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比斯是古埃及新王國時代的首都,依然以尼羅河岸為主要居住地。古埃及人信奉太陽神,因此東邊為日出之地,代表新生,一般民居與神殿皆在此處;西邊為日落之處,象徵死亡。於是長眠多位法老王的「帝王谷」位於西岸,而今名路克索的底比斯,擁有大量的神廟群,包含卡納克神殿與路克索神廟,也就成為城市的地標與象徵。
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歷經漫長以漁獵維生、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的智慧不斷被累積,到後來開始在中國、巴比倫、印度與埃及,這些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地區開出不同的文明花朵。而埃及位於歐、亞、非三洲交界的獨特地理位置,更是不同文化碰撞與溝通的焦點。歷經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的征服時期,埃及文化仍舊以開放的心態與外來文化相互影響,保留了自身的主體特徵,成為傲視全世界的文明發祥地。如今,每年都有數以百萬的遊客不遠千里而來,想要親身體驗那高聳金字塔、莊嚴神廟建築、引人入勝的壁畫所帶來的心靈震撼。
希臘哲人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在這片乾燥少雨的北非沙漠地區,如果沒有尼羅河,就不會有埃及古文明的發展。現今,埃及面積一百萬平方公里,但多為不毛的沙漠,而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僅占全國百分之三的面積,卻分布了全埃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重要性可見一般。而從古至今,埃及人都緊鄰著這條母親河生活,也由於這條河,開啟了璀璨的古埃及世界。
古代埃及恩怨糾葛的故事,早已成為許多影視拍攝的題材。而在歌劇中,以古埃及為發生背景的《阿依達》,更是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不朽名作,這部歌劇以在古老寺院的祭壇下,所找到記錄在紙莎草書上的一則埃及古代動人的愛情故事為架構,塑造了劇中的男主角拉達美斯及女主角阿依達,以及一齣殉情的悲劇。劇中最有名的詠歎調是〈聖潔的阿依達〉及有名的「凱旋大合唱」。一八七一年十二月廿四日,《阿依達》首次在開羅歌劇院隆重上演,從此,《阿依達》成為飲譽世界的史詩般的著名歌劇。一九八六年,更在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前上演,把觀眾帶回了古埃及的法老王時代,造成轟動。
七個時代 一部埃及史
溯源古埃及的歷史,起始於西元前三千一百年,南方的美尼斯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開啟了古埃及的卅一個王朝時期,史家並區分為早王國時代、古王國時代、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代、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代以及後王國時代。
古王國時代(第三至六王朝,約西元前2686到2181)是古埃及史上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首都建立在距離開羅不遠的孟菲斯。政權機構加強,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也在這個基礎上,建造了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等曠世鉅作。
第十八至廿王朝是新王國時代(約西元前1567到1085)。此時首都移至尼羅河上游的底比斯,也就是今日的路克索(Luxor)。這一時代的埃及國王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時的埃及版圖,北至敘利亞的卡疊什(Kadesh),南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形成強大的軍事霸國。此時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法老已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相較於龐大耀眼的金字塔,這時法老的墓穴轉為低調,因為金字塔內墓室的財富數量引人注意,加上位置集中,反而給盜墓者提供了方便,甚至疑有當地政府或守護者相互勾結進行有計畫的洗劫,因此法老們放棄金字塔,改建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安葬。
帝王谷一共埋葬古埃及新王朝時期的六十四位法老,最大的一座是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Seti I)之墓,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牆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華麗。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不過可惜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依舊擺脫不了盜墓者的覬覦。最有名的一座是圖坦卡門法老的陵墓,圖坦卡門並非在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卻是在今天最為聞名的埃及法老王,因為一九二二年,英國埃及古物學家卡特發現了它,墓穴入口隱密,沒被盜墓者發現。墓穴中超過三千件的寶物,頓時成為古埃及最重要的文明象徵,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黃金面具。
黃金面具是遊客們必定要看的寶物之一,這個價值連城的寶物目前保存在開羅博物館。由黃金厚板打造,並鑲有青金石、黑曜石、長石和石英的面具,金碧輝煌,面具的額頭上飾有禿鷹和眼鏡蛇,分別代表上埃及的神和下埃及的神,說明圖坦卡門是上、下埃及的統治者;而下巴長筒狀的鬍子,則是和冥府之神合為一體的象徵;從側面看,鬍子末端稍微翹起來,則代表死亡之意。黃金面具有著年輕、俊秀的面容,大大的、鑲著石英和黑曜石的眼睛凝視著遠方,正是古埃及藝術追求「永恆生命」的例證。
絕代風華 外星人建造?
