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采風樂坊

相關文章 22 篇
  •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創作、經營者╱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劇院應像民間廟宇,貼近民眾生活

    大劇院時代的意義,第一,這對觀眾而言是種藝術平權,原先中南部觀眾,能欣賞藝文演出的機會較少,所以這些新場館落成後,就會比較符合地方平權或藝術平權的想像。第二,如果臺中國家歌劇院和衛武營都培養出了自己當地的經營團隊,那麼表演藝術的多元視角就會出現,而因為劇院的開幕,使得眾多在地的藝文團體蓬勃發展,這也是我們所樂見的。 面對這樣的變化,第一個要思考的是,觀眾群在哪裡?這些新的劇院,有沒有一套自己的行銷策略?他們能不能幫忙表演團體,去找出潛在的藝文愛好者,就這個層面上,劇院與藝文團體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再來就是,如果要一個製作,跑遍全台的表演廳,這對團隊來說,便會面臨到製作成本提高的挑戰。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是,我們究竟如何去組織出一個具有多元觀點的評審團和制度,這我目前也還未有定論,得等實際運作之後才有辦法見真章。 我覺得這幾年表演藝術最有活力,最能與世界對話的是創意與創新,在網路時代裡,創意和創新是最具聯結性的一個目標。像采風樂坊之前做了一檔《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用歌仔調和西方的古樂團合作,得到許多好評,這就是與國際鏈結的一種方式。而因為這樣的跨國合作企畫通常都相當龐大且駁雜,就需要幾個新的場館一起來推動,才有可能找到適合的企畫,並且實際執行。 談到劇院與創作者、觀眾的理想關係,劇院應該像民間的廟宇一樣,要很貼近民眾的生活,讓大家覺得容易親近。而劇院對創作者而言,得是一個可以提供夥伴關係的創作和發展平台,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創作者,劇院便將無用武之地。最後,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劇院要扮演溝通者與橋梁的角色,需要更主動一些,讓觀眾知道每次演出所帶給他們的意義,也需要提供創作者和團隊們資料,讓他們了解此地的觀眾習性,並提供合適的行銷管道,這樣才可能促成觀眾與創作者,在劇院裡相會。 因為這些劇院尚未全部完工,所以目前對我的工作與生活還沒有什麼改變,但我想未來會有的討論和反省是,為什麼我們要進劇院表演,是因為劇院具有什麼優勢嗎?如果表演團體在劇院演出的票房無法平衡支出時,我們進劇院表演幹什麼?這是個無法被迴避,且將來會持續存在的問題,我們為這些大劇院花了這麼多錢,有這麼多人在裡面工作,到底能夠提供我們什麼樣的想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一再反省和思考。 因應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最想給年輕的劇場工作者

    文字|盧宏文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歌仔──吟詩作對歌仔調

    采風樂坊在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吟詩做對歌仔調」中,由出身北管世家的邱婷首次跨行,與唐美雲、王金櫻等歌仔戲藝人攜手合作。 去除烘襯節奏、渲染力十足的鑼鼓,這場音樂會訴求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從李白的《淸平調》、王維的《竹里館》、李商隱的《無題》、王昌齡的《閨怨》均以歌仔調入詩,唐美雲、王金櫻以〈都馬調〉、〈文和調〉、〈玉樓春〉、〈金水仙〉等來抒發詩中的意境。下半場邱婷則從路寒袖的台語詩集《春天花蕊》中找到演出靈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采風樂坊這場「愛的故事」音樂會,要讓聽眾充滿溫暖愛意。
    音樂新訊

    經典情歌伴你渡過浪漫七夕 采風樂坊「愛的故事」音樂會

    你能想像當紅的韓劇「冬季戀歌」主題曲,以國樂形式演奏嗎?電影《第六感生死戀》中人人耳熟能詳的〈Unchained Melody〉,又如何用傳統絲竹器樂來表現呢?今年七夕情人節,采風樂坊用傳統國樂傳達「愛的故事」,精選膾炙人口的情歌金曲,曲目多元,包含情歌,電影、電視主題曲,特邀國內作曲家配器,以絲竹樂器演奏,現場燈光營造氛圍,讓有情人的浪漫指數直逼高點。 足跡遍布歐陸的采風樂坊,可說是最勇於創新和實驗的一支國樂團隊,除了保留傳統絲竹樂的演奏形式,也嘗試實驗性質創作發表,將台灣傳統音樂及本土作曲家作品,引薦到國外,培育不少優秀的國樂演奏人才。采風樂坊表示,以往為傳統樂器創作的作品內斂沉穩,而這場「愛的故事」音樂會,則讓聽眾充滿溫暖愛意,熱門情歌一次放送,包括〈月亮代表我的心〉、〈愛情限時批〉、韓劇「大長今」、 「冬季戀歌」以及好萊塢文藝愛情片《第六感生死戀》、《麻雀變鳯凰》、《鐵達尼號》的主題曲。(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采風樂坊
    音樂

