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儀和先生孟磊(Peter Morehead)是台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重要推手,成立十二年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以樸門永續設計、適切科技、環境教育為工作核心,目前遷居台東已兩年。
江慧儀和先生孟磊(Peter Morehead)是台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重要推手,成立十二年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以樸門永續設計、適切科技、環境教育為工作核心,他們長年投入環保教育工作,以身體力行實踐友善環境生態設計,最初工作和生活都以台北為據點四處奔走,卅歲前開始遍尋理想居住地就時常到訪台東,八年前因緣際會買下台十一線都蘭往北靠海的一塊農地,目前遷居台東已兩年。
重視永續 環保工法蓋農舍
到訪這天,台東下著綿綿春雨,「從都蘭村往北約五分鐘的車程,看到木材廠從東邊小路轉進來,再右轉、左轉……」沒有路牌的地點,聽著江慧儀的指示順利抵達,入口處插著一面「農地農用」的旗幟當招牌,看家的小黑狗衝出來一邊叫又一邊引領我們走進屋簷下避雨。原來這造型特殊的兩層農舍是他們自行設計、正在施作的自然建築,主結構是鋼材,利用屋頂回收雨水,舖設太陽能面板以善用台東的烈日,就地取材以黏土造屋,正在施工的廚房,牆面以竹編再糊上黏土團,黏土團是用土和碎稻草等天然素材滲水調和,內層纖維比較粗,最外層「西阿給(修飾)」較細緻,至少抹上三層「足厚工」,部分牆面石砌增加穩定性,廊前堆放了多年蒐集的回收建材,有木材、玻璃、舊門窗框等。自然建築傳統技藝慢時費工,但所有素材皆可永續利用,蓋「農舍」也可以很環保。
生態基地在長期觀察後展開,有著科學的浪漫與順應自然的設計,生態池淨水灌溉、種植食物森林、露天乾式廁所,利用木屑覆蓋除臭;屋前的可食菜園,非常見的一排排長條形,而是六角形田壘,其中一座是可移動式雞籠,雞會除草除蟲翻土施肥,六角田輪種也混種,看似雜亂卻能有效遮蔭善用空間,以最節約的方式創造「低維護,高生機」。
分享資訊 吸引同志者參與
教育基地扎根台東之後,陸續參與鹿野土屋修建、東河隆昌國小再生設計、興昌社區種子交換保存,春夏間舉辦講座有:「台東太陽能利用」、「認識小空間可食地景」、「種子保存交換」,日前有來自阿拉斯加的青年,分享他們家鄉Ionia生態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及尼泊爾災後重建用夯土袋造屋志工經驗,這類的資訊分享對東部來說相當珍貴,也常常吸引許多有志一同的居民、有機農夫、園藝治療師,特別是退休移民或新手青農的參加。
江慧儀覺得遷居台東後,特別會想要「動手做」,不論是園藝或她本來就喜歡的陶藝,看著自己捏的陶杯,有生活的餘味,在台北的忙碌,經常是看電腦、打電話聯絡事情。唯一不變的,是他們貫徹的信念「照顧人們、照顧地球、多餘分享」,推動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