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電影走進劇場……
豐富舞台景致 深化戲劇詮釋
電影素材被運用在舞台演出中,已經成為當前常見的劇場手法,多種不同的運用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加強、延伸與複製視覺與聽覺上的表現層次,或有意識地被用來玩擺盪於幻象與真實之間的遊戲。推到極致的,甚至以此打破劇場所營造的幻覺或解構電影形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流轉 皆是劇場人生
莫虛金與電影界的深厚淵源,讓她不只執導劇場,也創作電影。廿三歲第一次為電影編劇就入圍奧斯卡最佳編劇,其後更拍了超過四小時的《莫里哀》並入圍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她也以電影記錄劇場作品,成為二度創作。而在劇場中,她亦運用電影語言進行場景調度,讓看劇場的觀眾彷彿在看電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陽光劇團藝術總監
莫虛金:劇場應該讓人感到行動的想望
二○○七年,《浮生若夢》的演出,成為許多觀眾深銘心底的看戲回憶,雖然有著語言與文化背景的隔閡,但陽光劇團所打造的劇場經驗,卻是「劇場無國界」的明證。再度訪台,陽光劇團帶來四小時的大戲《未竟之業》,一個以一九一○年代電影初發明的時空為背景,敘述一群想藉拍電影達成教育理想的人們的故事。為什麼陽光劇團會製作這樣一齣戲?又如何完成這樣一個回顧夢想年代的作品?透過越洋訪談,導演莫虛金為我們娓娓道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瘋狂的希望之旅
一切都起因於,莫虛金在巴黎舊書攤和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相遇,而她長久以來便等待著一個好故事,讓她能將電影搬上舞台。好比凡爾納所說,唯有「誇張的希望」造就偉大的志業,這趟「瘋狂希望」的啟航,不但是劇中電影的情節,也是陽光劇團的創作經歷之最佳比喻。 編按:本文中《未竟之業》之法文原名翻譯,尊重作者詮釋行文之意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真實、電影與舞台的交織辯證
《未竟之業》 回望燃燒熱情、追求夢想的年代
《未竟之業》延續陽光劇團近年來對於「劇場中的劇場」的探索,更進一步結合了劇場和電影,但可不是當代劇場時興流行的新穎「跨領域」或「科技多媒體」。莫虛金反向退回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代,時空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一九一四年,在舞台上演拍電影的形式,於是進入了劇場中的劇場,或者說「故事中的故事」。 編按:本文中《未竟之業》之法文原名翻譯,尊重作者詮釋行文之意呈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歌仔戲的不朽文學
《燕歌行》是一齣抒情寫意動人心弦的歌仔戲文學作品,也是一齣集眾人之力,追求理想的創作,好戲可以令人沉吟再三、可以傳世、可以不朽。我相信,演出之後,曹丕將不再是「一個寂寞到了底的男人」。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顯身」的召喚儀式
《身體輿圖》是一場以詩的比喻來完成「顯身」的召喚儀式,因此沒有故事卻能深具意味地將肉體中埋藏的記憶史,如一段刻印在她的皮膚上、甚而自己也無法閱讀的「象形文字」,它又像一塊傷跡殘留於她的靈肉,只有在凝視中才會令人隱隱作痛。
-
演出評論 Review
飢餓的肉體性
小說中人吃人的語言敘述,在經歷將近一百年以後,演繹於劇場,通過吶喊、噬咬、互相推擠等動作堆砌出飢餓的肉體性,剝去顯性的歷史、社會背景,帶出「現代」敗壞腐朽的意味,或說原來「現代」就是一具具的飢餓肉身構築出來的,而文明終究也不過是調度隱藏、拒斥與排除的技術所棚搭出來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讓人無法逃離的嘶啞琴音?
動人之處,在於劇作家的失落、憤怒、和困惑,在於他是一個以說故事為業的人,卻被迫要在一個故事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的時代中,繼續努力說著故事,並且抱著一點點引起閱聽者興趣的希望,只是,他卻又擺脫不掉身後如背後靈一樣緊隨的提琴手。
-
演出評論 Review
這執拗又矛盾的「巨人」!
編導先以假性的親子關係,譬喻政治與政權的手段,觀眾原以為的「天倫夢覺」,卻其實是沉淪且陰暗的同志情態。主角的反逆,讓人以為是忍無可忍的革命,男人和男人的苟且,原來是反諷政治的勾結;這「以退為進」的導演概念,成功地在劇末翻轉了全劇一直以來戲劇動作的表相。
-
演出評論 Review
豪氣干雲的曠世志業vs.細緻靈動的民族情性
走出音樂廳,忖度著整場音樂會最大的考驗,應係五首風格殊異兼具深度與難度的作品吧!?在充分測試客席指揮的能耐之後,也充分砥礪交響樂團的東方音樂語彙能力。華人樂壇對於東西方的混搭拼貼,早已累積許多可資借鑑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如同音樂會的企畫宗旨,透過更深更廣的東西交融,似乎才能獲致代言民族性的認證,與世界性對等拔河、循環相生。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切的「變」 指向同一個未知的未來
這次的《雙黃線》,是黃翊少年老成的一番「回顧」。這個意外的拼貼前半段,卻為我們揭露了些解讀他近期轉變的光。形貌上簡約、典雅的陳設,簡單的道具物件,與胡鑑在桌上進行的種種不帶感情的動作,看似古典力學的分解圖,呼應著現在他熱中探討的「科技」,卻帶著十九世紀H. G. Wells小說《時光機器》那般的古拙樸實!
