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o Borggreve
-
焦點專題 Focus 英國、美國
明星、名牌,在串流時代是否仍是票房保證?
在過去10年,串流影音影響了各類型表演藝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幾年的影響,透過網路的串流影音更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這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過去幾十年的「錄音」、「錄影」的「明星」或「大師」,是否還能向過往擁有「影響力」和吸引市場的「消費力」?這個問題,似乎也和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新樂季,各大樂團新任及即將卸任的首席指揮,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明星指揮與票房保證,是魚與熊掌的選擇題嗎? 過去很少有一位指揮家同時兼任兩個美國傳統頂尖樂團首席指揮,但是這個紀錄被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刷新,他將身兼美國預算最高的洛杉磯愛樂,以及過往名氣最大的紐約愛樂首席指揮。不過,詭異的是洛杉磯愛樂只和他續約到2026年,而紐約愛樂的網站,首頁仍然高掛現任首席指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即使紐約愛樂新樂季銷售重點有2025年3月和5月杜達美指揮馬勒及和鋼琴家王羽佳合作,但紐約愛樂官網寧可主打鋼琴名家系列(Star Pianists),卻沒有更積極地宣傳杜達美? 同樣是美國名門的芝加哥交響,原本首席指揮是82歲的慕提(Riccardo Muti)和即將接任的28歲麥凱萊(Klaus Mkel),在首頁並列,這個操作似乎也可以看到不同樂團,對待網路宣傳是否足夠重視的「態度」。如果請來新任首席指揮是為了票房,那麼到底要不要重點宣傳? 在美國傳統頂尖樂團,其實還有兩位原本在商業錄音發行被串流逐漸取代之前,就已經力捧出道的明星指揮波士頓交響的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以及費城管絃樂團的聶澤-瑟金(Yannick Nzet-Sguin),這兩位在國際知名度也非同小可,尼爾森斯兼任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首席指揮,
-
藝號人物 People 芬蘭指揮家
麥凱萊 指揮台上的阿波羅
我欣賞古典音樂的習慣或許較偏老派,印象中過去的指揮大師在台上無論是動作簡約(譬如貝姆、傑利畢達克)或龍飛鳳舞(譬如蕭提、卡拉揚),且無論其當下指揮的曲目風格趨於沉重或輕快,面部表情多顯莊嚴肅穆。但近年一些才華洋溢的中壯輩指揮家卻在這方面展露出截然不同的風貌,譬如現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和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杜達美,台風專注嚴謹自不在話下,但嘴角上揚、慈眉善目似成了他們的招牌表情,雖然兩者的笑容裡容或帶有苦澀及諧趣之分。這個看似表面文章、無關音樂宏旨的觀察點,卻能微妙地反映近半世紀以來時代環境的某些變化。 從表情反映自我,也反映時代 首先,過去在音樂會的場域裡,大部分觀眾並無法看到指揮的臉部表情,這純粹是留給指揮和樂團團員間作為肢體語言之外的溝通輔助。自20世紀中葉起,隨著電視轉播及錄影技術被引進古典音樂會,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由CBS轉播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青少年音樂會,和卡拉揚所策劃具有前瞻性的一系列柏林愛樂演出影片,不同指揮家們各自的面部表情才暴露在觀眾眼底。或許,某些特具表演慾的指揮家也察覺螢幕前的這種附加視覺效果,而在有意無意間豐富了臉部肌肉的戲劇變化。再者,無論在職場倫理和文化意涵上,半世紀來古典音樂均面臨逐漸改革的命運,一方面過去所謂的「暴君型」指揮現象已很難存在;二方面古典音樂也為了存續而有著更加親民、世俗化的趨勢,一般觀眾不必像過去那樣盛裝出席音樂會,台上的演奏家至少在舉止上也不再顯得那般高高在上。即使只在舉手投足間,指揮家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文化大環境裡的上述趨勢。 在多如過江之鯽的新生代青年指揮家中,來自芬蘭的麥凱萊(Klaus Mkel,1996- )是近年正快速崛起的一名耀眼巨星。除了行雲流水、自成一格的指揮語法,在台上常露出陽光男孩般的燦爛笑容,也令人印象深刻。趁其率領麾下的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前,筆者和他進行遠距訪談中聊到了上述話題。麥凱萊表示演出時會盡量保持最自然的一面,「指揮台上的我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我是一樣的指揮要做的就是能與樂團有效溝通,面部表情也很重要,能藉此生動地傳達訊息。」年紀輕輕的他顯然對歷史典故也能瞭若指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樂評人
