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綻Blossom》CD封面。(張紅蘋 提供)
藝@CD

記憶與文化的交織

張紅蘋最新專輯《綻Blossom》

台灣旅美作曲家張紅蘋(Apple Chang)的最新專輯《綻Blossom》,以西方樂器融合東方音樂的意象,形塑出在歷史洪流中大時代小人物的樂章。如同她在專輯裡寫到,祖父在癌症末期因服藥導致意識模糊時,緊捉住她的手大喊:「快躲到防空洞!」因為祖母就在僅隔一棟房子的距離,親眼目睹空襲掃射。即便時光流轉,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仍無法從記憶中抹去。

這樣的故事,至今仍在敘利亞、烏克蘭到加薩走廊的戰場上,日以繼夜地不斷上演。張紅蘋邀集來自不同國界文化背景、卻對生命有著共同信念的音樂家匯聚一堂,企圖藉由音樂的力量,跨越藩籬,用音樂喚起對生命多層次的省思與感悟。參與演出的音樂家與製作團隊包括前艾默森絃樂四重奏首席Eugene Drucker、日裔大提琴家久保田拳、指揮曾維庸、鋼琴家盧易之、紋聲音樂與紐約Skillman Music等。

這張專輯收錄5首作品,前3首器樂曲富含濃厚東方音樂的元素,從描述日本文化到古中國絲路的塞外風情,運用五聲音階、大提琴模擬蒙古馬頭琴聲響,甚至結合拍打、打擊、撥弦、滑音等技巧,展現中國遊牧民族音樂特色。

器樂曲中的前兩首是日本印象的音樂。第一首《櫻花雨》以鋼琴的琴音開場,猶如在櫻花林中花瓣如雨般地落在臉上,譜陳整曲的氛圍。撥片演奏的豎琴模擬日本箏的聲響,長笛則以氣音模擬如尺八般的音色,反覆奏出「櫻花」(Sakura)3個音的動機,在繽紛飄落的櫻花雨中呈現出空靈的氣息,將大和民族的淒美展露無遺。可惜的是,爾後絃樂奏出的五聲音階旋律,反而令筆者聯想到中國古裝劇的音樂風格,與日本的大河劇音樂意境有所差異。在此除非作曲家要表現的只是廣義的東方意象,或許才能作為合理的解讀。

《藝伎》則以當代音樂手法,精采生動地模擬日本「箏曲」與「三味線」的音樂質地。以「急與緩」、「明與暗」、「虛與實」,表現日本傳統文化的哲理。長笛以顫音、氣聲模擬尺八的音色,鋼琴敲打著低音,營造震撼的聲響,讓此曲演繹出如日本能劇音樂的氛圍。後段進入較快速度的部分,類似前一首的中國音樂氛圍再現,與前後的音樂,顯得有些突兀。

第3首《絲路幻想》由大提琴低沉綿長的獨奏、緩慢寬廣的淒涼旋律開啟全曲,無論是模擬革胡或馬頭琴,都不禁令人遙想古代大漠煙沙的廣闊塞外。轉進快板,打擊與急促的絃樂,抑或是模擬胡琴音樂嘶喊般的長音及琵琶聲,猶如戰場上的鼓聲、奔馳的快馬,有時是塞外狼煙升起。古代絲路場景,歷歷在目,此曲使用西方的配器法,營造出一種浩瀚無邊的大漠景色、猶如觀看一場古代歷史場景般地寫實,且將當代音樂、塞外遊牧民族音樂與五聲音階精采融會,帶我們走了一趟古中國的絲路之旅。

第4首《The Unknown Bird》與第5首《The Cloud》不同於前三首著重於配器法,爬梳東方文化的脈絡與軌跡,而是以鋼琴三重奏與人聲,表達英國詩人Edward Thomas(1878-1917)與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詩的意涵,與前三首形成風格與東西文化的衝撞。

在這張專輯中,作曲家匯聚不同文化的音樂家,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撞擊出東西文化的音樂火花,亦展現自身多元文化創作的能力,配器法的精采運用,將樂器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整呈現受東方文化薰陶,卻綻放於西方音樂的最佳寫照。

台新藝術-四連夜講座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28 ~ 2025/07/28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