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冠吾

發表文章 81 篇
  • 史蒂芬.凱吉
    特別企畫 Feature 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

    史蒂芬.凱吉 在房間裡,讓我們一起思索死亡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文字|林冠吾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手搖音樂箱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蒂芬.凱吉的五個物件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文字|史蒂芬.凱吉、林冠吾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里米尼紀錄劇團三人組:(左起)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著五大線索,追蹤里米尼紀錄劇團

    千禧年之際,同樣出身於德國吉森大學應用戲劇學系的校園三劍客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共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他們或共同創作,或雙人組,時而各自獨立,不管是什麼樣的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紀錄」為標誌,短短幾年間,他們不但在德國境內炙手可熱,多部作品更享譽國際劇壇,獲獎無數,儼然已是最具外銷實力的德國劇團之一。 為何這個以紀錄性為導向的劇團能勝出,並全球各地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呢?為了找尋答案,讓我們一起來追蹤其獨到創作風格的五大線索!

    文字|林冠吾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隨著劇情的推進,原本的舞台布景被逐步撤掉,演員拿掉耳機,漸漸進入自己的角色。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別在那兒傻看!」 撼動對政治的冷漠

    百年前,布萊希特讓《夜半鼓聲》的男主角,放棄了革命,選擇了愛情,但他還強調「這是齣喜劇」!是反諷對政治漠不關心、甘受奴役的無知人群嗎?還是抨擊抗爭運動的可悲,不過是毫無意義的送死行為?百年之後,克里斯多福.魯賓將《夜半鼓聲》重新搬上慕尼黑室內劇院舞台,製作了兩個不同結局的版本,一個是原始版、一個是導演版,在演出前,就把主人翁所面對的選擇題:「愛情,還是革命?」拋給了觀眾。

    文字|林冠吾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在《夢想中的集體意識.探索中的羊群》中,五十二組觀眾雙雙對坐在安裝了智慧型手機的保麗龍方塊前,手機上不斷地顯示提問。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去中心」視角 探索國家機制外的世界潛規則

    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在過去兩年間,陸續與幕尼黑、杜塞朵夫、德勒斯登與蘇黎世四大城市劇院合作,推出國家體制系列四部曲,並於今年三月在柏林一次演出全系列。四部曲的題材看似互不相關,但都環繞在一個民主國家權力的極限,劇團截取了秘密警察、建築工程案、演算法與世界經濟論壇這四個領域,透過劇團擅長的互動演出形式,讓觀眾體驗在國家體制之外的世界運作潛規則。

    文字|林冠吾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賀爾歌達.豪克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訪里米尼紀錄劇團國家體制四部曲創作者

    賀爾戈達.豪克:我們的劇場,是讓人玩思想遊戲的地方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四部探索現行國家體制轉變之作,在在都點出,國家的執行與運作能力愈來愈薄弱。早在九○年代英國政治學與社會學者克勞奇(Colin Crouch)即提出「後民主」(post-democratic)的概念,說明了我們得告別人民對政治事務有直接影響力的舊民主觀念。在提倡解除國家管制,自由市場經濟至上的新自由主義風行之際,國家多多少少已形同虛設。真正至關重要的政治、經濟決策根本不取決於政客,更不在人民身上,而是在企業家與利益團體手中。為了更深入了解這四部作品,筆者在柏林特地邀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女導演賀爾歌達.豪克(Helgard Haug)談談其創作動機、構思與目的。

    文字|林冠吾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歐斯特麥耶表示:「呈現一個討人喜愛、令人同情的理查,讓觀眾不自禁地說,『他真棒,我愛他!』 是比較有意思的!」
    焦點專題 Focus

    讓人又愛又恨的主角 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製作,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執導的《理查三世》首演於二○一五年,由該劇院當紅演員艾丁格擔綱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惡的歐斯特麥耶,以「理查之惡,人人有之」為創作出發點,「塑造一個人物,他的壞居然帥到讓我高興、愉悅」,更在劇場中透過與觀眾的近距離互動,讓觀眾成為理查奪權的「同謀」,如同共同參與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文字|林冠吾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語音要參與者雙手圈起來,當作望遠鏡,從不同角度、觀望四周。
    焦點專題 Focus

    她說、你做,是誰的未來?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遙感柏林》以來,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系列》已經巡迴了亞維儂、聖地牙哥、蘇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許多令人驚喜的遙感體驗。透過給參與者戴上的耳機,語音指示參與者做出各種舉動,讓人驚異不已的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場景,透過語言的操控與群眾的力量,都能夠在瞬間被轉換成戲劇性的舞台,卻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會將我們帶向完全不可知的未來?

