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高信宗

發表文章 19 篇
  • 布拉瑞揚
    舞蹈 那時的我們甚至沒有豐年祭,這樣的我,還能算是夠格的「排灣族」嗎

    《我.我們》第一部曲專訪布拉瑞揚

    2015年布拉瑞揚回到臺東時,各家報導為這個從紐約林肯中心跳回部落家鄉的人喝采。那個時候大概只有他知道,自己雖然身體回到臺東,但是整個腦袋仍然是都市的形狀。頭幾個作品,他現今想來都帶著一點「不成熟」的味道,倒不是藝術上的意義,而是生活上的,是切身的感受「回家」這件事情,他還不知如何成熟的面對。 歸鄉八年以後,《我.我們》主打以他自身的血肉排灣族為核心思想,推出首部曲舞作,以手指認部落情感及其文化精髓。有此作品展現,是否表示他已成熟到、能夠面對緊隨自身已久的問題了? 「我一直想做這個主題,但是又害怕不敢做。因為──說個玩笑話,我如果做其它族群,做壞了、被罵,那都情有可原,你就是異族嘛。但今天遇到排灣,我就很緊張。」布拉瑞揚說,他一面擔心,一面掛記,指稱這幾年的是中年危機推了他一把:「想說世事無常啊,問自己就這樣離開的話會不會有遺憾啊?因為你口口聲聲說要回家,可是根本沒回家,連你的族群都沒有去碰觸。」 這一碰,牽起了三個排灣族人的緣分,除了布拉瑞揚之外,便是歌手阿爆(阿仍仍)以及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的合作。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2/13
  • 布拉瑞揚與阿爆
    跨界對談 布拉瑞揚X阿爆

    用母親的舌頭,回家找自己的文化

    我們來到「Buliblosan」,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排灣族語中,bu 是多,libosan 為霧,山城多樹,多雲霧,如多數都市原住民都曾在求學階段離開家,布拉瑞揚、阿爆兩人在往全世界四處跑之前,這裡是他們的家。 這對相差9歲、不同世代的表兄妹在不同時間點離家,錯過了彼此的青春期,童年記憶中各自面貌模糊,都得透過家中長輩口語拼湊遠方親人樣貌。沒想到,繞了一個大彎,長大成人後,各自走向創作之路,作為編舞家與音樂創作歌手回望血脈與家,也讓兩人開始有了交集,更能誠實交流彼此對作品的想法,在創作的路上,一起陪伴、成長。 兩人在2020 年末滿檔行程中,偷了個小空,相約回家,描摹童年的形狀,日常瑣事,相遇的人,在意的事,正在進行的計畫讓生活中的拋接與滾動,化為各種創作可能的蔓延。

    文字|張慧慧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成長處方箋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人從來都無法以絕對的自我存在,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變成絕對的自我,有人遲鈍,有人更洞明,但無一不是自己的方式。 人人都背負著誕生之時的殘餘,背負著來自原初世界的黏液和蛋殼,直到生命的終點。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能繼續做青蛙、蜥蜴、螞蟻之輩。有些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然而每個人都是大自然向人投出的一擲。所有的人都擁有同一個起源和母親,我們來自同一個深淵,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試圖躍出深淵。 我們可以彼此理解,然而每個人所能詮釋的,只有他自己。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德米安:徬徨少年時》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二○二○年跨過四分之一,路途有太陽,有下雨,有瘟疫。 本期以「成長處方」窺看五位跨世代藝術家的自我征途,也期能以此來敬那些半人半魚,依然努力在生活中實踐自己理想的人,敬那些在風雨、在深淵中依然努力奔向目的地的人,敬那些稍事休息安靜蓄積更強大能量的人。 敬那些儘管害怕,依然摧毀恐懼的牆,一次又一次成長的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文字|吳孟軒、張慧慧、吳岳霖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年級

    高旻辰 家人是永遠的羈絆 最愛誠實面對自己

    才廿六歲的高旻辰,已是布拉瑞揚舞團最資深的舞者,台上風姿百變的他,台下卻是擁有家人滿滿寵愛的「公主」,也因為家人的愛,他最怕辜負家人、讓家人擔心,於是拼命努力、想證明父母對自己的栽培是正確的。看似幸福的人生,過不去的總是情關,但也因為家人給他的愛,讓高旻辰長成了一個溫暖且樂觀的人,他總是坦蕩蕩地哭,傷心得理所當然,該哭就哭,該脆弱就脆弱,從不裝酷。

