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掛布景的吊桿將增長。(許斌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翻新內在美.國家戲劇院休館UPGRADE!

三項目翻新改造 戲劇殿堂重回青春

跟音樂廳一樣邁入卅年,陪伴多少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國家戲劇院,在這次為期八個月的整修中,到底是要更新哪些項目,以便回春重迎下一個卅年?這次的重點除了跟音樂廳整修一樣都有的舞台地板、座椅、隔音門的更新外,最重要的是將舞台設備全面升級,讓劇院從廿世紀來到廿一世紀,提供藝術家更多揮灑創意的可能!

跟音樂廳一樣邁入卅年,陪伴多少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國家戲劇院,在這次為期八個月的整修中,到底是要更新哪些項目,以便回春重迎下一個卅年?這次的重點除了跟音樂廳整修一樣都有的舞台地板、座椅、隔音門的更新外,最重要的是將舞台設備全面升級,讓劇院從廿世紀來到廿一世紀,提供藝術家更多揮灑創意的可能!

「這次整修,大概會讓觀眾很無感……」繼去年音樂廳整修完工,面臨將於本月起至明年二月的戲劇院大整修,兩廳院演出技術部舞台組的陳仕愷、總務行政部營建組組長歐耀鍵不約而同地這樣說道。

去年音樂廳所進行的觀眾席全面修復的「微整」工程,今年戲劇院一樣都沒少,甚至駐店也全面更新。但這個預計耗費新台幣3.8億至3.9億元的巨大工程,卻又會讓觀眾「無感」的原因是,本次的全面升級計畫,是為了跟上時代變遷,集中於更換舞台系統與設備。

國家戲劇院自一九八七年開館後,卅年後的當下,演出設備早已難符合當前演出需求,處處可見破損與手工修復痕跡,如因承重限制,將原為單槓使用的吊桿束緊為雙槓,以避免超載。負責本次整修規劃的德國KUNKEL國際劇場諮詢公司在調查報告中指出:「根據當前的歐洲安全標準,戲劇院現今的設備不僅老舊,甚至不應該在表演中使用,避免造成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施工的德國工程小組曾重建德國薩爾州國家劇院、德國法蘭克福老歌劇院與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歌劇院。

總體而言,除了觀眾席座椅、地面層公共空間外,舞台的整修項目分為三大部分:舞台上機械(upper machinery)、舞台下機械(under machinery)系統全面升級、燈光網絡、調光器等重新配置,及安全設備加強等。

整修項目一

演出技術設備升級  讓藝術家好好用

平常難有機會走入舞台背後的重重機關,藉著卅年一度的國家戲劇院大整修計畫,終於得以一窺這個舞台布景、燈光建置,肩負帶領觀眾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前往他方,建造奇想的王國——戲劇院的天頂,第五層貓道,是陳仕愷等兩廳院演出技術部舞台組的機房重地,也是本次大整修的心臟。

彎身走進第六層的小小鐵門(沒錯,戲劇院有神秘隱藏版第六層!),踏上鋼索頂棚——由鋼索交織成網格的屋頂,便於使用者懸掛布景與燈光等設備,也具備極強的承重力讓工作人員穿梭其上。在神秘第六層中,觸目所及是無數條鋼索,鋼索間的空隙僅足以讓成年人側身穿梭。

懸吊系統不再人工  全面電動電腦化

這是戲劇院目前布景裝台所使用的配重懸吊系統(Counterweight System),由滑輪、繩子、吊桿及重鐵組合而成,使用方式是讓布景在繩子的一端,平衡重量的重鐵則在另一端(順道一提,戲劇院的鐵塊有分成6.4與12.8公斤兩種規格),由工作人員負責在放置此系統的地區調整配重,然後以手動的方式拉繩子,以便吊起懸掛在吊桿上的布景。

想像一下,若布景三百公斤,鐵塊要加多少才能平衡?「簡直要頂到天了!」陳仕愷笑。

當然不是所有工作人員命都這麼苦,得全數以做重訓的方式完成布景。除了十九組手動桿外,戲劇院還有卅四台電腦桿,每台可承重三百公斤,每台由六條鋼索連結一根吊桿。

整修計畫的最主要項目就是將馬達設備全數電動電腦化。陳仕愷指出,目前天頂上標示的掛牌共有三種:C(電腦控制)、H(手動控制)、E(電動,僅能上下移動,無法調整快慢與移動定點,戲劇院建成之初有三組電控馬達,但現今已改成電腦控制),都將走入歷史,未來的捲揚機懸吊系統全面電腦化操作,劇組人員不用再搬運平衡布景重量的鐵塊,新裝上陣的戲劇院未來將有六十二台電腦桿馬達可供使用,承重力也將翻倍為一組可達七百五十公斤。

