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倩
藝評人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二講側記
主持人紀慧玲開場先介紹講座活動與今天的講者,這次籌備「評論的歷史」回顧講座時,主要回顧的文本群為《民生報》「民生劇評」、《PAR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雜誌」)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發現除了王墨林,陳雅萍也是從1990年代持續書寫評論到今天,跟台灣舞蹈創作、生成、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邀請陳雅萍談舞評人的評論史,以及如何看當代舞評人的養成。
-
戲劇
拍打、撞擊、直面、情感、厄運、劇變
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在1950年代撰寫戲劇評論,共同創辦《民眾戲劇》(1953-1964)雜誌,爾後他少量至幾乎不再寫戲劇評論,轉向攝影書寫。但,戲劇在他心中的分量,似乎沒有就此消聲匿跡,反而內化成一種思考性的內核。如同他在《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1975)中曾寫到「全集的交匯點或許就是戲劇。」(註1)在巴特最後一本著作《明室.攝影札記》(1980)中,「劇場」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閱讀《羅蘭.巴特論戲劇》評論集,巴特「描述看的方式」與「望向某處的視線」,引起了我的閱讀趣味:「表演的首要特徵並非模仿。即便擺脫了『現實』『逼真』『摹本』等概念,只要某一主體(作者、讀者、觀眾或偷窺者)將目光投向遠方,從視野中切割出三角形的底邊,他的眼睛(或腦袋)充當三角形的頂點,那麼終歸還是有『表演』存在。」(註2)循著巴特對於觀看表演狀態的描述文字,身處在觀眾席的臨場感隨即浮現,作為觀者的我們,我們的目光習於在舞台上熱切找尋標的,任何表演發生的可能性。 今日的劇場,演員對角色「模仿」得像不像,不再受重視。展演的自然性、對議題的探討、舞台視覺的構造等,成為新的焦點。我很喜歡剎那之間被舞台捕捉視覺的時刻被作品擄獲、被捲入、被動情、被視聽聲光情境、被語言抓住,凝結成對於作品的記憶點,也常是舞台上重要的關鍵性構圖。舞台的視覺構成攸關於創作者對畫面的掌控與調度。視覺時刻的關鍵性「極為具體也極為抽象,也就是萊辛(在《拉奧孔》中)所說的意味深長的時刻」。(註3) 開場,即為結局、亦為謎底 記得《山貌》是這樣開場的,幾位穿著運動服裝的年輕人,在舞台中央緩緩架起球網在開演前的寂靜之中開始揮拍、擊球、揮拍,在偌大的舞台上打起羽毛球⋯⋯ 3月3日的晚上,我走進了滿座率不到4成、略顯冷清的國家戲劇院,坐在前幾排,觀看西班牙塞拉諾先生劇團《山貌》。創作者對視覺營造如何漸次堆高議題的複雜度與節奏,有相當精準的視覺運鏡與時延調度。舞台上始於球場冷清到以登山險峻告終。中間摻雜聳動又能擾動人心的外星人攻打地球廣播劇展演,亦剪輯電影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觀演關係
以移動的身體記憶地方,改寫日常
當觀者從黑盒子劇場走入現實空間中的「地方」,原本對於黑盒子空間可透過不同展演重新塑造單一空間的想像,替換成一座城市、一個街道社區、一棟特定建物、一段交通樞紐與運輸系統,有時候打開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性,有時候則是透過身體感覺城市的流動,有時候是傾聽一個地方從觀者主體身體的漫步移動、感官對周遭環境訊息的接受與交換,都讓原本制式的展演關係,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其實,藝術家和你怕的一樣
人可以感覺到「恐懼」是先天本能與後天習得的混合反應,是我們面對外在威脅或擔憂而影響內在心理的交互感受,例如怕黑、懼高、恐火等。當對某事物或情境的恐懼長時間揮之不去時,則形成了恐懼症(phobia);當危險足以威脅到生命時候,恐懼的感覺就變成了恐怖。在藝術史中,也有描繪對於恐懼、憂鬱、害怕、不安有關的作品。 而人或許唯有通過恐懼,直面困惑,謙遜地嘗試理解自己的內在風暴或外在世界的變化,才能成長。讓我們透過十件經典作品,一起了解歷史上、生命中的各種恐懼。
-
舞蹈 田孝慈、鄭皓、蘇品文的《微舞作》
「神話」為題 掘探生命當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鄭皓、蘇品文、田孝慈擔綱上陣,這回的命題是「神話」,三位新生代編舞家各自從自身體驗取徑:鄭皓的《觸底的形色》從近年的生命低潮狀態,發展為對於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思考;作為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倡議者的蘇品文,則希望讓觀者在《嗯哼》閱讀到女人與性的關係;田孝慈則以《清醒夢》作為個人創作階段性的回顧,質疑僵固的慣常。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劉廷芳 化作繃緊的弦弓,射向未來
過去從沒想過會成為演員的劉廷芳,當初因兩百元的報名費踏進戲劇系,在「反覆不斷重來」的面試過程中,預告了往後演員生涯的日常。從不同導演與團隊的合作裡,在不同的創作型態與形式間,她持續將自己化作繃緊的弦弓,等待張力最大最足的時刻,把箭射出,朝向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臺南藝術節
「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 走入府城「灶腳」 「演」一桌私房料理
說起台南,最吸引人的除了文化氣氛盎然的各種古蹟,就是多樣引人垂涎的味美佳餚小吃,結合這兩種特色,今年的「臺南藝術節」邀請藝術團隊發想,以美食入戲,在特色城市空間上「菜」,在「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兩大單元中,獻「演」一道道表演「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