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光復50周年 光復50周年/縱墨觀史

表演藝術50回顧

五十年,不過是歷史長河的一瓢,但對台灣這個孤島來說,政治變化的詭譎與坎坷,一路行來竟是風、是雨。

「表演」是生活的投影,「藝術」是智慧的累積,五十年的表演藝術史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代人刻鑿出的文化軌跡。

在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五十年的今天,我們企劃了「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從七月起依序推出,探向台灣近史發軔的「一九四五」,細索其中沈澱的經驗與智慧。

念舞事五十

四〇年代台灣舞壇的四旦一生是誰?五〇年代興起的舞界全民運動民族舞蹈比賽,盛況又是如何空前?而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如何從西潮狂流中退歸本土?半世紀的舞步,急緩輕重自成韻律,它的毎一步皆落在台灣脈動的節奏上。

黃花依舊笑春風

把量傳統戲曲的生命韌度

貼著歷史走,寄藝於人身的傳統戲曲、偶技,這五十年正也是顚沛流離,在政治及社會的潮弄中萎、挽,萎、挽。大陸劇種和台灣曲劇本是一脈同源;「資」優班的不巧由資所囚,放牛班的兀仍在野地生滅。台灣光復五十年了,顚與沛依然在權威地篩瀝。誰爲東方不敗呢?一把売仔絃輕吟一段歌仔七字調:

淸早起來啊鬧猜猜

店主起來啊掛招牌

坐在店中直等待

候等客官從這來

客官從這來

從統一口徑到百花齊放

五十年的台灣劇場

台灣近五十年來的戲劇活動,幾乎和五十年來的台灣社會發展、官方政治活動緊密的結合成「生命共同體」。

光復初期至五〇年代,由於大陸失據的傷痕,加上「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鼓勵,台灣的舞台出現了四百種以上的「反共抗俄」劇。

六〇至七〇年代,因爲西方思想的逐步傳入、李曼瑰的大聲疾呼、政府釋出新演出場地……劇場界開始求新、求變。

八〇年開始到今天,隨著政治緊箍咒的法力漸失、參與劇場活動的演出者與觀衆日漸增加,台灣劇場界呈現著一幅多元且活力四射的景象。

從軍民一心的同力「反共抗俄」,一直到今天各劇團百家齊鳴、大膽的創新題材、勇敢表現。台灣劇場界的這齣五十年大戲到底是怎麼演的呢?我們不妨一同來倒帶回顧。

委婉曲折的「台灣之歌」

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社會歷經光復初期、國民政府遷台,乃至退出聯合國後的本土意識覺醒,根植台灣的原住民音樂、通俗歌曲與渡海來台的漢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及西方古典音樂,隨著各時期的特殊政經環境,而呈現命運各異的發展面貌。

五、六〇年代因種種政治因素致使台灣通俗音樂遭受打壓、而奠基於大陸的中國音樂開始於台灣土地扎根;七〇年代經濟起飛,漢族民間音樂逐漸式微;八、九〇年代政治解嚴,各類音樂紛紛回歸本土,對傳統與現代重新思考……

五十年來這首頻率不一的「台灣之歌」裊裊唱出它的委婉曲折。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