作為首都的底比斯,當然不只有帝王谷,畢竟活著的時候比死掉更需要掌握,正由於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依賴,古埃及人的活動都在河的兩岸進行。古埃及人信奉太陽神,因此東邊為日出之地,代表新生,一般民居與神殿皆在此處;西邊為日落之處,象徵死亡。底比斯東岸的神殿建築,也就成為城市的地標與象徵。
卡納克神殿(Karnak Temple)是古代底比斯最古老的廟宇,始建於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約西元前 1991至1783 年),但真正把神廟擴建成大致上今天規模的是新王國時期第十八至第廿王朝(西元前1570至1090年)。之後直到羅馬統治初期仍有擴建,但只屬於小規模的增建和修築。
整個建築群中,包括大小神殿廿餘座。走進高四十四公尺,寬一百卅一公尺的塔門,變來到卡納克神殿最為著名的是石柱大廳,內有一百三十四根要六個人才能抱的巨柱,每根高廿一公尺,這些石柱歷經三千多年無一傾倒,廟內的柱壁和牆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彩繪,記載著古埃及的神話傳說和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廟內還有聞名遐邇的方尖碑和法老與后妃們的塑像。
城市的另一座神殿——路克索神廟(Luxor Temple)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時為祭奉太陽神阿蒙(Amon)、他的妻子謬特(Mut)及兒子月亮神孔蘇(Khonsu)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後期,又經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擴建,形成現今留存下來的規模。
路克索神廟由塔門、庭院、柱廳、方尖碑、放生池和諸神殿構成。塔門是神廟的主要入口。在塔門兩側原本矗立著六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雕像,如今只剩下兩尊。塔門後面有拉美西斯二世於奧隆德斯河畔和西台族激烈廝殺及打勝仗的浮雕記錄。路克索神廟總共有一百五十一根圓柱,高廿三公尺,柱頭的形式為紙莎草花(Paparus)模樣,氣勢宏偉,是一座龐大的藝術精品。廟內原來有兩座尖方碑,其中一座被遷移至法國,現矗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上。
門是一棟建築的樞紐通道,而新王國時期的神廟,雖是在不同時期逐漸增修,但厚重結實的塔門,卻是共同的特色。從外觀上看來,這就是尼羅河的縮影:兩旁高聳似塔的石造建築象徵受到尼羅河定期氾濫的兩岸土地,中間的通道就是尼羅河蜿蜒流過,這也是整棟建築的中軸線,依次由塔門、立柱庭院、立柱大廳和祭祀殿組成,這種縱深的結構使得神廟可以無限地繼續修建下去。
許多人討論這些雄偉傳世的建築到底是不是外星人建的,質疑古埃及人的能力,其實光看這些大型工程,就足以說明當時國家經濟實力具有一定水準,而且如此繁複工程的背後,還必須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管理制度才能達成。不過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埃及文明,終究也抵不過歷史的洪流,如今只能從這些古老建築中嗅得一絲當年的風華絕代。
達人帶路
遊逛古城底比斯的三種方法
路線一:路克索東岸(日出之地代表生者之城)
參觀全世界最大的露天古蹟遺址卡納克神殿;從入口的公羊大道、巨大的法老雕像、嘆為觀止的列柱大廳、精密雄偉的方尖碑、巨形蓮花柱、聖池及四週崩圮的神殿,都令人緬懷昔日埃及古帝國的強盛與榮耀。接著前往參觀路克索神殿,其內保有古埃及多神教的巨石雕刻、基督教壁畫及佇立於正門前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與方尖碑。
路線二:路克索西岸(日落之處代表逝者之國)
帝王谷是古埃及新王朝時期,法老王的地下陵寢所在地。目前發現至少有六十二座王陵,均須徒步進入,門票通常含參觀三處最具代表性的法老陵寢,為了不讓同一個墓室承受過多遊客壓力,因此墓室會輪流開放,每次均不相同。欣賞滿布生動浮雕與親身體驗彷彿穿過時光隧道,通往古埃及神秘時代與空間,體會法老的歷史背景及對來世的嚮往。而後參觀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間原野上高廿公尺的門農巨像,以及著名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寢殿,整個神殿大部分都由石灰岩建築而成,為三層建築,表現出了石材建築的美感與細緻。
路線三:搭尼羅河輪賞風景
路克索是搭乘尼羅河觀光河輪的起點,一般來說,從這邊出發逆尼羅河而上的河輪假期通常是四天三夜,食宿都在船上,三星級到五星級的河輪一應俱全,沿途不僅欣賞尼羅河沿岸的農村風光,如同走進古埃及的氛圍外,亦會上岸造訪分布在尼羅河兩岸的古蹟景點,包括被稱為「金城」的康孟波,雙神殿是座北面供奉鷹神荷魯斯,南面則供奉鱷魚神索貝克,在托勒密王朝時期興建的神廟。細緻優美的浮雕(包括古埃及紀元法、外科醫術記錄等)表現著埃及人崇尚自然的審美觀與智慧之結晶。
艾德福的霍魯斯神殿,是全埃及整體構造與雕刻保存狀況最完整的神殿建築,迄今幾乎還維持著當年的原貌,其內高牆上刻有老鷹神霍魯斯與邪惡的河馬神賽特戰鬥為父報仇的激烈戰鬥、法老王河畔狩獵圖、巨大的彩色陰刻列柱等,都令人嘆為觀止。遊輪續往北上航行,在伊斯納等候遊輪過水閘門時,可看到划著小船的水上攤販群湧而至,與遊輪上的旅客隔空交易,小販費力叫賣之聲不絕於耳,堪稱尼羅河文明另一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