林伯杰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TSO與衛武營歌劇院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身為一位歌劇控,不可錯過9月即將在高雄衛武營與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上演的韋伯《魔彈射手》。這齣改編自以靈魂交換百發百中魔彈的民間傳說,被譽為「德國浪漫歌劇」的里程碑,好看好聽又重要,所以得大力推薦。 近年來,衛武營的旗艦歌劇計畫,多採用國外歌劇院的製作授權方式上陣,諸如莫札特《魔笛》、威爾第《唐卡洛》,已深獲台灣樂迷好評。此次《魔彈射手》是來自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的製作,新舊元素融合在舞台上,我特別期待狼谷鑄彈場景將會如何呈現。 簡文彬總監挑選此版的另一因素,乃是原本《魔彈射手》為歌唱與口白交錯的「說唱劇」,但採用白遼士後來將對白改寫為宣敘調的版本,讓全劇的音樂性更加流暢。這次卡司主要皆是台灣青壯世代的優秀聲樂家,他們多年練功,唱作俱佳,早已讓我們放心享受。 臺中國家歌劇院 X NSO 馬斯內歌劇《灰姑娘》 如今歌劇的賣點不單只是演出卡司,舞台呈現更是誘人的關鍵,馬斯內的歌劇《灰姑娘》,嚴格來說,只算得上作曲家的二線作品,但法國名導羅杭.佩利2011的鬼才製作,讓這齣歌劇成為各大劇院爭相邀演的版本。 這部1899年首演的法語歌劇,遵守佩羅的原始童話故事來推動劇情,不像前輩羅西尼1817年的《灰姑娘》那般「去魔法」的亂編,更不像音樂劇大師韋伯的2022年新作《灰姑娘》這樣「強調政治正確」的魔改。而音樂風格揉合了盧利的法式喜歌劇、華格納的主導動機、羅西尼的美聲唱法,構築成詼諧又巧妙的童話歌劇。 此次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製作面原裝呈現佩利名演之外,由林勤超指揮國家交響樂團,分為兩組演出卡司,我個人較推薦旅德次女高音石易巧扮演灰姑娘之場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
透過「新世代」開拓未來 為市場絞盡腦汁
疫情過後,一個優秀樂團的未來發展應如何定位? 從20世紀初期美國喊出「五大(Big Five)」的說法,這些樂團透過「聲譽」網羅更多優秀人才,並且透過商業錄音發行的全球行銷,建立國際聲望。但在進入21世紀以後,五大的說法不僅早就過時,甚至有更具體的數字分析。2021年一篇根據所有公開的財務公告進行的調查,美國「收入前20的管絃樂團」,顛覆許多人對以往對「知名度」的認知:排名前5依序是洛杉磯愛樂、費城管絃樂團、波士頓交響、舊金山交響和紐約愛樂;「五大」另外兩個樂團,芝加哥和克里夫蘭依序排在第6和第7。根據這篇報告,第一名的洛杉磯愛樂可運用的預算,是第5名紐約愛樂的兩倍。 美國頂尖樂團的定位,也隨不同的首席指揮率領,地位有所輪替改變。當年洛杉磯愛樂始終是最願意延攬相對年輕的首席指揮,祖賓.梅塔(Zubin Mehta)就任時未滿27歲,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就任時34歲,如今當紅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不滿30歲,加上20年前迪士尼音樂廳開幕,更多元化的演出曲目,包括如今國際不斷想複製的成功案例「電影音樂會」也是從洛杉磯開始,洛杉磯愛樂能成為如今北美洲商業市場影響力第一,定位和其他幾大樂團不同,自然也有關係。但杜達美將於2026年離開,下一任是誰還未知,另外,任職超過20年,將樂團推升成為目前「全美第一」、「世界前十」的首席執行長查德.史密斯(Chad Smith)也將離職轉戰波士頓交響,查德曾歷任兩任首席指揮,從營運長到首席執行長,可以說洛杉磯愛樂近幾年最重要的計畫,都是在他手上推動,他的離職,包括「迪士尼音樂廳」的建築設計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都為此嘆惜。 如果洛杉磯愛樂是北美最積極和青年指揮家合作的樂團,在英國則是一個普遍的風氣,主要來自的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長期以來的音樂會轉播及透過「新世代(Next Generation)」計畫,對觀眾的潛移默化養成的習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旅德交響樂團、音樂廳雙料總監
莊東杰:提問,有時比解答還重要!