「目前都需要使用鏈條、軟帶去架設掛點,未來滑輪層建設滑軌,團隊可以輕鬆地使用。」重裝上陣的戲劇院不只有更人性化的工作環境,也讓團隊的創意有更強大的奧援,陳仕愷說:「吊桿載重量提高,對布景架設限制就少了很多。」

單吊點馬達&增長燈光吊桿  布景燈光不受限

此外,除了上述的馬達外,也新增六台可移動的單吊點馬達(point hoist),因配合單吊點馬達的需求,目前的地面網目為2×2公分,未來會變成6×4公分,便於未來垂吊布景,這種馬達可自由移動於鋼索頂棚,每台可承重兩百五十公斤。這兩種馬達都可以由電腦控制,速度從最慢0.01 m/sec到最快1.8m/sec(舊版速度為1.0 m/sec)。此外,該層也加強了地板硬度,讓載重量提高。

問題來了!單吊點馬達要如何穿梭於貓道,而不卡死在重重繩索所構成的迷宮之中?除了第六層鋼索頂棚的捲揚機馬達全數更新外,原本放置於天花板的滑輪將改置於地面夾層間,淨空貓道空間,讓工作人員有無阻礙的移動空間。

因系統升級,機房設備也全數更新,且目前舞台上、下機械的控制系統是分開的,未來將統合在同一個空間更便於操作。除此之外,消防管線一併也調整了方向,未來吊桿即便擺動也不會相撞,讓安全更有保障。

順道一提,吊桿長度也增長了!從原本的十八公尺增加為十九公尺,更符合現在寬十六點四公尺舞台的需求,讓舞台設計不再有死角,觀眾的視線也不會被後台干擾。

在燈光的部分,目前的架設燈光的桿子是固定的,整修後的戲劇院,燈可不受限地裝置在設計需求的位置。除了讓設計能更自由地發揮外,也有著實用性的考量。陳仕愷分析當前舞台組工作流程的難處,「因為在裝台時,得運用載運布景的elevator(升降舞台,尺寸為16×12.6m),這段時間必須要等載運布景完成後,燈光才能開始工作。」他比劃著對未來戲劇院的期待,「舞台可分為兩區同步進行調燈與設景,讓工作更有效率。」

整修項目二

舞台與舞台地板更新微調  演出安全有保障

「唯一不能改的就是舞台的尺寸了!」看著戲劇院舞台將有的各種大變化,陳仕愷如此說道。

國家戲劇院主舞台的尺寸為廿六點五公尺寬,十六點七公尺深,面積四百五十平方公尺,有四部升降平台,最高可離地兩公尺,台面上有軌道可供旋轉舞台車從後舞台駛入換景,升降平台可降至地面層或後下舞台換景或運送之用。

舞台尺寸不能改,但升降舞台仍有調整空間。四部升降平台中間目前有兩公分左右的縫隙,整修完後將縮小為一公分。目前尺寸是各為16×3.15公尺,整修完工後,前三台升降舞台尺寸略縮為16×3公尺,最後一台擴增為16×4公尺,影響舞台呈現最大的變化是,未來這四部升降平台具備斜面的功能,最多可以傾斜至八度。

而大多時間都閒置在後舞台的旋轉舞台,因內藏馬達,高度仍維持在卅三公分,但尺寸與形狀改變了。目前呈現「凸」字型,未來為更方便作業需求,改為16×14.24公尺的單純矩形,中間有直徑十三公尺的旋轉台。

除了升降舞台與旋轉舞台功能與尺寸的微調,舞台轉變最大的,還是整體的拉皮工程。歷經卅年的舞台地板,早已凹陷、破損不堪,且為了方便劇組裝台,最初設計所選用鋪設地板的就是較軟的奧勒岡松,陳仕愷說:「全台灣只有國家戲劇院可以在舞台地板鎖螺絲釘。」

