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新訊 天才小提琴家拉杜羅維奇加持
「魔鬼的顫音」再訪台 炫技樂曲震顫你的耳朵
涅曼尼亞.拉杜羅維奇(Nemanja Radulovic)是位塞爾維亞籍的天才小提琴家,現年才廿七歲的他已贏得安奈斯可音樂大賽、義大利克雷蒙納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大賽漢諾威音樂大賽。二○○五年推出首張專輯即獲法國Diapason雜誌頒發的Diapason Dcouverte獎,並被歐洲藝術經紀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tist Managers, MIDEM prize)選為「年度最佳新人」,與布拉格室內樂團灌錄的兩首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甫發表即登上iTunes與VirginMega網路下載排行榜第一名。 The Quartet Illico絃樂四重奏與拉杜羅維奇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在二○○八加入低音提琴之後,脫胎換骨組合成一個全新的六重奏,名為「魔鬼的顫音」(Devils Trills)。稱為「魔鬼的顫音」並非浪得虛名,他們不但在隔年發行同名專輯便一舉成名,樂團演出更在網路上獲選為歐洲觀眾最期待的音樂會。去年首度訪台在音樂廳掀起狂潮,今年將帶來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巴哈《夏康舞曲》、莫札特《慢板與輪旋曲》、聖桑《骷髏之舞》等深具技巧的樂曲,以「魔鬼的顫音」獨特的編曲與舞台呈現。
-
企畫特輯 Special 「創新、分享、服務」的台灣合唱音樂中心
朱元雷與陳雲紅 夫妻同心打造「新合唱」風潮
藝術,就是對美的追求,並且使其趨近完美。合唱藝術更是如此,用最純粹的人聲來詮釋音樂,從個人發自內心的與他人唱和,此種真情之聲不但使得聲音更為動人,整體的表現更有一種形而上的美感。這種將聲音提煉得更完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朱元雷與陳雲紅。一位是阿卡貝拉界教父級的人物,一位是對現代合唱音樂有卓越貢獻,巧的是,這對夫妻檔都是合唱音樂的指揮。 枕邊人的臨門一腳 「他這輩子最愛的嗜好就是合唱與音樂!」這是陳雲紅對另一半的註解。但朱元雷卻曾是個與藝術毫不相干的科技人。他最初在美商公司工作,並且取得相當難考的證照,雖然收入優渥、人人稱羨,但在事業最顛峰時,他卻因那種異常忙碌、失去品質的生活而感到疲累不堪。不捨對方的辛苦,太太形容是「踢了他一腳」鼓勵他辭職,讓他回到藝術經營來。但很多人不知道,從高中起玩Band,大學時期唱合唱而迷上這門藝術的朱元雷,竟是陳雲紅指揮藝術的「啟蒙老師」!笑著說「我只是我在很短時間『青出於藍』」的她,其實在婚前就準備好赴維也納讀書的計畫,卻在婚後猶豫不決是否出國,但先生非常理智地「踢了她一腳」,讓她哭著出國去。 不過,二○○○年成立的台灣合唱音樂中心,卻是兩人的號召下將一群愛好合唱的朋友們圈在一起的。中心以「創新、分享、服務」為宗旨,陳雲紅認為,所有的藝術和生活的創造力就在於不斷創新,它必須不被拘束,如此才能發現更多的新思維;而合唱要唱得好,就是在於互相服務,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共成一個大事,生活最大的價值在於「利他」。當然,創立基金會的目的,也是要思考能夠為大家做什麼,陳雲紅說:「當人有一個寬大的心時,他就不會害怕分享。」因此在中心的網站裡呈現了「合唱知識家」的思維,他們義務在上面寫專業文章,讓全世界只要能上網、有任何問題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這就是無私的分享。 新音樂的概念 活化合唱音樂 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當初成立即以「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為名,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合唱,中心用「新合唱」概念帶領新潮、活化合唱。除了校園推廣、用新型態吸引年輕人接觸外,更在去年重唱藝術節時創設「樂齡組」合唱比賽,讓五十歲以上的朋友們也能快樂合唱。由於規定比賽中至少有一首要有舞台變化,這些
-
企畫特輯 Special
跨領域不受限 灑落天馬行空的幻想
跨界創作已經成為近年藝術創作最夯的趨勢,不論是戲劇、舞蹈、音樂、美術的跨領域合作,劇場與影像的交融,數位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相互滲透,皆在重新改寫與定義廿一世紀的藝術型態。由臺北藝術大學主辦的「關渡藝術節」,今年邀請了超過五十個國內外知名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參與,逾百場的售票或免費演出,聚焦中介、跨界、跨文化的創作特色,跳躍式地打破界限與觀點,天馬行空的幻想灑落,十月的關渡天空很有「藝」思。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德布西先生,一起「擊」動吧!