-
回想與回響 Echo
劇場,迷人的法西斯
演員似乎沒有準備好去說出像法斯賓達那麼冷酷的語言,去召喚像殺人魔那麼危險的魅力,去運作舞台這部如此龐大的暴力機器,以至於在面對觀眾的壓力下,只能近乎無感地執行導演排練時訂下的指令。如果導演不想這樣,演員更不想這樣,那麼糟了,導演和演員等於在演出的同時感受「感受的斷裂」。換句話說,那就不是這齣戲在談法西斯,而是整齣戲都被法西斯掉了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京劇武生
戴立吾 半生緣一身功 只嘆知音難求
雖然是頗具知名度的台灣新一代京劇武生,戴立吾的表演生涯卻不如表面亮麗,大環境的限制,讓武生武丑行當的發展未來晦暗難明。雖然也演過電影電視,但他終究還是希望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戴立吾說:「我學了一輩子的戲,我會的就是這個,即便大環境不盡人意,但我最有成就感的仍是在大舞台上,即便觀眾愈來愈少,只要有人懂戲,懂我哪裡唱得好,哪裡唱得不好,我就滿足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灣好聲音 壯遊啟程!
自二○一○年在廣東的「亞洲音樂節」首度登「陸」之後,NSO在今年十一月初,續以「台灣愛樂」為名,進行了一次創團廿六年來最大規模的東北亞巡迴。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為期十天的巡迴跨越兩國,依序在中國的上海、杭州、北京及日本的東京此四個城市留下足跡。此行不但引起中國樂壇的關切與討論,也是呂紹嘉第一次率團到兩岸以外的地區演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洄瀾起「藝」 尋找表演藝術的趣味
自即日起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的「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由國光劇團策劃執行,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俄國劇場導演
克里莫夫 奇幻造景顛覆劇場想像
身兼畫家、設計、教授和導演四職的迪米崔.克里莫夫,是俄國劇壇急速竄紅的導演,他以戲劇張力十足、視覺意象豐富的表現方式,在劇場中打造超越語言的觀賞經驗。克里莫夫的每個製作都像一個巨大的無底洞,深深擄獲住觀眾的注意力。在他的作品裡面,有一種原始的共通性,將每一個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緊緊串連在一起。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物專訪
克里莫夫:導演就是要建構一扇讓人興味盎然的窗戶
筆者有幸透過莫斯科藝術劇院院長牽線,結識了克里莫夫並相約見面。克里莫夫非常準時,跟一般的俄國人不太一樣。他與我約定五點半,五點卅分一到,他本人便從遠方飄逸著灰白色的長髮,風度翩翩地走進來。 沒有任何一點架子,溫文儒雅的氣質讓人如沐春風。我們走進國王劇院(Kings Theatre)的貴賓休息室, 由於適逢愛丁堡首演過後,我們便從劇評的討論聊起: Q:你在意劇評嗎? A:(笑)很不幸地,非常在意。 Q:你會因為評論的關係而調整戲的內容嗎? A:不會。(停頓)喔對了,今天的訪問我會比照戲裡面的狗,Venya,接受英國媒體訪談的邏輯:「是、不是、還好。」(停頓,學狗叫)汪汪!(大笑) Q:(笑)從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或陽光劇團的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的創作脈絡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早期的作品比較風格化、晚年作品回歸平淡。從二○○二年開始擔任導演之後的這十年,你覺得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有任何轉變嗎? A:一開始當導演的時候,我只要抓到一個方向,便會很開心地想要順著走,就好像你踏上滑雪板站穩之後,便緊抓不放。但是現在我比較喜歡邊進行排練邊改變遊戲規則。從前我會直線性地引導觀眾進入我的作品,現在我喜歡迂迴地非線性引導(手在空中比劃著)。 Q:演員在你的作品裡面扮演什麼樣角色?你平常是怎麼跟他們工作的? A:非常重要。至於怎麼和他們工作,實在很難形容,就好像要你形容怎麼跟老婆相處一樣。一段關係裡面,你們的互動和行為會不斷地改變。例如在婚姻裡,是愛在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四百年前歌劇 變身當代綜藝歌舞秀
《奧菲歐》、《奧德賽的返家》與《波佩亞的加冕》是十六、七世紀作曲家蒙特威爾第流傳至今的唯三歌劇,柏林喜歌劇院即以此可算是現代歌劇源頭的三聯劇製作揭開今年下半年新樂季。導演寇斯基(Barrie Kosky)的製作,幾乎是把四百年前蒙特威爾第的歌劇,作成一場現代的大型綜藝歌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