    文字|林冠吾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史蒂芬.凱吉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遙感系列》導演

    史蒂芬.凱吉 給你一場與演算法同步的虛實旅程

    當你戴上耳機,聽從其中傳來的語音指示,在城市中開始移動,你就進入了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一手設計的劇場實驗《遙感城市》。凱吉表示:「最棒的劇場是我能夠帶領他人到一個地方,並且告訴他們:『看啊!那兒是最有趣的、最值得一看的真實生活面向!』」但他也說:「我想指給他們看這些地方,讓他們聽那些聲音,我並沒有什麼寓意要傳遞。參與者應該自己來體驗,這當中自然就有東西,是他們可以帶回去的。」

    文字|林冠吾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米契爾最新作品《陰影(尤麗迪絲說)》一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文本是米契爾結合電影與劇場美學背後的一股驅動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轉換成主角一樣,在米契爾的即時攝像劇場中,真實幻象是「如何地被創造」已經越俎代庖成了觀賞中心,帶給觀眾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戲體驗。劇末,讓人如夢初醒,赫然驚覺,不單單螢幕上是幻,劇場上揭露的真實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文字|林冠吾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凱蒂.米契爾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導演

    凱蒂.米契爾 女性主義者的凝視

    她是極少數能夠縱橫歐陸與英國、成就高規格大製作的女性劇場導演,在這個多少還是以男性為主導者的表演藝術領域中,凱蒂.米契爾更刻意突顯其女性主義者的角色,在選材與詮釋角度上,從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視」,所以在重新詮釋史特林堡、這個知名「厭女者」的劇作《茱莉小姐》時,也刻意從劇中的女僕克莉絲汀的視角出發,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最多數的女性團體,她們的故事向來都沒有被敘述過。」

    文字|林冠吾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茱樂.伯溫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女主角

    茱樂.伯溫 這是一齣精確周密的舞蹈劇場

    《茱莉小姐》是列寧廣場劇院資深演員茱樂.伯溫與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合作的第一齣戲,在劇中擔綱廚娘克莉絲汀的她,所有的劇情都透過她的眼睛發生,談起合作過程,她說:「整個過程令人緊張、興奮,而對演員紀律要求之苛刻,可是達到了最高程度。」不同於一般劇場演出,演員可以有即興與稍有差異的詮釋,茱樂.伯溫說《茱莉小姐》「是一場精準的編舞。要是我們當中有人一不小心,出了岔,就會全軍覆沒,演出就泡湯了。」

    文字|林冠吾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光與聲音,造就了威爾森獨特的舞台世界。圖為《彼得潘》一景。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文字|林冠吾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柏林劇團戲劇總顧問尤塔.費伯斯
    焦點專題(二) Focus

    柏林劇團 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

    由於創辦人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柏林劇團一向被視為德國劇場的重要地標,是戲劇人訪問柏林的必然朝聖之地。在海涅.穆勒之後,於一九九九年接任總監的克勞斯.派曼,讓柏林劇團從停滯狀態重回門庭若市,雖然派曼常被批評為保守,但在與他共事多年的劇團總戲劇顧問尤塔.費伯斯眼中,派曼有其堅持,對他而言,戲劇傳承正是柏林劇團的精神所在。費伯斯強調,柏林劇團不是博物館,而是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為那些真誠地相信透過藝術,可以引發正面效應的人而作。

    文字|林冠吾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特爾左布勒斯認為,演員身體的記憶才是最重要的準則,而身體與聲音是記憶的共同空間,演出並不是在敘述一個故事,而是讓記憶活起來。
    特別企畫 Feature