是怎麼樣的熱情讓這群人踏上尋找德布西的旅程? 一趟巴黎假期,讓連雅文打擊樂團首席楊璧慈結識旅法作曲家邱浩源,漫步朝向巴黎聖心堂途中,兩人不經意談到彼此對德布西音樂的喜愛,給了不斷為打擊樂尋找作曲家委創的楊璧慈,有了為德布西創作擊樂新作的點子,並預計在今年德布西一百五十歲誕辰,一起用音樂向德布西致敬。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身體教我的事
在舞蹈家許芳宜的自傳《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故事。二○○五年,許芳宜登上美國《舞蹈雜誌》封面,被選為「廿五位最受 矚目的舞蹈工作者」。頂著「瑪莎.葛蘭姆傳人」光環的她,卻因排練不慎受傷,摔壞了腳骨。這場意外,讓許芳宜從舞蹈生涯巔峰,重重摔落谷底。對一個舞者來 說,面對自己可能無法再跳舞的恐懼,無疑是現實給她最殘酷的打擊。她曾經崩潰大哭,喪失信心,不知所措地問自己:是否樂極一定會生悲?是不是世上所有的事 情都不能太完美?跌倒之後,許芳宜憑著當初遠離家鄉、隻身前往紐約的堅強努力和倔強好勝,經過好一段時間的休養復健後,重新站上舞台。從此,她有了一種危 機意識,把每一場表演都當成是「最後一場」,如果今天意外,受了無法痊癒的傷,無法再重回舞台,那就必須好好盡力演出,做好每個當下。 許 芳宜不僅超越了身體的極限,更超越了自己。如今的她,走在舞蹈這條路漫長而孤獨,沿途充滿了黑暗、未知和恐懼的路上,更加義無反顧。雖然解散了拉芳舞團, 以自由藝術家身分,長期在國外演出,她依然沒有忘記自己對舞蹈、對台灣的使命。她和世界頂尖的編舞家,舞蹈家合作,視自己為一個舞團,戲稱「把自己賣到國 外,再把所有人邀請回來」。這次《生身不息》演出,她帶回了兩位明星編舞家阿喀郎.汗與克里斯多夫.惠爾頓,以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首席舞星溫蒂.威倫,二 王二后的超級組合,加上許芳宜長期訓練的台灣年輕舞者,開啟台灣舞蹈的另一扇窗。本期封面故事,帶讀者走進許芳宜和舞者工作的排練現場,記錄創作過程並暢 談國際演出經驗。 身體,是舞者唯一的工具。和許芳宜一樣,受傷,幾乎是每一個舞者必經的過程,復健,則是必修的一門課。長期為舞者治療復健 的周清隆醫師表示:「舞者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對身體的要求僅次於太空人。」對於表演藝術工作者,尤其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舞者」來說,「身體的 健康」絕對是一切的基礎。本期的「疼痛,所以存在舞蹈身體論」特別企畫,專訪了李靜君、吳義芳、陳韻如、董怡芬、蘇威嘉等多位舞者,看他們如何走過舞蹈 的職業傷害,把疼痛當成是身體與他們溝通的方式,以及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定義身體。 全球的金融風暴和歐債問題對表演藝術圈的影響,在即將到 來的二○一二/一三樂團新樂季,可見端倪。縱觀德奧,法國和
-
專欄 Columns
浮雲
他在宗教裡受過教育,在教育裡得到過自我的肯定,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漸漸地失去了自我肯定,也就失去了人與人的,相互肯定,甚至,相互扶持。不能只歸因到他的脾氣或修養,當他開始畏懼我們這個社會、懷疑自己能力的時候,他就會畏懼來自社會的贈與和協助,他就會愈來愈相信他的來處
-
專欄 Columns
育成之說
數年後我終於想通了,與其讓自己疲於奔命地應付遊戲規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創作與發表的自由意志。所以我開始放棄被扶植,只要能得到製作上的協助,不論是官方的或是私人的都可以,重點在於能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就好。
-
專欄 Columns
莫札特會讓你變聰明?!
哪一組的白老鼠可以在產生最少的錯誤中,用最快的速度走出測試用的迷宮?當然,答案是聽著莫札特音樂的那組。牠們不只是好那麼一點點而已,小白老鼠可是以破紀錄的方式,神氣地遙遙領先呢!如果這是奧運,牠們肯定會被抓去做藥物檢驗!
