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前,國樂與西樂各自發展,今日舞台上西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與國樂團攜手合作已成常例,屢見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經驗與生息之地連結後的在地取材與取才的發展,逐漸呈現台灣國樂的獨特風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陸作品不再獨領風騷。新世紀台灣國樂創作展演積累的成果,不僅是台灣音樂史必須銘記的一頁,更將展現對世界文化有既深且遠的影響。
華人民間傳統音樂的當代樣態,在樂隊的編組上,以漢系傳統絲竹管絃擊等樂器為核心組合,在演藝內容上,涵蓋民歌、戲曲、說唱、絲竹與各地樂種,港澳稱「中樂」、東南亞稱「華樂」、中國大陸稱「民樂」,台灣則稱「國樂」,樂界謔稱為「中、華、民、國」的聚合。對於樂隊編制、樂器形制類同的華人現代樂團,在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支持系統與發展過程,因此不論是自稱或是他稱而生的專稱,均顯示著歷史、社會與民族文化的不同定位及指涉。
一步一腳印的百年境況
民間傳統音樂邁向當代藝術化的發展,始終緣附於科技、社會與政治經濟變遷的過程。一九一四年台灣北部十五位客家音樂藝人,應日本蓄音器商會之邀前往東京,灌錄客家音樂、車鼓調、歌仔戲曲調等,隨後公開發行七十六轉的蟲膠曲盤,象徵民間音樂從鄉野的生活藝術邁向精緻藝術發展,標示著台灣進入留聲機唱片的時代。在中國大陸,則指稱西方列強環伺,矛盾與不安的煎熬齊發,民族主義自覺的風潮,引發民間傳統音樂在「全盤西化」與「國粹主義」兩端路徑的論戰,並標記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為興革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儘管東亞各地浮現新局,然而植基於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血緣主義,論述國民政府遷台為起點的台灣國樂發展脈絡,聚焦中央廣播電台國樂組來台樂人的音樂移墾工程,甚至在一九八○年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期被上綱為國家政治建構的一部分,纏繞著身分與認同的文化黏連,之後「國樂」一詞一度成為藝術內涵發展受限的包袱。
台灣漢系民間傳統音樂現代化的工程,自十九世紀初期揭開序幕,弱勢的宿命與邊緣的性格,堪稱百年跌跌撞撞的速寫與境況。
形塑新世紀風貌發展
廿一世紀前夕,民主程序完成歷史性的政黨輪替,隨即構築文化主體意識的聲浪愈趨高漲,台灣國樂的中原夢土文化移植論述,幾度成為資源重分配的藉口。邁入新世紀,內外挑戰猶如千浪擊岸,藍綠意識形態紛陳、經濟發展停滯、外籍新移民加入、新生人口持續遽減……形成台灣社會的樣態改變;更有全球性金融海嘯,隔海的中國大陸從改革開放到強國崛起,連動國際政經版圖重組、亞太區域互動更張,一再促使兩岸交流模式主客易位。
臺灣國樂團矢志探索傳統、立足本土、擁抱當代,「以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故事」為宗旨,二○一七年提出東南亞區域音樂鍊結與深度交流的計畫,透過「南方翡翠.合境迴響」進行邀演、創作、回訪,嘗試導入新的養分,進一步厚實國樂內涵。臺北市立國樂團以「讓你聽見世界」目標,邀請國際名家、創造新視野,以開創性的跨界節目拓展國樂的定義。高雄市國樂團以風土民情、人文色彩、景緻風光為題材,「描繪台灣印象,進一步與世界樂壇接軌」。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自詡為「臺南『帶得走』的一項文化資產」,致力打破本土與外來的藩籬,建立在地風格與創意精神。二○一七年正式成軍的桃園市國樂團強調深耕桃園、「樂團經營與社會需求相呼應」、「人文風貌合諧共奏」的目標。
