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網路直播取代現場 數位之路可行嗎?
隨著時代技術演進,網路直播演出的替代方案,很快地就被國外演出所採用。如原本就長期經營數位音樂廳的柏林愛樂,和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皆釋出免費收看的節目。對民眾來說,即使隔離在家,精神還可無限遨遊。
在疫情產生的宅經濟下,若能在訂閱平台上播放,讓觀眾付費收看,既讓藝術家的創作心血有了呈現機會,也提供另一種收入來源,看似不失為災情下可能的替代方案。謝念祖也認為,直播在台灣的狀況下很難執行,其一是直播演出需要一個攝影班,器材費用高昂,對觀眾的收費難以打平支出。其二是若創作的起心動念就不是為了轉播,而是在劇場,動機相當不同,螢幕也造成了舞台與觀眾間的第四面牆。同時,原本不是訓練對著鏡頭說話的劇場演員,不是設計來直播的腳本,臨時要更換演出方式,確有困難。況且,若都是看著電視,觀眾為何不去看韓劇?張寶慧也說,劇場表演在形式上比較緩慢,不像電視電影上比較快速的效果。
李孟融提出網路直播的功能之一,是避免讓現在無法進劇場的觀眾,未來再也不進劇場。同時,也看劇團的對網路媒介的定位是什麼?如果演出的目的是推廣或擴散,那直播可行,但螢幕取代劇場這件事情不會存在。儘管線上資源在這波疫情中紛紛湧現,也不能忽略觀眾從「線上」走到「現場」的距離很遠。而在數位化的嘗試中,表演藝術聯盟會採取陪伴策略,整合工具跟平台,相關法令跟問答,法律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