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30周年 大劇院時代來臨 ! ╱各家之言 創作、經營者╱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劇院應像民間廟宇,貼近民眾生活

大劇院時代的意義,第一,這對觀眾而言是種藝術平權,原先中南部觀眾,能欣賞藝文演出的機會較少,所以這些新場館落成後,就會比較符合地方平權或藝術平權的想像。第二,如果臺中國家歌劇院和衛武營都培養出了自己當地的經營團隊,那麼表演藝術的多元視角就會出現,而因為劇院的開幕,使得眾多在地的藝文團體蓬勃發展,這也是我們所樂見的。

面對這樣的變化,第一個要思考的是,觀眾群在哪裡?這些新的劇院,有沒有一套自己的行銷策略?他們能不能幫忙表演團體,去找出潛在的藝文愛好者,就這個層面上,劇院與藝文團體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再來就是,如果要一個製作,跑遍全台的表演廳,這對團隊來說,便會面臨到製作成本提高的挑戰。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是,我們究竟如何去組織出一個具有多元觀點的評審團和制度,這我目前也還未有定論,得等實際運作之後才有辦法見真章。

我覺得這幾年表演藝術最有活力,最能與世界對話的是創意與創新,在網路時代裡,創意和創新是最具聯結性的一個目標。像采風樂坊之前做了一檔《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用歌仔調和西方的古樂團合作,得到許多好評,這就是與國際鏈結的一種方式。而因為這樣的跨國合作企畫通常都相當龐大且駁雜,就需要幾個新的場館一起來推動,才有可能找到適合的企畫,並且實際執行。

談到劇院與創作者、觀眾的理想關係,劇院應該像民間的廟宇一樣,要很貼近民眾的生活,讓大家覺得容易親近。而劇院對創作者而言,得是一個可以提供夥伴關係的創作和發展平台,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創作者,劇院便將無用武之地。最後,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劇院要扮演溝通者與橋梁的角色,需要更主動一些,讓觀眾知道每次演出所帶給他們的意義,也需要提供創作者和團隊們資料,讓他們了解此地的觀眾習性,並提供合適的行銷管道,這樣才可能促成觀眾與創作者,在劇院裡相會。

因為這些劇院尚未全部完工,所以目前對我的工作與生活還沒有什麼改變,但我想未來會有的討論和反省是,為什麼我們要進劇院表演,是因為劇院具有什麼優勢嗎?如果表演團體在劇院演出的票房無法平衡支出時,我們進劇院表演幹什麼?這是個無法被迴避,且將來會持續存在的問題,我們為這些大劇院花了這麼多錢,有這麼多人在裡面工作,到底能夠提供我們什麼樣的想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一再反省和思考。

因應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最想給年輕的劇場工作者幾個建議:一、有夢最美,但實踐是唯一之道;二、不要因為「大」或「多」,而失去了對現實的考量,有時候甚至應該想想不進劇院演出的可能性在哪裡;三、我覺得表演藝術工作者都是在表演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但當這個價值大於收入時,該怎麼辦?我建議年輕的劇場工作者,可以透過這些新的劇院,來好好地行銷自己,並且憑藉這些劇院來累積藝術能量和修正自我的路徑,開創出創作者與劇院共榮的局面。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