    文字|吳孟軒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布拉瑞揚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年級

    布拉瑞揚 返身探問「我是誰」 認真生活長出舞來

    五年前的二月廿七、廿八日,布拉瑞揚舞團於台東糖廠一幢黑色庫房「開門」,那兩天,也是布拉瑞揚作為創作者「長大成人」的通過儀式。從小備受呵護的他,舞蹈人生一路走來不斷被長輩、老師照顧,直到創立舞團「成為家長」,他才真的「長大」,與舞者一起找回「自己」,從生活中挖出創作。階段性總結舞團五周年心路歷程的新作《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因肺炎疫情而延期,但舞者們依然持續訓練、持續跑步,創作如繞跑山路,一圈一圈地,過程不只有自己,有太陽,有下雨,有風險,有未知。

    文字|張慧慧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胡德夫
    這樣過日子

    胡德夫 山海綿延的虛詞況味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文字|盧宏文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布拉瑞揚說:「在台東,好像回家了,但其實還沒。像在門口徘徊。我還在認識它,但很自由,心很篤定,未來會一直在這裡。」
    特別企畫 Feature

    繞遠路,才回得了家

    「欸,這個路要怎麼走啊?」休旅車上導航始終開著,布拉瑞揚緊抓方向盤,拉直脖子盯緊路,最終還是揚起聲,問了坐在後座的台東攝影師。回台東近兩年,這裡對他而言仍是一個新的城市。 排灣族血統,出生嘉蘭部落的布拉瑞揚,操著台東的腔口,思考時語調拉得很慢很長。即便如此,現在的他不僅對台東的路不熟悉,離部落也很遠,去年年初甫宣告成立的「布拉瑞揚舞團BDC」也正年輕,「有人會把舞團和原住民舞蹈畫上等號,是,也不是,老實說我也做不來,我沒有這些養成。真的要做得很用力,要花時間,要有很多人幫忙。」 布拉瑞揚像典型台東青年,十五歲早早離家,一走就是廿三年。先是高雄、台北,接著往全世界跑,直到二○一一年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時動心起念才停下腳步,「希望未來謝幕拉的手,是部落孩子的手。」 那年他卅八歲,自嘲「失業又失戀」,返台徬徨無依時,陸續認識了歌手桑布伊、原舞者這些在他過往生活始終錯身而過的人物一個一個出現,他創作的面貌開始改變,《拉歌》(2012)、《找路》(2013)、《Yaangad.椏幹》(2014)等,作品中長出某種真實的生活氣味和呼吸,有表情、有厚度、有心,「像是有vuvu(祖靈)領路。」 但vuvu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在街口拐錯了彎,又繞了遠路的布拉瑞揚有些習慣地無奈又抱歉地笑了。 咖啡店的專屬座位 返家路迢迢,過往生活的慣習,身體都牢牢記著,比如每天要來一杯。 一杯不是小米酒,是咖啡。布拉瑞揚嗜咖啡成癮,台北生活殘留的日課是每日晨起離家上咖啡館。過去混咖啡館是不得不然,創作仰賴進咖啡館等靈感,「在台北很難獨處,很需要一個人安靜的空間。」說著,他摀住臉直笑,「有點假掰吼~」如今身在台東天廣地闊,作品從生活練習中產生,無須刻意尋找獨處空間,這習慣卻銘刻進身體裡了。 下午兩點進舞團前,他總窩在「好時x好食」的吧檯後一角吃早午餐,就在書架與臨街窗前,同時給予他開放與私密感,那裡已是咖啡店留給他的專屬座位了。 台東糖廠舞團的家 這天不團練,是出遊的日子。布拉瑞揚招呼著舞者準備出發,狗狗貓貓們看家。 舞團坐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歌謠在慶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圖為卡大地布小米收穫祭時,勇士精神舞遊街。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歌,是唱給生活聽

    豐富的台東原住民族歌謠,無論情歌、祈求歌、敘事歌謠或慶典歌謠等等,其因時因地而異的各式功能性意涵,塑造了多采多姿的歌謠傳統,在原住民族以天生嘹亮的歌喉取代文字的娓娓訴說時,歌謠背後的集體抒情循著祖先的腳步,迴盪在當代的傳統視野中。