出身台灣的青年音樂家莊東杰,在獲得多個指揮大賽桂冠之後,便踏上國際樂壇,綻放光芒,音樂實力備受矚目,也因而於2021年受邀擔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接任樂團駐地的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藝術總監,從此他帶著全家落腳在此,融入在地,為自己在音樂世界扎根。本刊編輯應邀造訪這個百年樂團所在地,這次的波鴻巡禮,就從專訪莊東杰開始,請他分享他與樂團合作的種種,以及他對音樂之路的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5
疫後景氣回春?!國際交響樂團來台巡演暴增
喜愛古典交響音樂會的理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由多種樂器和音樂家組成豐富的聲響,常能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與能量;樂音中的優雅姿態、深度,歡愉與悲傷也能夠跟台下產生共鳴。總體而言,交響樂團的複雜性、感染力及文化歷史透過音樂的表現,都是吸引樂迷們沉浸其中的動機。2023年,在鄰近的中國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國際職業大樂團巡演來台的密度大幅提高,如此的現象,究竟帶給台灣民眾什麼樣的影響? 從過完農曆年後的3月起,暌違33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來台巡演搶下頭香。指揮雅各.胡薩(Jakub Hrůa)搭配高人氣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當他宣布拿手曲目、也是榮獲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時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在這一輪演出後決定暫時「封曲」時,造成一股催票的熱潮。到了6月,來自荷蘭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也翩然到來。首席指揮哈夫.沙尼(Lahav Shani)不但激起樂迷的好奇心,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與2021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劉曉禹也是亮點之一。6月底7月初,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親自領軍,來台開出膾炙人口的貝多芬《命運》、德弗札克《新世界》、柴科夫斯基《悲愴》等,更有當紅小提琴家希拉蕊.韓(Hilary Hahn),怎不教樂迷心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跨界邀演開發新路線 展現被遺忘的女力之聲
紐約愛樂、舊金山交響都因疫情取消至年底的演出,其餘樂團則還在觀望。適逢二○二○年為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完整保障了美國女性的投票權)通過一百周年,樂團紛紛以女性作曲家為主題,介紹許多被遺忘、同樣值得被關注的聲音。另外,邀請非典型古典音樂家參與演出的情形也更為普遍,顯示美國樂團開發新路線、新聽眾的企圖不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
穩守經典疫中求變 亮眼明星橫掃各團舞台
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後浪漫作品仍是各大樂團新樂季的主力曲目,但指揮新人輩出,洋溢經典新詮的引頸氣象。鋼琴家以伊格爾.列維特(Igor Levit)最為活躍,改變了過去幾年完全由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和王羽佳雄霸的態勢,而男中音克利斯欽.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則是另一位台灣樂迷較不熟悉、但頻頻出現在節目表上的歌手,在新樂季中不可不認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籟男聲 跨性別的無限魅力
假聲男高音的崛起,與「閹伶」的曲目有直接關係。原本為教會服務的「閹伶」,在十七世紀初歌劇興起時,一躍成為娛樂產業中的明星,許多歌劇作曲家紛紛為他們打造華麗詠歎調。十八世紀後閹伶風潮退燒,但在十九世紀後半又掀起對巴洛克的好奇,於是「假聲男高音」順勢崛起,成為當今歐洲樂壇在演出巴洛克聲樂作品時的第一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
