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喜歡烹飪呢?因為這件事需要結合「經驗累積」與「腦力激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戰性。例如某個食材加上哪種調味料會變成怎樣的味道?某一種食材應該怎麼煮、煮多久會變成怎樣的口感?曾經吃過令人驚豔的料理用了哪些創意、有什麼是可以偷師或可以舉一反三的?無論是簡單或複雜的菜式,我們都會先憑過往的五感記憶在腦中進行模擬,讓誕生的成品更接近於期待,有時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每個人抒壓的方式都不同,有人喜歡散步,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看書。身邊比較親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個跟音樂完全無關的抒壓方法就是「炒洋蔥」。炒洋蔥為什麼能夠抒壓呢?因為要將洋蔥炒到出現焦糖色通常需要至少30分鐘,這樣慢慢翻炒、慢慢看它變色的過程對我來說很抒壓,而透過「炒洋蔥」竟也讓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烹飪。
上大學前我都住在家裡,每天媽媽都會為家人準備三餐,而我從小也被叮囑不准買外面的東西吃,一定要回家吃飯,所以對於食物我幾乎沒有特別思考自己想吃什麼或是喜歡吃什麼。18歲到美國唸書是我第一次出國,在應付忙碌的課程之外,「吃」成為了最有意思的生活體驗,因為波士頓這裡可以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料理,很多都是我從來沒吃過的,像是甜甜圈、披薩、龍蝦、墨西哥料理、希臘料理、中式料理、泰式料理、印度料理、巴西料理等等,無論吃什麼我都覺得既新鮮又有趣,彷彿世界的樣貌以另一種方式在我的舌尖上展開了。
在家工作的我,解鎖了料理技能
在美國唸書的開頭半年我住在宿舍,除了外食還有學校的食堂可以依賴,但有一回我得了重感冒連續發燒3天,發現學校食堂竟然完全沒有適合病人吃的清淡食物,讓第一次孤獨熬過病痛的我備感無助:「啊,如果有廚房可以讓我煮一點粥就太好了……」所以我決定搬離宿舍。與同學分租公寓後,沒有辦法常常外食的窮學生的我開始嘗試自己做飯。離家之前我從來沒有下過廚,只好參考室友怎麼做跟著學,再加上一點創意與想像力來照顧自己的胃。記得我常常做的一道是白飯和火腿、培根、紅蘿蔔等蔬菜炒一炒,再加上番茄醬拌一拌的「類炒飯」,味道應該還不錯,雖說那時主要是為了填飽肚子,但能自己下廚還是有點小小成就感的。
畢業後回到日本工作,因為上下班時間很不固定,我也就沒什麼機會在家煮飯了。一直到開始在台灣生活,我的家也是我的工作室,待在家裡的時間很長,我的料理技能也終於有機會一步步解鎖了。
原本我和太太的生活模式是自炊和外食各占一半,但近幾年網路上的資訊愈來愈豐富,透過 YouTube 等平台就可以輕鬆學習各種食譜,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家吃。「營養」和「健康」固然是想自己做菜的原因之一,但還有一個更大的理由是為了「調劑」與「開心」,也就是把烹飪當作工作中的休息時間來享受。我們會在前一天開始思考第2天的菜單,例如這一餐是中式那下一餐就西式好了,或午餐如果是日式那晚餐來個無國界融合創意料理吧。無論是出門買食材、傍晚準備餐點時和太太邊喝啤酒邊做菜,都是我非常期待的時光,尤其後來發現那些多數人覺得麻煩、感覺浪費時間的步驟,像是慢慢炒洋蔥炒20、30分鐘,或是為了讓水煮蛋的蛋黃能在正中央而用筷子小心地在鍋中滾動雞蛋之類的小撇步,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既療癒又放鬆的時光。
烹飪需要經驗累積與腦力激盪,就如創作一般
除了烹飪之外,我們也會同時思考搭配的茶飲,並從顏色、大小、形狀各方面來挑選適合今日菜色的碗盤,擺盤上桌後,快速拍照記錄每次的成果,然後一起說「いただきます」開始享用(註)。飯後再一起洗碗、用布擦乾水分並放回原位,一餐就算大功告成。如果時間充裕,從頭到尾大概會花上兩個小時。當然工作較忙碌而沒辦法這麼悠閒的時候,就會由我太太負責料理,而我還是會盡量參與,協助擺盤的準備工作或是飯後的收拾等等。
為什麼會喜歡烹飪呢?因為這件事需要結合「經驗累積」與「腦力激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戰性。例如某個食材加上哪種調味料會變成怎樣的味道?某一種食材應該怎麼煮、煮多久會變成怎樣的口感?曾經吃過令人驚豔的料理用了哪些創意、有什麼是可以偷師或可以舉一反三的?無論是簡單或複雜的菜式,我們都會先憑過往的五感記憶在腦中進行模擬,讓誕生的成品更接近於期待,有時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對我來說,這整個過程跟我創作音樂的思考邏輯非常地像,例如這個樂器加上那個樂器的組合會產生怎樣的聲響?這個和弦和下一個和弦該怎麼安排才能讓人感覺歡喜或感傷?無論音樂或料理,都希望能讓受眾感到「滿足」,而當初只有能力想著填飽肚子的我,在經過漫漫歲月的磨練後,若能讓我太太說出一句「好吃!」會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呀!
註:「いただきます」是日本從昭和時代開始推廣,在開始用餐前說的一句常用語。意思不僅單純是「開動」之意,而是對食物、對生命、對勞動者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