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感覺到「恐懼」是先天本能與後天習得的混合反應,是我們面對外在威脅或擔憂而影響內在心理的交互感受,例如怕黑、懼高、恐火等。當對某事物或情境的恐懼長時間揮之不去時,則形成了恐懼症(phobia);當危險足以威脅到生命時候,恐懼的感覺就變成了恐怖。在藝術史中,也有描繪對於恐懼、憂鬱、害怕、不安有關的作品。
而人或許唯有通過恐懼,直面困惑,謙遜地嘗試理解自己的內在風暴或外在世界的變化,才能成長。讓我們透過十件經典作品,一起了解歷史上、生命中的各種恐懼。
型態1:希臘神話中的恐懼
《勞孔群像》
雕塑,175-50BC,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
創作於希臘化時期的《勞孔群像》Laocoon cum filiis,直至一五○六年才在尼祿皇帝金宮遺址附近被重新發現。特洛伊城的祭司勞孔(Laocoon),因警告人民不可接受包藏希臘軍的木馬,阻擋了天神的計謀而遭到懲罰。雕像刻畫勞孔即將被希臘女神雅典娜派出的兩條大蛇吞噬的痛苦,對身旁同樣被蛇圍繞的兩個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勞孔群像》以戲劇性的張力表現了恐懼與悲痛交織在肢體延展與被箝制的動態瞬間。彷彿透過父親的肢體與面部表情,感受到即將失去生命與孩子的悲傷。藝術史學家溫克爾曼(J. J. Winckelmann)稱勞孔表情為「壓抑而痛楚的呢喃」。由於希臘化時期的藝術創作服膺於宗教的關係不如過往緊密,藝術家有更多對工藝技術追求的空間,來呈現高難度的雕刻技巧,表達人被無法掌控的命運操弄下所承受的苦難。
恐懼2:宗教繪畫中的恐懼
耶羅尼米斯.波希《人間樂園》
三聯油畫,1490-1510,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人也有容易受到恐怖事物吸引的天性,例如古羅馬競技場上的廝殺爭鬥,中國古代觀看公開行刑的群眾,或是因天災人禍聚集的人群。面對這些令人感到恐怖與苦難的現場,呈現既排斥又受其吸引的複雜心理。
處於北方文藝復興初期卻不受當時藝術潮流影響的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1452-1516),以繪畫恐怖的魔鬼形象聞名,《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以其高度想像力與創造力,描繪了風格獨特的天堂(伊甸園)、人間、地獄(最後的審判)三聯畫圖景。在波希筆下所繪半人半獸、奇異的雜種生物,逗趣如同嘉年華式的用色、構圖與布局,在祥和的田園景緻之中,潛藏著人物形體交疊重構下所賦予有關人性的道德與慾望、恐怖與不安。波希在其時代大量使用複雜的象徵符號與隱喻,留給後世研究者相當歧異的詮釋空間。
型態3:世紀末的恐懼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啟示錄》
木版組畫,1498,原版書籍插畫《啟示錄》藏於西班牙國家圖書館
另一位北方文藝復興時期在紐倫堡的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是當時將南方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想與風格帶到北方的重要畫家之一,也是北方第一位運用幾何學原理與透視學方法於繪畫的藝術家。在創作最早使他成名的《啟示錄》Apocalypse木刻插畫作品中,正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啟示錄》蘊含宗教意義上的道德勸說以及對當時政治社會的針砭與關懷,同注入在這一組十五幅作品中。以其中一幅〈聖米迦勒鬥大龍Saint Michael Fighting the Dragon〉為例,它描寫新約《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七節天使米迦勒同使者在天上與群龍戰鬥的一幕,畫家筆下沉穩且充滿力量的米迦勒正拿起長矛刺入在其腳底下惡龍的咽喉,對比下方一片祥和平靜的人間風景。杜勒的《啟示錄》將當時的人處在世紀末對末世預言的恐懼清晰且深刻地傳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