深廣港澳 四大樂團不約而同 主打無敵貝多芬
二○二○年是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紀念年,大灣區(編按)四個重要城市的旗艦交響樂團,不約而同地都以貝多芬作為樂季節目的主題,這當然是因為樂聖的管絃樂作品在音樂史上具有難以匹敵的地位,在技巧上和內容精神上都至高無尚,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貝多芬的音樂,直到今日非僅在大灣區、在世界各地仍擁有龐大的「鐵粉」,是票房的保證,這才是各大小樂團都爭相演奏貝多芬的真正原因。將貝多芬打造成為「無敵巨匠」的現象,亦可見出樂團要設計叫好叫座的節目的不容易和急切性。在這種情況下,且看看這四個樂團的貝多芬專題的具體設計,亦可見出各個樂團的心思所在。
-
音樂 雙鋼琴尤森兄弟與大提琴吳氏兄弟
東西型男兄弟檔 舞台放送雙倍魅力
相隔剛好一個月,兩組年輕的兄弟音樂家拍檔來自荷蘭的雙鋼琴組合盧卡斯及亞瑟.尤森、生於澳洲的華裔雙胞胎大提琴家吳沛軒與吳沛祺,將帶著精湛的琴藝與默契一前一後造訪台灣。前者將演出浦朗克奏鳴曲、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與台灣罕見的雙鋼琴版拉威爾圓舞曲,後者則將與新加坡指揮家水藍合作演出阿霍的雙大提琴協奏曲。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
是單簧管演奏家,也是創作豐富的作曲家在新樂季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的約格.魏德曼,以獨樹一格的後設手法,透過創作讓古典音樂與現代人產生連結,「我每天都在演奏莫札特、舒曼,時時刻刻受到他們的樂曲刺激、啟發,於是我作曲的初衷就是想和大家分享這些心得。」至今魏德曼完成了超過百首作品,充分展現他亟欲為世人引介經典的心思,「我仍然相信古典音樂的力量,它絕對不是一種將衰亡的事物。」
-
音樂 丹奈爾四重奏的巡禮之年—第二年
乘著音樂之翼 經驗五場心靈洗滌之旅
丹奈爾四重奏訪台三年計畫「巡禮之年」今年來到第二年,將演出五場音樂會,每場都各演奏一首貝多芬、蕭斯塔可維奇與魏因貝格的絃樂四重奏作品。三人跌宕的人生及與命運的拉扯,讓作品深刻豐富,聆賞此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對樂迷而言,無疑是一場又一場的心靈洗滌之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法國
新總監注入活水 老搭檔昂揚前行
今年德國的兩大天團剛好都遇上總監更迭:已於今年二月上任的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尼爾森斯,在新樂季為他領軍的兩個樂團牽起紅線,互相交流;將於新樂季上任柏林愛樂音樂總監的基里爾.佩特連科,雖然還沒發揮策劃構想,但也以多場演出向樂迷介紹自己。台灣樂迷熟悉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則宣布首席指揮楊頌斯將續任至二○二四年,精采組合繼續前行,而且將再度訪台演出,實是歐陸與台灣樂迷福音!
-
音樂新訊
曼斯特領軍 維也納國家廣播交響樂團首度訪台
維也納國家廣播交響樂團(ORF Radio-Symphonieorchester Wien,簡稱RSO)將在首席指揮曼斯特(Cornelius Meister)帶領下首次來台演出。定期於維也納金色大廳(Wiener Musikverein)及維也納音樂廳(Wiener Konzerthaus)演出的RSO,自二○○七年起亦開始與維也納歌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合作,使這個樂團的觸角更多元。年方卅五的曼斯特,是目前最受矚目的新生代指揮家之一;廿一歲即於漢堡國家歌劇院首次登台演出,廿五歲任海德堡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至今他已是歐陸各大歌劇院包括維也納、史卡拉歌劇院的客席指揮座上賓。此次來台演出包括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之德奧經典,其中布拉姆斯交響曲是曼斯特獲得樂評極度讚賞的曲目之一。此外,同行的還有鋼琴家拉杜圖(Maria Radutu),曾在維也納莫札特年受邀開幕音樂會演出的她與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的合作,令人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二:名家
女神、大師、腦殘二人組! 誰會讓你一世難忘?
