、最值得一看的真實生活面向!』」但他也說:「我想指給他們看這些地方,讓他們聽那些聲音,我並沒有什麼寓意要傳遞。參與者應該自己來體驗,這當中自然就有東西,是他們可以帶回去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文本是米契爾結合電影與劇場美學背後的一股驅動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轉換成主角一樣,在米契爾的即時攝像劇場中,真實幻象是「如何地被創造」已經越俎代庖成了觀賞中心,帶給觀眾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戲體驗。劇末,讓人如夢初醒,赫然驚覺,不單單螢幕上是幻,劇場上揭露的真實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導演
凱蒂.米契爾 女性主義者的凝視
她是極少數能夠縱橫歐陸與英國、成就高規格大製作的女性劇場導演,在這個多少還是以男性為主導者的表演藝術領域中,凱蒂.米契爾更刻意突顯其女性主義者的角色,在選材與詮釋角度上,從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視」,所以在重新詮釋史特林堡、這個知名「厭女者」的劇作《茱莉小姐》時,也刻意從劇中的女僕克莉絲汀的視角出發,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最多數的女性團體,她們的故事向來都沒有被敘述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女主角
茱樂.伯溫 這是一齣精確周密的舞蹈劇場
《茱莉小姐》是列寧廣場劇院資深演員茱樂.伯溫與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合作的第一齣戲,在劇中擔綱廚娘克莉絲汀的她,所有的劇情都透過她的眼睛發生,談起合作過程,她說:「整個過程令人緊張、興奮,而對演員紀律要求之苛刻,可是達到了最高程度。」不同於一般劇場演出,演員可以有即興與稍有差異的詮釋,茱樂.伯溫說《茱莉小姐》「是一場精準的編舞。要是我們當中有人一不小心,出了岔,就會全軍覆沒,演出就泡湯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柏林劇團 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
由於創辦人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柏林劇團一向被視為德國劇場的重要地標,是戲劇人訪問柏林的必然朝聖之地。在海涅.穆勒之後,於一九九九年接任總監的克勞斯.派曼,讓柏林劇團從停滯狀態重回門庭若市,雖然派曼常被批評為保守,但在與他共事多年的劇團總戲劇顧問尤塔.費伯斯眼中,派曼有其堅持,對他而言,戲劇傳承正是柏林劇團的精神所在。費伯斯強調,柏林劇團不是博物館,而是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為那些真誠地相信透過藝術,可以引發正面效應的人而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沉浸於狂喜的身體 洗滌精神的污垢
《酒神的女信徒》是特爾左布勒斯與他的阿提斯劇團成名作,當年他以民俗儀式入戲詮釋古希臘悲劇,引發國內外的兩極化評價,卻也讓他與反動歐洲文明、回歸原始的歐美前衛運動接軌。特爾左布勒斯以獨特的訓練,讓演員身體達到狂喜的狀態,回歸到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潛意識中,從而自然地傳遞一個全新的語言。特爾左布勒斯傳承古希臘的人文精神,以儀式性的身體劇場,洗滌現代人的精神污垢,儼然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劇場巫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酒神歸來 改變我們的生活
《酒神的女信徒》是奠定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的風格美學之作。一九八六年首演至今,陸續在哥倫比亞、杜賽朵夫、莫斯科等地,與不同國家、背景的演員合作,推出不同版本。通過不同身體訓練的演員的特質,這齣希臘悲劇經典得以展現不同的面貌。今年十月,他應兩廳院之邀,與台灣演員合作,在國家兩廳院的藝文廣場,推出第五個版本。本刊特別在他來台排練之際,獨家專訪他與台灣演員工作的心得,暢談他所觀察到的台灣演員的特質,以及將以何角度詮釋台灣版的《酒神的女信徒》。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一
里米尼會議紀錄 「生活專家」演出 打破現實認知
「里米尼會議紀錄」的過人之處,在於打破人們既有的認知與觀感,讓人用「新」的視角,去看「舊」的事物,藉此,披露了事物背後的複雜性,及所謂的「真實」其實都只是一個故事、一個事實的面向而已。除了請「生活專家」演出的原則外,劇團的創作模式總是怪招百出,橫跨電影、有聲書、讀書會、裝置藝術等,實驗創新風格強烈,一次又一次地顛覆戲劇藝術概念,大大拓展了紀錄劇場的道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二
恪辛爾 打開黑盒攤文件 給你一次歷史探險之旅
導演恪辛爾關心的盡是嚴肅、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不管是什麼題材,他總是下很多功夫蒐集多方資料,平均每齣戲都會累積到兩千張以上的文件檔案。他的劇場常捨棄鏡框式的舞台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擺設了許多文件、圖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裝置空間。恪辛爾的紀錄劇場,讓觀眾宛如進入了一場神秘莫測的歷史探險之旅,即使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與撲朔迷離,卻多有發人省思的時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三
弗爾克.洛胥 廣查民意編入戲 歌隊挺弱勢
導演弗爾克.洛胥曾說:「藝術要是與外面我所生活的世界互不相干的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他勇於用激進方式表達觀點,他的戲總是政治思想明確,具有強大的政治煽動力。他運用歌隊來擔任社會弱勢的代言人,並且針對不同的題材找不同的弱勢族群來參與,透過廣度的民意調查,將記錄整理後作為歌隊文本,編入所選的劇本中。歌隊的運用,使戲劇與現實之間有了強烈互動,也讓文學劇本銜接到當下的時代脈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建立在苦難上的藝術,還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難民潮對德國劇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劇院打著藝術自由與人道主義的兩面大旗,大肆地擴張其政治社會影響力,新型的政治劇場儼然在醞釀形成中。當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德國戲劇藝術面臨了新的挑戰,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灰色地帶,到底藝術能不能「呈現」他人的苦難?能不能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現,如何代言,才不會陷入種族歧視與殖民主義的陷阱之中,才不會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