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表演藝術產製與AI,由誰擔任「養、套、殺」?
美國科技趨勢專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在2007年提問:「未來5000天會發生什麼事?」他當年預測未來將會是物聯網、注意力即貨幣的世界。現在的我們都知道了,那個未來已如期到來。接著,他在2021年出版《5,000天後的世界》(5,000日後の世界)中,再度預測下一個5,000日,將由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接棒,引領世界變化潮流。而在各項人工智慧工具已躍上創作風口的此刻,藝術家們又是如何思考現在,並想像、預測5,000天後表演藝術領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但願長醉不願醒:比虛構更詭譎的真相
作者首先嚴正聲明,以下這則有點光怪陸離的音樂科幻極短篇完全是以活人腦漿產出,懂得禮義廉恥(咦?)但有七情六慾(嗯~)提及之人名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202X年2月29日Fortnite將與維也納金鑽大廳合作,邀請已故鋼琴大師火洛維茲重返實體舞台,以全息圖3D投影展現他生前未曾彈過的《郭德堡變奏曲》。戴上Ray-Ban Meta智慧眼鏡的現場觀眾並可自行點選想看25或50或75歲的火洛維茲樣貌。為這場空前創舉暖場,音樂會也將特邀20歲時的鋼琴天后拉赫麗希助陣,首演AGI一歲神童熱騰生成的《冥王星狂想曲》。搶購門票的前50萬名觀眾還可獲得比特權幣一枚,於開演前投入老虎機,即可拉霸隨機決定她要穿哪款的羽佳風格華服演出。 ***************** 去年傳出歐美各行業白領階級吹起裁員風,原因之一是愈來愈多的工作可由AI代勞。那麼人還要、還能做什麼?若想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或不想在這波AI革命中被淘汰,就得直搗問題核心。其核心所涉及的層面有更多屬於哲學,而非科技範疇。2015年有部英國獨立電影《人造意識》(Ex Machina)以20世紀中葉知名數學家圖林(Alan Turing)所提出「圖林測試」為跳板,劇情對於人和AI的區別有著發人深省的剖析,筆者認為也可將之運用在藝術創作的省思上: 一、AI根據指令做事,做得很好,但它並無法意識在做什麼? 二、人知道AI是什麼,能感受或欣賞其作品;但AI尚無法領會人的感受,也不瞭解人如何感受。 以上論述顯示人和AI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故可將AI藝術的問題濃縮為:人創作藝術時無法領會對象的感受嗎?而對象的感受對於人在創作時有無影響? 三、生成作品時,AI本身並無成就感。但果真如此嗎?當人反覆訓練AI時,會讓它導向人所希望產出的結果,亦即屬於被認為是好的品質或正確的內容,這就形同一種回饋,AI被鼓勵朝著獲得回饋的方向加強。但這是否形同一種成就感?AI能否意識到成就感? 四、少了互動,意識能夠存在嗎?而意識之有無,即AI具備人性與否的最大關鍵。 《人造意識》中有個比喻,繁衍後代是一種無自我意識的生物本能,但部分高等動物可
-
音樂飛行
藝術價值,傳於後世?