長時間的使用,以及材質的特性,舞台年限已瀕臨界點。特別是左舞台,受損最為嚴重,因該區域平常多放置器材、布景,常有沉重的台車進出,但對舞台工作人員而言,最亟需改善的還是主舞台,對表演者的安危影響甚鉅。順道一提,實驗劇場舞台也將一併更新。

整修項目三

隔音門、座椅、地毯更換  讓你坐得舒服聽得開心

但對演出團隊而言,超有感的系統全面升級,對觀者而言還是「看得到摸不到」,觀眾直接能具體感受到的劇院整修工程還是集中於觀眾席的區域。兩廳院總務行政部營建組組長歐耀鍵說明本次劇院整修集中於三大部分——從前台服務人員引導走過的隔音門、到對號入座的赭紅色胖軟座椅,與腳下所踏的地毯,在明年三月重新開幕後,都將以嶄新的面貌迎客。

更新座椅隔音門  聲音呈現更純粹

首先,戲劇院共有廿七扇隔音門,建成之初隔音質為43至45 dB(A)以上,但卅年的現在,因門板變形、隔音膠條老舊、鎖匣系統設備過於老舊無法替換等問題,都加重劇院的漏音嚴重性,只能阻隔約30dB(A)的音量,「要讓隔音效果增強,就要讓門趨近於牆——質量增加、氣密效果提升。」歐耀鍵說。

新的隔音門系統不僅隔音質上升,鎖夾也更換為能夠維修購買備品的系統,不像過去得手工訂製,大幅降低了維修成本。

在觀眾席座椅的部分,送往迎來了卅年的絨布表面,現今倒毛、磨損情形嚴重,椅部上也有彷彿被割壞的長長裂口,過去因沒有備品,若損壞了皆是由營建組員工拿紅線縫補,看上去寒磣不堪,且座墊的填充泡棉分解,不僅累積了許多塵蟎,也使椅子塌陷,吸音效果變差。

觀眾座椅的整修不只為了舒適美觀,更有著閱聽的考量。

在籌備兩廳院之初,建築師楊卓成評估音效時,國內整體社會風氣偏向浪漫學派(順道一提,古典學派餘響時間1.8秒,浪漫學派為2.0到2.4秒),因此音樂廳設計成空席2.4秒,滿席2.0秒,去年整修完工,仍將餘響維持在時間內。而戲劇院為了讓演員的口白能清晰呈現,餘響較短,落在1.4到1.6之間。

歐耀鍵指出,場館音場品質不只與建築物尺度與構造相關,還有許多變因,比如舞台、觀眾人數、觀眾席材質等,「椅子內部填充的泡棉、表面覆蓋的絨布的吸音值,也會影響餘響。」

因此,除了維持座椅的木框架,將其重新烤漆,並更換內部的自動起立器橡膠墊、彈簧,降低噪音與磨耗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椅面與內部填充材質的調整與更換,力求與卅年前的吸音律基本上保持一致,歷經無數次實驗室測試,最後選用了PES等級的聚酯纖維,不僅耐用性提升,抗撕裂、耐磨,且環保又防火。

PES為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的簡稱,是無毒的醫療等級環保材質,耐污染,不易附著髒汙,且對急遽溫度變化具備優良的耐燃性,「過去的材質無耐高溫的效果,必須噴阻燃劑加工,這些化學材質對人體都會造成傷害。本次的材質整體提升了劇場的安全性。」

最後,有別於音樂廳需要更多的聲音反射,拉長餘響時間的實木地板,戲劇院則因吸音要求而鋪設滿鋪地毯。

大紅地毯鋪滿地  落腳無聲勝有聲

因美觀與吸音率需求,戲劇院並非鋪設便於拆卸的方塊地毯。但問題來了!為何戲劇院地毯不能常更換呢?這塊任人天天踩踏的紅地毯非得卅年換一次?因為戲劇院的觀眾座席面向舞台有一個漂亮的弧型,為了避免移位,設計之初就是整排一體成形的座椅固定在地板上,要鋪個地毯得先拆了所有觀眾席,可謂工程浩大。本次藉著座椅整修之便,將椅子全部拆除,才終於能新鋪地毯。除此之外,滿鋪地毯較厚、簇毛(又稱剪毛)的編織密度也高於方塊地毯的圈毛,讓每位觀眾行走如貓安靜無聲。