名家到了門口,樂迷豈可錯過?!新樂季中有女神小提琴家貝芭.絲凱德、大提琴家薇勒絲坦,有大師西班牙鋼琴家阿邱卡羅、小提琴家布拉赫,還有腦殘二人組大家很熟悉、讓人又愛又恨又爆笑的伊古德斯曼和朱鉉基,五位名家誰能讓你一生難忘?不到現場難見真章!
-
即將上場 Preview 破產重組後 首次亞洲巡迴
涅切瑟昆領軍 費城交響樂團再出發
費城交響樂團在歷任音樂總監的調教下,與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齊名,無奈二○一一年不敵金融風暴,申請破產重組。團員共體時艱一起度過難關,在二○一二年重新開張,延續傳奇。這次演出是樂團破產重組之後的首次亞洲巡迴,由指揮涅切瑟昆領軍,再現久違的「黃金之聲」。
-
即將上場 Preview 長號名家尤根.范雷彥擔綱
台灣首演長號經典 與美人魚優游共舞
長號歷史雖久,但相較於其他管樂器,獨奏曲目實在少得可憐。這次NSO特別邀請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長號首席范雷彥,演出難得在台灣聽到的兩首長號經典樂曲。范雷彥博古通今,是少數同時專精於巴洛克長號和現代長號的獨奏家。這兩首相距兩百多年的經典作品,讓我們見識范雷彥悠遊於不同時代風格的大師風範。
-
音樂新訊 李希特接班人
梅尼可夫 琴鍵上揮灑靈氣之音
曾獲德國回聲唱片、《留聲機》雜誌唱片大獎,俄國鋼琴家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生於一九七三年的莫斯科,六歲起在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習鋼琴,七歲就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師事鼎鼎大名的瑙莫夫(Lev Naumov)外,更赴他國求教於薇莎拉茲(Elisso Virssaladze)、史戴爾(Andreas Staier)與許納貝爾(Karl-Ulrich Schnabel)等門下。 就學期間,梅尼可夫就已經是數個國際鋼琴大賽的得主,包括在茨威考(Zwickau)的舒曼鋼琴大賽及一九九一年的伊莉莎白國際音樂大賽。同年他獲得蘇聯授予「青年音樂家」桂冠,接下來兩年間,他就一直被英國BBC廣播公司選為新世代音樂家的代表人物。由於對音樂的感悟相當獨到,在琴鍵間別具感染力的靈氣演繹,曾經得到鋼琴大師李希特極力讚揚,甚至有媒體為他冠上「未來李希特」的稱號。 梅尼可夫不但活躍於舞台上,他的錄音也一直都是歐洲唱片雜誌的當月推薦盤。近期最重量級的錄音,便是蕭斯塔可維奇的《廿四首前奏曲與賦格》,這套錄音被譽為繼妮可萊耶娃之後最值得推薦的重要版本之一。本月他將首度來台,觀眾終能有機會親炙鋼琴家的指上丰采。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火鳥情絃」 豎琴家德梅斯特精采展技
當俄羅斯遇上阿根廷 超乎想像的邂逅
NSO的「火鳥情絃」音樂會,將由丹尼爾.雷斯金指揮,演奏經典俄羅斯曲目、都根基於古老傳說創作《火鳥》與《荒山之夜》;另一方面則有首屈一指的豎琴演奏家薩菲耶.德梅斯特擔綱阿根廷拉丁風味的《豎琴協奏曲》,充滿節奏性的樂章,將打破豎琴溫柔、浪漫的既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