    東西古樂的碰撞 跨越時空的交會 「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 國寶廖瓊枝也獻唱

    讓東方與西方的「古樂」在舞台上碰撞,會迸出怎樣的璀璨火花?由采風樂坊與科隆中世紀人聲古樂團合作演出的音樂會「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不但將各自展演東西古樂,更以當代作品作為媒介和平台來對話,邀請台灣作曲家董昭民及德國作曲家Oxana Omelchuk各創新曲,並邀國寶級歌仔戲演員廖瓊枝參與演出,打造東西人聲的奇妙交會。

    文字|李秋玫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采風樂坊2011年在多倫多和soundstreams演出。
    即將上場 Preview 采風樂坊與加拿大Soundstreams

    當東方遇上西方 綻放超越時空的精采

    近年來以傳統樂器、現代演出在國際打響名號的采風樂坊,前年應加拿大多倫多的Soundstreams藝術機構邀請合作演出,今年再度合作,除了采風將赴加國首演多首新作,也將與偕同Soundstream樂團返台,在國家音樂廳呈現兩場跨文化的演出「當古老與前衛碰撞」與「鬼戲」。

    文字|李秋玫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無極》呼應太極八卦的陰陽,服裝造型也以黑白二色呈現,圖為白色造型。
    音樂

    樂說道家哲思 韻轉人生四季

    采風樂坊的「東方器樂劇場」系列結合傳統音樂、舞蹈肢體及戲劇的跨界元素,也演繹東方哲思,一路從「儒家」、「佛家」,到即將推出的新製作《無極: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的「道家」。團長黃正銘表示,「無極」主宰著宇宙自然的一切事物,而「自然落在人的生活裡,就是春、夏、秋、冬。」於是根據廿四節氣創作新曲,鋪陳人生風景。

    文字|李秋玫、采風樂坊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韓國大笒演奏家林結皇。
    音樂 歡慶廿週年 與韓國傳統樂合作演出

    采風樂坊 打造國樂創意新平台

    邁入廿週年,采風樂坊也自我期許打造創意交流的平台,讓台灣的國樂人才能有機會被凸顯。而從這次的團慶音樂會起,采風也將邁開與國際交流的腳步,音樂會中除了有《秦兵馬俑幻想曲》、《十面埋伏》等磅礡曲目,也會與韓國的傳統樂音樂家與樂團合作演出。

    文字|李秋玫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采風樂坊不以傳統自限,發展出「器樂劇場」為傳統絲竹開拓新格局。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樂器扮角 《西遊記》師徒合奏拼前衛

    繼二○○五年首先推出大型器樂劇場《十面埋伏》備受各方矚目後,采風樂坊即將再度廣邀跨領域表演人才,上演眾所熟知的傳奇名著《西遊記》,與《十面埋伏》最大的不同處就是更多劇情的添加,在音樂中包含劇情,也有樂器與樂器間的對話、對抗、互動、融合等等。最有趣的,是在表演中以樂器的形象來指涉人物鮮明的性格及特色。

    文字|李秋玫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導演與文案推翻了或將演變成鬧劇的角色扮演與故事鋪陳,另起爐灶地將《西遊記》精神昇華為「兩段式的生命歷程」。
    演出評論 Review

    一部意象勝於具象的《西遊記》

    導演與文案推翻了或將演變成鬧劇的角色扮演與故事鋪陳,另起爐灶地將《西遊記》精神昇華為「兩段式的生命歷程」。配合著樸實流暢的舞台與點到為止的身段,或許著實讓現場部分想看孫悟空翻筋斗的少年觀眾摸不著頭緒,也賞了節目單引言所謂「中國人不善於抽象的概念演繹」一記耳光。美中不足的是,彷彿刻意走相對通俗路線的音樂,在意境與音響上似與文案的定調不甚契合。

    文字|樊慰慈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景氣再糟,音樂團體仍以精采的節目,邀請觀眾入音樂廳享受藝術的饗宴。圖為國家交響樂團與指揮大師赫比希。
    焦點專題 Focus

    不只有音樂 各團走入人群抗低迷 減票價、減場次 精算效益回饋樂迷

    金融風暴掀起的寒風愈演愈烈,擋不住的企業像骨牌一樣連環倒下。排在生存需求末端的表演藝術界也紛紛傳來噩耗。義大利維洛納露天競技場瀕臨破產,波修瓦大劇院被迫取消出訪,連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華盛頓國家歌劇院、洛杉磯歌劇院這些顯赫的團體也陸續公布裁員、減薪、取消場次、暫停製作等消息,著名演奏家演出機會大幅銳減,連重量級的男高音多明哥都備感威脅。回頭看看台灣,團體也是一片哀戚、士氣低迷,在票房慘澹下,音樂團隊將想出什麼樣的奇招,拉起防護線來抵禦寒冬?