「藝術」的最高目標是引領我們從滾滾紅塵抬起視線,仰望繁碩的億萬星空,俯察人世悲歡離合,驚鴻一瞥宇宙有無之妙;陳義過高?那就先多花點心思好好演出、復活、講究一下我們身邊久故、新古作曲家們的曲子,唯有這些才可能會是我們的,也終將會是我們所共同所有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的紅樓想像
紅樓.台北.音景大觀園
如果要以《紅樓夢》創作,我會把整座現代的台北城,當成是一個大觀園。我會像劉姥姥般,帶著無比的好奇,先好好地、仔細地逛遍這個城市,然後從中發掘,我覺得最獨特的幾幅角落與風景,將這些地方,比擬、妝點成紅樓大觀園中的幾個不同的場景。沒有演員的扮演,場景中的主角是聲音,觀眾可以隨自己喜好的時間來,隨自己的步調駐足其中。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七:國人作品
大師經典再現 新曲紛至沓來
國人作品的創作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在各大樂團多年的努力下,已有可觀的成績出現。在這次樂季中,前輩作曲家的作品如蕭泰然、郭芝苑、李泰祥皆現身,中生代作曲家潘世姬也在三大團的曲目中占了重要位置。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堅持用音樂詮釋他走過的時代
郭芝苑
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於四月十二日因大腸癌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郭芝苑一生堅持創作,創作類型及風格多元而廣泛,是台灣第一位寫出交響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創作台灣第一部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也是第一位寫出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的作曲家。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親自為郭芝苑撰寫《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及《沙漠中盛開的紅玫瑰》兩本書,應本刊之邀,特以口述方式回憶與郭芝苑大師過從的點點滴滴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作曲家
李俊緯 學習路上愛探險 筆下綻光芒
一月中以《畫韻》一曲拿下盧森堡小交響樂團與香港中樂團合辦的國際作曲大賽首獎,令人驚嘆的是,廿二歲的李俊緯卻還只是音樂研究所的學生!與眾不同的創意讓他得到評審的肯定,而這樣的不畏「立異」,卻是自小展現,學音樂的旅程猶如不斷的探險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作曲家
郭芝苑 樂譜音符 鋪展一生無悔
雖然已經高齡九十二歲,只要談起音樂,作曲家郭芝苑可以精神奕奕地從早上聊到下午;跟他邀約作曲,口頭上雖說「沒有精神啦!」但總是一週後就拿出成品來。立志融合西洋古典與台灣風格於一體的他,一生埋首創作的時間多過一切,他也就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成歌劇、第一位發表管絃樂曲及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豐碩的音樂成績,是以無悔的一生歲月付出換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爐沉香 讓東方巧遇西方
兩位作曲家都非出生在台灣,卻跟這片土地有特殊的情感;他們兼具作曲與指揮身分、也都有過一樣的故事。一個是來自德國的NSO駐團作曲家佑斯特(Christian Jost),一個是出生香港的北市國團長鍾耀光。 在兩廳院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中,佑斯特從張愛玲的短詩〈落葉的愛〉與短篇小說《心經》出發寫作歌劇,鍾耀光則將背景同樣在香港的《傾城之戀》化為樂章。 兩個音樂家,因張愛玲的文學而相遇,並各自迸發出不同火花。
-
現象‧現場
要重新調味,也要尊重原味
文化交流固然是件美事,但必須認清藝術觀念的不可翻譯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間保持適當的隔閡,甚至有欣賞的障礙(用功的觀眾可以克服障礙),其實不是壞事,相反的,它反映著多元的世界文化與各個文化的主體性,這在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潮流中,是彌足珍貴且重要的觀念。
-
深度藝談
在西方框架中尋找東方現代音樂出路
歐洲作曲界一般對樂曲「結構」的重視,相當程度影響了我創作時的思路。所以是不是非得從亞洲文化本身切入才能為亞洲樂器創作,在我看來不是最重要的,我對一切可能性都採取開放的態度。如果所有將中國樂器入樂的作曲家都得遵循著某種特定的美學,那就太可怕了!
-
即將上場
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十方樂集所策劃的「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首先安排盧炎作品發表曁座談會。盧炎爲國家文藝獎得主,是台灣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節目中除了演出盧炎代表作品:鋼琴組曲、打擊樂三重奏、長笛與鋼琴二重奏、浪滔沙七重奏等,做成紀錄外,並在音樂會後由盧炎傳記執筆者──詩人陳黎主持座談會,讓觀衆和盧炎做面對面的交流。
-
現代音樂盒
隻手欲轉七百年迷途 約翰.泰凡納
他的音樂意圖簡單 不採用繁雜的型式和結構 延襲自東正敎調式 和希臘神話的影響 多著墨於性靈的追求
-
現代音樂盒
如果淺易是一種罪行
你會感謝 有人願意用那麼無矯飾的方式 與你分享他最內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