    沉浸於狂喜的身體 洗滌精神的污垢

    《酒神的女信徒》是特爾左布勒斯與他的阿提斯劇團成名作,當年他以民俗儀式入戲詮釋古希臘悲劇,引發國內外的兩極化評價,卻也讓他與反動歐洲文明、回歸原始的歐美前衛運動接軌。特爾左布勒斯以獨特的訓練,讓演員身體達到狂喜的狀態,回歸到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潛意識中,從而自然地傳遞一個全新的語言。特爾左布勒斯傳承古希臘的人文精神,以儀式性的身體劇場,洗滌現代人的精神污垢,儼然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劇場巫師。

    文字|林冠吾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酒神歸來 改變我們的生活

    《酒神的女信徒》是奠定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的風格美學之作。一九八六年首演至今,陸續在哥倫比亞、杜賽朵夫、莫斯科等地,與不同國家、背景的演員合作,推出不同版本。通過不同身體訓練的演員的特質,這齣希臘悲劇經典得以展現不同的面貌。今年十月,他應兩廳院之邀,與台灣演員合作,在國家兩廳院的藝文廣場,推出第五個版本。本刊特別在他來台排練之際,獨家專訪他與台灣演員工作的心得,暢談他所觀察到的台灣演員的特質,以及將以何角度詮釋台灣版的《酒神的女信徒》。

    文字|林冠吾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百分之百城市系列是到世界各地城市,選取當地一百位市民參與演出,使劇團的觸角延伸到全球各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一

    里米尼會議紀錄 「生活專家」演出 打破現實認知

    「里米尼會議紀錄」的過人之處,在於打破人們既有的認知與觀感,讓人用「新」的視角,去看「舊」的事物,藉此,披露了事物背後的複雜性,及所謂的「真實」其實都只是一個故事、一個事實的面向而已。除了請「生活專家」演出的原則外,劇團的創作模式總是怪招百出,橫跨電影、有聲書、讀書會、裝置藝術等,實驗創新風格強烈,一次又一次地顛覆戲劇藝術概念,大大拓展了紀錄劇場的道路。

    文字|林冠吾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恪辛爾今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10強的作品《絆腳石國家劇院》Stolpersteine Staatstheater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二

    恪辛爾 打開黑盒攤文件 給你一次歷史探險之旅

    導演恪辛爾關心的盡是嚴肅、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不管是什麼題材,他總是下很多功夫蒐集多方資料,平均每齣戲都會累積到兩千張以上的文件檔案。他的劇場常捨棄鏡框式的舞台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擺設了許多文件、圖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裝置空間。恪辛爾的紀錄劇場,讓觀眾宛如進入了一場神秘莫測的歷史探險之旅,即使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與撲朔迷離,卻多有發人省思的時刻。

    文字|林冠吾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洛胥在去年底於德勒斯登演出的《葛拉夫.歐德藍/我們是人民》討論難民議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紀錄劇場代表之三

    弗爾克.洛胥 廣查民意編入戲 歌隊挺弱勢

    導演弗爾克.洛胥曾說:「藝術要是與外面我所生活的世界互不相干的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他勇於用激進方式表達觀點,他的戲總是政治思想明確,具有強大的政治煽動力。他運用歌隊來擔任社會弱勢的代言人,並且針對不同的題材找不同的弱勢族群來參與,透過廣度的民意調查,將記錄整理後作為歌隊文本,編入所選的劇本中。歌隊的運用,使戲劇與現實之間有了強烈互動,也讓文學劇本銜接到當下的時代脈動。

    文字|林冠吾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共同境地》的演員中有五位是前南斯拉夫戰爭的難民。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建立在苦難上的藝術,還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難民潮對德國劇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劇院打著藝術自由與人道主義的兩面大旗,大肆地擴張其政治社會影響力,新型的政治劇場儼然在醞釀形成中。當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德國戲劇藝術面臨了新的挑戰,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灰色地帶,到底藝術能不能「呈現」他人的苦難?能不能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現,如何代言,才不會陷入種族歧視與殖民主義的陷阱之中,才不會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

    文字|林冠吾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戲劇(曲)

    秀琴歌劇團《鳳凰變》+真快樂掌中劇團《壵》 傳統X新編X前衛三位一體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讀點字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