    文字|李秋玫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采風樂坊
    即將上場 Preview

    采風樂坊與 Ensemble 2e2m 絲竹樂與現代前衛樂團的狂想激盪

    采風近來積極與國外現代樂團合作,繼維也納Klangform、維也納二十世紀室內樂團EXXJ、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合作後,即將上場的是與法國知名現代樂團Ensemble 2e2m合作演出當代新創作品。

    文字|李秋玫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 《梧桐雨》劇本原有很好的文學基礎,可惜的是,在文詞絕美的古文間,夾雜了不白不文的台詞,破壞整體文學美感。
    音樂

    稀稀疏疏《梧桐雨》

    除了開場及串場使用的《明皇幸蜀圖》與劇情時空搭配,有其訴求外,其他的佈景、服裝、道具甚至走位,均不見整體的戲劇理念,反不時有畫蛇添足之舉,加上換景的問題,致使原本不算長的演出,觀來頗有遙遙無期之感。

    文字|羅基敏、許斌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采風樂坊與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將擔綱此次「傾聽二十一世紀—臺灣新銳作曲家聯展」的演出。
    音樂

    東方哲思靈動入樂 跨界取材意象豐富 台灣新銳作曲家 探尋世紀之聲

    「傾聽二十一世紀臺灣新銳作曲家聯展」所呈現的,是一群從二十到四十歲不等的新生代作曲家,在近年來獲獎及國內外委託創作深獲好評的作品。寫景、寫意、寫情之中,更包括了東方傳統的哲思與情懷。而跨領域的跨領域的運用在幾首樂曲中也可見端倪,不管是繪畫與文學,都成為作曲家取材的靈感來源。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穿插全劇的各組小型重奏,無論在彈奏技巧或是舞台呈現上,也都可圈可點。
    音樂

    向左向右向何方?

    以淒美壯烈的歷史故事為骨幹、以藝術總監黃正銘設計的音樂為血肉、再以「跨領域藝術作品」為方向,《十面埋伏》自始便以「大」為追求。但這終究是「音樂」以樂器為工具的藝術品,但其中關於樂器的考量卻最不完整。

    文字|林芳宜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采風樂坊將首度在台灣演出現代音樂曲目。
    音樂

    「自東徂西」樂音共振前衛 EXXJ與采風樂坊高峰會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表示:「現代音樂需要新的器樂音色來豐富,許多民族器樂紛紛被重新挖掘開發,並以『海納百川』之姿,將異文化中的聲響拿來為己用。」這也正是采風的絲竹樂得以縱橫歐洲現代樂壇的原因。這次與來自奧地利的維也納二十世紀室內樂團合演,則是采風首度在國內演出現代音樂。

    文字|廖俊逞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音樂

    融入戲劇和舞蹈,采風樂坊為國樂找新路 《十面埋伏》 傳統器樂搬演「楚漢爭霸」

    《十面埋伏》將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全場以兩座三呎六的大型太鼓為主軸,傳統樂器音響鋪陳戰況情境,現場除了琵琶保持是坐姿演奏外,其餘樂器全部站立演奏,甚至在演奏時需一邊跑跳一邊彈奏,以肢體表演敘述歷史故事,以器樂化身歷史人物。配合舞台、燈光、道具,讓觀眾重回公元前二○二年的戰爭場景。

    文字|廖俊逞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每年一度的本土作曲家作品首演音樂會是台北打擊樂團最燦爛的主題
    音樂

    本土作曲家的代言人 淺談國內樂團展演國人作品之概況

    作曲家在五線譜上寫下要說的話,然而不經演奏者,這些話卻毫無可能傳達至聽眾的耳中。國內幾個持續不斷展演國人作品的音樂團體,不但擔任為本土現代音樂催生新創作的角色,也是本土作曲家的代言人,本文將藉由這些音樂團體演出國人作品的現況,為本國樂團與作曲家們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作一現象的記錄。

    文字|林芳宜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來自荷蘭的Nieuwe Ensemble是中國現代音樂在歐洲的傳播者。
    環球舞台

    歡迎加入當代音樂的探險之旅 訪柏林「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藝術總監奧斯特渥德

    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文字|林育立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思想悟子與采風樂坊在柏林演出前排練的情景。
    深度藝談

    在西方框架中尋找東方現代音樂出路 訪德國作曲家思想悟子

    歐洲作曲界一般對樂曲「結構」的重視,相當程度影響了我創作時的思路。所以是不是非得從亞洲文化本身切入才能為亞洲樂器創作,在我看來不是最重要的,我對一切可能性都採取開放的態度。如果所有將中國樂器入樂的作曲家都得遵循著某種特定的美學,那就太可怕了!

    文字|林育立、湯淺敬子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堅持在國外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的采風樂坊,是各個國際現代音樂節爭相邀請的台灣樂團。
    十年演藝

    新韻不絕,聲揚國際 采風樂坊十年來時路

    以演奏現代音樂在國際樂壇間小有名氣的采風樂坊,一直是國人生疏的樂團,或許你曾在富麗堂皇的國家音樂廳中聆聽他們的演奏,但是當你在鄕下的某個高中禮堂聽到他們的演出,也無須懷疑,他們就是一個如此致力推廣江南絲竹樂的樂團。十年的漫長歲月,雖然艱辛,但是采風人的理想始終如一。

    文字|賴惠娟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