公設專職的國樂團在新世紀邁步,在東西文化之間展現對話與碰撞的能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扮演連結與傳承的角色、從在地化與內地化的兩端搭建溝通平台,乃至於營運管理、藝文生態、人才培力等等面向,有志一同順勢調整,攜手扶持再出發。
攜手在地 深耕培力
解嚴前,國樂與西樂各自發展,今日舞台上西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與國樂團攜手合作已成常例,屢見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經驗與生息之地連結後的在地取材與取才的發展,逐漸呈現台灣國樂的獨特風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陸作品不再獨領風騷。中華國樂學會自二○○七年起,連續十一年舉辦國樂創作發表會,已產出一百餘首樂曲,此外台灣國樂團近五年的編創樂曲累積達一百四十首,深耕在地與人文主題經營的創作展演能量,在在改寫了國樂的景況和內涵。
新世紀國樂教育培育出來的音樂新生代,演奏技巧紮實,以精準靈敏的音樂反應著稱,優秀的年輕樂手廣受青睞、「外銷」受聘各地樂團。以聚集器樂好手享譽的香港中樂團為例,二○一八年的樂隊編制中,即有十二位專職樂師畢業自台灣的國樂教學系統,占樂師整體比例的百分之十六。甫成立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以提供音樂家優渥的待遇而引起矚目,二○一七年全球開放式的演奏團員招考,錄取的專職團員中,超過三分之一(廿三位)為台灣籍的青年演奏家。
臺灣國、北市國、桃市國、南市國、高市國等五個專職國樂團,不僅扮演藝文火車頭,更與文化、臺藝、南藝三校國樂系合力培育與引薦樂壇新秀,長期辦理作曲比賽、器樂選秀、附設團隊與各類研習營,在校園之外接續進行人才專業培力,成為青年音樂家邁向音樂職涯的藝能精進基地。二○一七年臺灣國樂團與香港中樂團合辦的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台灣青年指揮廖元鈺、曾維庸過關斬將,囊括冠亞軍殊榮,展現近年國樂界舉辦青年指揮培育計畫的亮麗成果,台灣國樂生態裡的人才培育機制成為華人樂界羨豔的「台灣經驗」。
台味國樂飄香世界
關於台灣味這個命題著實不小,人們對於地方之味的追尋不曾間斷過。單就每日的餐飲行為,竟在頻繁的兩岸互動後,才終於明白許多自以為熟悉的中國味,其實早已不存在於對岸。例如台灣的麻婆豆腐與中國的麻婆豆腐滋味早已大不相同,台灣味的飲食在華人菜譜已自成一格,從吃飽到吃巧,進而追求健康、有機、在地,台灣是一個多元融合的地方,飲食的層次與趣味自然與其他華人地區有所不同。台灣國樂的歷史發展脈絡,一旦如同緣起外省老兵拿手的「川味牛肉麵」便輕率謬誤溯源四川麵食,忘卻了其實是台灣在地的創發,也是誤入與事實脫節的刻板印象中。日治時期大稻埕名流匯聚的酒肆飯店江山樓,即已試圖標記出當時台灣料理的「本島特色」,然而回望抽象的音樂文化景況,目前仍然期待更多的論述、足夠數量的作品與展演內容,方得釐定台灣國樂的「台灣味」之明確邊界。
引用歷史學家曹永和「台灣島史觀」的概念,關注歷史與文化議題應考慮「人、地、時」三個因素,不同族群於不同年代在台灣這個舞台上輪番登場,共同營造、不斷呈現階段性的變化,人在歷史裡消逝,舞台依舊存在,因此歷史與文化應該跟土地結合,超越政治、跳脫執政者的框架,形塑住民命運共感的力量,揭示台灣國樂當代樣態的真實面貌。
國府遷台前後的一九五○年代與解嚴後一九九○的年代,因緣際會在百年裡二度的兩岸政經文化大規模流動,都掀起台灣藝文發展的大陸熱潮與樣貌更迭,新世紀台灣國樂創作展演積累的成果,不僅是台灣音樂史必須銘記的一頁,更將展現對世界文化有既深且遠的影響。
文字|陳鄭港 專業樂團經理人、臺藝大國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