-
專欄 Columns
夢
甲骨文會以這樣的一個場景、物件和動作來表達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劇場感,這字像是撬開封住夢入口巨石的一顆小支點,撬開後裡面滿滿的是文人的詩詞、莊周的蝴蝶、《紅樓夢》的人物、湯顯祖的四個夢許多古人對於夢深深迷戀所留下的寶藏。
-
紐約
林肯中心邀演 中國藝術家展演多元創作道路
今年七月的林肯中心藝術節排出三檔中國藝術家的節目:郭文景的室內樂歌劇《鳳儀亭》、陶身體劇場的兩支舞蹈和布袋戲師傅楊輝的《操偶師的故事》。三個表演固然各有不同,他們的創作者不同的生命歷程,更反映了中國藝術家愈來愈多元的藝術道路。
-
柏林
「舞在八月」舞蹈節 辯證語言與動作
夏日的德國舞蹈盛會「舞在八月」,今年是以「語言與動作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邀請超過卅檔的演出,辯證現代舞與「語言」之間的糾纏。擔綱開幕的是日裔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的新作品《鏡と音楽》,日式的肢體充滿精神層次的哲理。
-
倫敦
全世界的舞台 都有莎士比亞
為了迎接奧運盛事,英國的重要文化象徵莎士比亞當然不會缺席,以各種型態在一整年的活動中現身,如自莎翁誕辰四月廿三日起為期半年的「世界莎士比亞節」、大英博物館為莎士比亞舉辦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等。莎士比亞不但對各領域甚至各國劇場有深遠影響,也是英國受補助最多的劇作家,甚至有人倡議,別再補助莎劇製作了,把錢留給新創作吧。
-
巴黎
頂級豪華劇團《墜落街頭》 粉絲觀戲心情也「墜落」
以超級大偶街頭演出聞名的頂級豪華劇團,這次在巴黎夏日藝術節推出的新作《墜落街頭》,卻是不同以往的定點舞台戲,但是選自美國西部電影的題材頗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加上令人感到冗長的插科打諢,又很難得到大家關心的淘金者槍戰及刻意幽默呈現的技術部分,兩個小時的演出終於結束時很多人不禁鬆了口氣。
-
香港
藝發局主辦「藝評獎」 獎金豐富嘉許優秀藝評
香港藝術發展局為了推動藝評發展,除了於去年推出「藝評啟導計畫」外,今年則推出「ADC藝評獎」,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金獎得主將獲獎金港幣五萬元,遠遠高於一般藝評稿酬。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古典光影中的動態雕塑
跨領域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因深深對伽里尼的雕塑作品著迷,加上他一直期待合作的法國著名女舞者茱莉.吉柏終於排出空檔,他決定以《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為名,讓吉柏在量身打造的裝置空間中獨舞。靈感來自當年伽里尼呈現《楓丹白露的寧芙女神》的故事,赫佐讓吉柏,以緩慢的速度,系列性的肢體動作,從不同角度呈現自己,如同一座動態的雕塑。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台灣走向世界 讓世界來到台灣
許芳宜 舞動不盡 生身不息
她在初夏返台。開記者會、赴數不完的採訪,還有排練。這是她近幾年在台灣待最長的一段日子,一個月,不需南來北往,航站起落,不再因時差疲憊,身體回到自然的生息狀態。 許芳宜,出身台灣的國際級舞星,離開瑪莎.葛蘭姆舞團後,曾回台組舞團,環境的種種挫折又將她推向國外,然而,無庸置疑,那才是她的擅場,和同樣頂尖的舞蹈家一起工作,是她最適切的舞台。 如今,她視自己為一個舞團,戲稱「把自己賣到國外,再把所有人邀請回來」,這次她帶回了兩位明星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與克里斯多夫.惠爾頓(Christopher Wheeldon),以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首席舞星溫蒂.威倫(Wendy Whelan),兩王兩后的超級組合,加上許芳宜長期訓練的台灣年輕舞者,將在十月底為台灣觀眾帶來《生身不息》Timeless。我們在許芳宜啟程前往美國Vail藝術節演出前,探訪她和舞者工作的排練現場,並暢談此次作品和近年的國際演出經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果在懸崖邊上
瓜地馬拉的小說家蒙德梭羅寫過一篇極短篇小說《恐龍》,小說全文是這樣:「當他醒來時,恐龍仍在那裡。」 我看著許芳宜這支《出口》的開場時,忍不住捏著衣領,忍不住想挪用這句話,來形容我所看見的:當他們醒來時,懸崖仍在那裡在腳下。
-
焦點專題 Focus
箏樂的新意與新藝
回溯歷代的古箏型制,有從古時的五弦、十三弦到今日熟悉的十六、十八、廿一、廿五、廿六弦;在樂曲上,隨著弦數的增加,樂曲也從傳統古曲到繁複的現代創作。無論是外觀或內在看來,都說明了這項樂器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相較於其他傳統樂器的改變,歷代樂人對古箏所做出的貢獻,可說是首屈一指。
-
焦點專題 Focus
樊慰慈 淵博學養 亦創亦奏新穎樂章
古箏對樊慰慈來說,是「初戀」、也是「永遠的情人」!雖然一路學習作曲、音樂學,任教後還作了十年的國際鋼琴比賽研究,但始終沒有放下練琴,所以能在暌違舞台多年之後,重新上台展開創作與演奏的「未來十年」。自創的新曲吸收了更多世界文化的養分與色彩,不但用了不同的指法,最重要的是他的「現代音樂」聽來一點也不晦澀。
-
焦點專題 Focus
葉娟礽 追求完美 挑戰傳統與現代
箏樂演奏家葉娟礽,彈的雖是傳統的國樂器,卻是國外音樂節邀請演出的常客,常常與國內外的作曲家合作,詮釋全新的現代音樂。現代音樂要求多面向的音樂表現方式,曾有作曲家要求她左手拉弓、右手彈箏,或是請古箏演奏巴赫賦格等,因為作曲家們本身並不見得了解古箏這個樂器,單憑印象覺得「或許可以做這樣的嘗試」,由於勇敢嘗試,讓她也因此發現,原來古箏能有這麼多種不同於傳統的演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