    文字|劉秀美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在宜灣部落對面海灘的河床,是她童年玩樂的地方。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的生活 就是教會、學校、社區

    杵音文化藝術團,一九九七年成立於台東市馬蘭部落,團長是宜灣阿美族人高淑娟,以採集、研究、出版及展演阿美族複音音樂為中心,二○○一年起陸續出版《長者的叮嚀》、《馬蘭MAKABAHAY來自馬蘭部落的鄉音》、《移動的腳步 移動的歲月 馬蘭農耕歌謠風》與《尋覓複音重拾台東阿美族失落古謠》(貓狸文化工作室發行)四張專輯,《尋覓複音》更於前年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

    文字|吳思鋒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都蘭糖廠一角,牆上豐富多彩的壁畫。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聚落,與藝術不期而遇

    位於海邊的都蘭,是台東最知名的藝術聚落,從早年在地藝術家希巨.蘇飛在這裡的新東糖廠成立工作室以來,這裡的靈秀景觀與好客包容,寬廣的創作空間及離開原生部落的自由感,讓許多藝術家如被磁吸而來,日積月累,成就了都蘭獨特的藝術氛圍。而近年以台東市臺鐵舊宿舍貨倉為基地發展出來的「鐵花村」則是結合音樂、藝術、文創市集的交流平台,培養了在地的音樂人才。都蘭村與鐵花村,已經成為東台灣的藝術新亮點。

    文字|馬淑儀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劉梅英說:「比起創作,我們更奉行藝術生活。」
    特別企畫 Feature

    鐵道旁的一日

    採訪這天,四月陽光暖融,近乎盛夏,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騎著單車赴約,我們散步在劇團旁的舊鐵道路廊,這條木棧道貫穿台東糖廠、鐵花村、鐵道藝術村等台東知名觀光景點。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李韻儀說:「我想用女性的態度去經營一個空間,分享、包容,而非從社會地位的價值的判斷去經營。」
    特別企畫 Feature

    李韻儀 在邊緣回應整個世界

    來到都蘭,大概都不會錯過都蘭山腰靜靜遠眺太平洋的那幢日式建築月光小棧......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素素的書店展示著她自己喜歡的冷門書,為這樣小眾的出版品找到讀者,是她最大的成就。
    特別企畫 Feature

    素素 為小眾出版品找個家

    開民宿、咖啡廳、書店,可能是許多人創業的夢想,「晃晃二手書店」主人素素夫妻十二年從台北遷居台東,口碑推薦讓書店名列「台灣十大獨立書店」。

    文字|陳靜宜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劉炯錫(中)結合產學開設部落廚房「南島咖啡走廊」,沒有經費補助也要讓南島社大「難倒」。
    特別企畫 Feature

    劉炯錫 喚醒部落的記憶

    二○○一年成立的「南島社區大學」由民間籌組辦學,取名源自「南島語系」民族考古研究,台灣原住民即屬南島民族的一支。

    文字|陳靜宜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阿力曼說:「不是我們保護森林,是森林保護了我們。」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力曼 與自然溫柔共處

    阿力曼館長的一天從凌晨四點就開始了。這樣的日子,自森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持續至今已逾十年。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江慧儀在台東創設教育基地,推動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特別企畫 Feature

    江慧儀 低維護、高生機的永續設計

    江慧儀和先生孟磊(Peter Morehead)是台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重要推手,成立十二年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以樸門永續設計、適切科技、環境教育為工作核心,目前遷居台東已兩年。

    文字|陳靜宜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劉誥洋與妻兒落腳台東,打造了花東第一間共同工作空間。
    特別企畫 Feature

    劉誥洋 腳步放慢,用力蹲

    推開古舊日式宿舍老建築紗門,劉誥洋連聲道歉採訪推遲了些時間,妻子抱著剛滿兩個月大的寶寶跟在後頭。即便他因過去工作型態早已習慣南來北往的忙碌匆亂,新生命加入家庭,步調仍在調適,正如這個成立甫一年的共同工作空間「邸Tai Dang」。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Haluko Rupi牽著一雙兒女,帶著旅客在都蘭進行很「野放」的小旅行。
    特別企畫 Feature

    Haluko Rupi 誰說旅行不可以只是單純的野放?

    「我的客人都是篩選過的喔!」牽著一雙兒女,Haluko Rupi不無驕傲地說了好幾次。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