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pa not at home劇中,一家人都在外面遇到不同的路人,想不到,他們之間又互相牽連。(「海燕等人」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晝①/新加坡/劇場

Papa not at home

藝術活動永遠無法靠個人或少部分人的衝動支持,需要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敎育方案,才是根本。

藝術活動永遠無法靠個人或少部分人的衝動支持,需要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敎育方案,才是根本。

一九九六年三月底,華初校友會的成員「海燕等人」假光華劇院演出《客人來看爸爸》Papa not at home。演出現場觀衆笑聲連連,似乎觸及到現代新加坡人的心,壓力、資訊、傳媒、敎育及生存空間,均被引用到戲中成爲調笑的素材。觀衆樂不可支的抒發了積鬱的沈重的生活苦悶,台上演的開心,台下笑浪襲人,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海燕等人」是一群優秀的新進劇場工作者,成員均畢業於華中初級學院(簡稱華初中學,二年制高中,類似大學先修班),在新加坡屬優等學府。華初中學以戲劇社團活動最著名,每年有大型演出,從劇本創作到演員訓練,整體完成均由學生執行,亦會外聘老師指導,許多學生就是爲了能參與演出而爭取入校。在高中敎育裡,社團擔負了藝術活動的重責大任,新加坡的莘莘學子藉由此滿足其對藝術的渴望。一般華校並未開設藝術課程,英校維多利亞初級學院則有Drama的課程,對於英語源流的劇場活動,提供了入門學習。大學中設有表演藝術科系的學府亦非常少,而多以美術爲主。

藝術敎育的不足,當然與國家政策總體思考有關,如以全球爲文化、經濟、藝術的腹地時,本土的藝術人才培育便成爲次要,寧可向外高價約聘人才及引進重要表演,如《猫》、《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及麥可.傑克遜或瑪丹娜的秀,足以可吸引東南亞、香港、台灣的觀衆。這種嘉年華似大型表演對於深耕的本土創作者而言,無非是一種打擊。觀衆的視覺、聽覺被強烈的五光十色征服後,品味不再多元,對於本土作品就更疏於了解及關心甚至不再觀賞,本土創作的路就更加困難了。

相對而言,新一代從事藝術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充滿熱情及叛逆精神,也勇於表現自己的主張,對於新的概念及形式,吸收特快,但本身省思定力不足時,便無法轉化成對本土有意義的作品。「海燕等人」的導演林海燕,曾到台灣參與屛風表演班學習三個月,在《客人來看爸爸》一劇中,充滿語言的機巧趣味,及新加坡多元文化語言的特色,藉以呈現生活中的小問題、小壓力,可以看出創作者在台灣學習的效應。但令人憂心的是這些素材、話題被消費(消耗)殆盡,而又沒有累積一些思考或反芻的內質,如何再走下去?這批年輕人有可能是未來新加坡劇場的主流,如果作品祇停留在消耗社會話題資源上,如何開展未來的劇場之路?

人文藝術的敎育結構不健全,無法培養創作、欣賞、硏究、評論等人才;熱情因時間而消滅,理想則滑落到牽就現實;創作如果只是一股衝動必無法持久,活力靑春如祇爲好玩也不足成事。一批批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前仆後繼的投入,到不好玩時又放手離去,藝術活動永遠無法靠個人或少部分人的衝動支持,需要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敎育方案,才是根本。

 

文字|王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