明年三月,何妨走一趟重裝上陣的國家戲劇院,雖說是觀眾「無感」的舞台整修,但留心一下,其實在布幕開起的同時就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呢!因為開演前後的布幕也進化成可以同時上下與水平開關幕的華麗效果,幕起了,讓我們一起欣賞在全面升級的舞台上,演出團隊更精采的表現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劇院地面營業空間改頭換面

「小藝埕」團隊打造「戲台咖」  讓觀眾與劇組交流無礙

「未來希望能透過『戲台咖啡館』(簡稱『戲台咖』)這些空間,串起社群連結。」負責國家戲劇院地面層整體規劃營運的世代文化群負責人周奕成這麼說。

這是國家戲劇院卅年來首次將地面營業空間進行主題式整體規劃的嘗試。

近年在大稻埕經營「小藝埕」系列空間有聲有色的周奕成,說起最初投入該案時多有遲疑,「甚至可以說是勉為其難,因為這對我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困難在於他的社會學背景,從政轉商,多年來推動永續深耕的微型創業,除了原先對標案式的短期規劃不感興趣外,也因大稻埕的庶民特質與兩廳院的「殿堂」氣息相距甚遠,但因世代群團隊中有劇場燈光設計師江佶洋、思劇場藝術總監張哲龍等人熱情鼓吹,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對周奕成來說,值得是因為這個空間可以有不一樣的願景,迥異於一般企業集團的營運可能。

還沒進觀眾席  就看到「舞台」「側台」「後台」

以「戲台咖 」為整體規畫主軸,周奕成說:「有句俗語這麼說:戲棚腳站久,就是你的。這是說,專注自己,就有自己的舞台。我們希望能讓觀眾看見舞台上之外,這些演員、工作人員努力的戲棚腳是什麼樣子。」目前規劃中,變動最大的共有三大空間,分別以「舞台」、「側台」、「後台」為概念,配合戲劇院整修工程,保留拆除的原件作為展示或融入空間設計,讓觀眾尚未走進劇院前,就能經歷劇場後的各種體驗。

首先,「舞台」是目前誠品書店與怡客咖啡的位置。未來規劃為表演藝術書店、茶館,並包含工藝品、農產品等台灣物產的銷售。值得一提的是,戲劇院拆卸下來的舞台地板將會在這個空間重獲新生,成為裝置、書架、營業用家具等。

「側台」為目前福華劇院軒的空間,未來轉為更平價的東西麵點自助餐廳,提供義大利麵、牛肉麵等,亦有早午餐與下午茶時段。周奕成除了將眼光投射至未來使用該空間的觀眾外,也思考同樣使用劇場的表演藝術從業人員的需求,「老實說,劇組的工作人員不常在這個空間用餐,你也知道,他們大多訂外面的便當。」

「側台」的陳設以劇組為主軸,將替換、淘汰的演出設備作為空間設計的一部分,在實際使用上,自然不能忽略工作人員的需求。未來觀眾在此享用經濟實惠的餐點時,也不妨留心一下,也許舞台上的明星、舞台後的黑衣人們就在你的旁邊。

「後台」小酒館  戲後人生更精采

此外,在營業時間轉變最大的,應是目前甘泉咖啡的空間,未來將以「後台」作規劃,空間設計以演員化妝室為主調,並比照Bistro的西式小酒館模式,提供酒水、tapas等餐前小食,將營業時間延長至午夜。除了餐飲空間外,亦規劃了小型劇場,作為活動、作品發表的空間。

周奕成深知觀眾看完戲的需求,他笑:「不管演出的好壞,看完戲我們都需要和人坐下來喝一杯、吃點東西,好好抒發。」他對餐飲空間的想像不局限於飲食需求,更看重公共空間群聚激發創意的可能性,「對我來說,如果一個劇院讓人看完戲就離開,不是一個完整的劇院。」

身為一九九○年代野百合學運代表人物之一,周奕成對國家戲劇院有著深切的私人情感,這是當年有著共同社會理想的人們聚集處,熱情激發的交會點,相隔廿六年,這場流動的饗宴將以藝術的面目出現,肩負連結社群的願景,高密集度的藝術家群體、低進入障礙、開放的夜生活與交流場域,將開啟國家戲劇院何種嶄新的面目?二○一七年元月一日,「戲台咖」將先於三月開幕的國家戲劇院,進行試營運,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張慧慧)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