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境地》(Thomas_Aurin 攝 2016 臺北藝術節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挑戰真實—當真實成為劇場,當流離搬上舞台/概論

認識「紀錄劇場」 八個問題領進門

什麼是紀錄劇場?紀錄劇場有特定的關注議題嗎?

在紀錄劇場中,創作者扮演什麼角色?紀錄劇場一定客觀嗎?

現正在歐陸蔚為風潮的劇場形式「紀錄劇場」,隨著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來台演出,將在台灣具體展現;而台灣的阮劇團也已在去年臺北藝術節中首度嘗試以紀錄劇場的形式創作《家的妄想》。讓我們透過八個問題與答案,進入「紀錄劇場」的世界……

什麼是紀錄劇場?紀錄劇場有特定的關注議題嗎?

在紀錄劇場中,創作者扮演什麼角色?紀錄劇場一定客觀嗎?

現正在歐陸蔚為風潮的劇場形式「紀錄劇場」,隨著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來台演出,將在台灣具體展現;而台灣的阮劇團也已在去年臺北藝術節中首度嘗試以紀錄劇場的形式創作《家的妄想》。讓我們透過八個問題與答案,進入「紀錄劇場」的世界……

  1. 何謂紀錄劇場?

紀錄劇場一般是指使用真實「文件」(document)作為演出材料的劇場形式。這些文件舉凡檔案、報導、訪問、照片、影像、文獻、數據、個人史等。創作團隊選定主題,從這些素材中,抽取合適的片段作發展,整合成舞台演出。這些材料經過編輯(edit)、重新編排(rearrange)和重新配置(recontextualise),成為文本。相較於一般劇場,它提供了多個不同角度,讓事件或議題,真實地在舞台上呈現出來,引發對話與討論。

  1. 紀錄劇場的源起為何?

一九二五年,電影才剛問世,德國導演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的電影Trotz alledem!,運用新聞照片、演說錄音,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實影像,呈現工人的日常生活與政治抗爭,諷刺納粹政權的政治手段,引發觀眾對社會現況的反思,喚起革命的氛圍。這樣的嘗試,被認為是「紀錄劇場」的先驅。一九六、七○年代,紀錄劇場才再次出現,劇作家彼得.懷斯(Peter Weiss)首度以「紀錄劇場」的名義進行劇場美學上的論述。

  1. 在紀錄劇場中,創作者扮演什麼角色?

紀錄劇場強調真人、真事,將現實生活搬到舞台上,也將劇場帶向街頭廣場、國會大廈、會議現場等公共空間,模糊了戲劇與生活的分野。在創作過程中,團隊不是單純的旁觀記錄者或採訪者,而是居於擁有篩選與統整的主導性地位,他們把素材去蕪存菁,理出架構,抓住節奏,用藝術手法將不同的故事線串聯起來,使演出充滿戲劇和娛樂性,不陷入說教又引人深思。

  1. 如何定義紀錄劇場的表演者?

以紀錄劇場的代表團體「里米尼會議紀錄」(Rimini Protokoll)為例,他們的舞台上沒有專業演員,他們和素人演員工作,但這些「素人」不是「業餘」,而是特定領域的專家,也就是所謂的「生活專家」(experts of the everyday life)。他們的職業秘辛和生命歷史經過創作團隊的編輯,搬上舞台。他們站在觀眾面前,訴說自己的個人經歷、故事、認知、政治立場與生活信念,言說的內容與方式都是經過精密編排。然而,大部分的紀錄劇場還是使用專業演員演出的,只是演員的工作內容和一般劇場頗有差異。

  1. 紀錄劇場有特定的關注議題嗎?

紀錄劇場所面向的對象通常不是人,而是人正與之共處的社會體制。它的社會性與政治性強烈,主題環繞在戰爭、全球經濟市場、失業、難民、文化身分認同等影響層面巨大,爭議性強的主題,透過當事人各抒己見,正反立場巧妙並陳,動搖或挑戰一般大眾約定成俗的看法、價值觀與信念。儘管如此,作品卻鮮少出現明確的立場和主張,而是提供多元的視角與面向,讓觀眾自己去思索和判斷,進而重新確立自己的政治立場。

  1. 紀錄劇場的工作方法與表現形式為何?

紀錄劇場要為一個事件或議題進行大量的資料蒐集,尋找合適的人物與材料,把真人訪問、專家或各行各業的人的說話,加以剪裁選取,在不曲解原意的情況下濃縮成劇中的對白或獨白。不同的敘述、立場、角度的交錯穿插。乍看之下雜亂無章,但其實都經過縝密安排,彼此交集呼應。在沒有劇本、專業演員與導演的集體創作中,紀錄劇場結合書信、報導、田野採訪、錄像自拍、偶發藝術、現場直播、真人實境秀等手段,開創了新的戲劇局面。

  1. 紀錄劇場一定客觀嗎?

使用真實的文件並不代表就是客觀,素材的剪輯往往顯現創作者對現實的態度。當代的紀錄劇場創作者清楚地意識到所謂真實背後的建構與權力關係,以及表演本身對訊息接收的操作和影響。過去的紀錄劇場的主要訴求仍在檔案本身揭露「真實」的力量,當代的紀錄劇場創作者與真實的關係則更為複雜;他們展現的時常並非是所謂客觀的真實和歷史,而是真實的建構及對特定歷史的當代記憶。

  1. 紀錄劇場的代表團隊有哪些?

除了上述的「里米尼會議紀錄」之外,「女流之輩」(She She Pop)與「口沫劇團」(Gob Squad)等劇團,都是紀錄劇場的代表團隊。紀錄劇場的風潮不限於德國,歐洲各地的劇場,都可見運用此一手法編作的作品。去年的臺北藝術節,阮劇團《家的妄想》首度嘗試以紀錄劇場的形式創作,而今年也有工作坊等活動,讓國內觀眾一探歐陸劇場的新觀念。

參考資料:

陳佾均,《由真實所建構的劇場是怎樣的「真實」?克里斯多夫.萊普奇「當代紀錄劇場」講座側記》,《PAR表演藝術》第265期 , 2015年1月號。

林冠吾,《德國當代新「紀錄劇場」的究竟真實》,《美育》207期,2015年9月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