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PAR事件.最PAR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廿周年特輯】1992-2012 與舞台同步

最PAR事件.最PAR演出

體例說明:

本單元為編年紀事。

先敘重要演出,引雜誌報導/評論內文為點評。

次敘雜誌重要事件與專題。

另列雜誌重要出版品。

體例說明:

本單元為編年紀事。

先敘重要演出,引雜誌報導/評論內文為點評。

次敘雜誌重要事件與專題。

另列雜誌重要出版品。

1992

10

★ 羅馬尼亞指揮家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與慕尼黑愛樂來台演出柴科夫斯基、理查.史特勞斯、布魯克納等人曲目,為退休前的告別演出。

——誰是傑利畢達克?要不是他「討厭醃漬的罐頭青豆,也討厭唱片錄音,這兩種東西一樣乏味」,說不定他比卡拉揚和蕭提更有名。

★ 崑曲名旦華文漪與台灣名小生高蕙蘭合演《牡丹亭》,並在《表演藝術》試刊號〈花神的午后〉一文與胡耀恆、白先勇對談。

試刊號發行

表演藝術雜誌創立,首任發行人胡耀恆為雜誌定位為「專業性」雜誌,與一般媒體重視的新聞價值取向作所區隔。雜誌採取企業經營的方式,公開發售、招攬廣告,以盈虧數字作為市場指標,在政府文教機構中成為少數先例。除了長篇幅的節目介紹,雜誌也將企劃重點放於藝術評論平台的建置,與中國和各國藝文活動的關注。

約翰.凱吉(John Cage)過世

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於該年八月十二日過世,雜誌刊登譚盾與凱吉去世前兩個月的最後談話內容,和林懷民、潘皇龍為其所寫的系列紀念文章。(見【PAR復刻版】p.2)

表演場地系列報導

台北及各國城市表演藝術環境與場地的系列報導,從試刊號的德國慕尼黑,至第四期的英國倫敦及香港等。

 

 

11

★ 日本國寶級乾旦阪東玉三郎來台演出《楊貴妃》(夢枕貘編劇、天野喜孝美術指導)、《神仙調舞曲》、《鷺娘》等劇目。

★ 編舞家劉鳳學作品《布蘭詩歌》首演。

——這齣由七位男舞者與十八位女舞者所舞出的《布蘭詩歌》,使我又再看到舞蹈那燃燒的生命,像梵谷的畫。

 

 

1993

 

1

★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來台演出經典舞劇《吉賽兒》。

 

2

★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首度來台演出《錯中錯》。

——導演楊.賈區營造出一種融合超寫實與通俗藝術的炫目劇場幻境,為莎劇賦予了現代意識,為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獲得三項勞倫斯奧利佛獎。

★ 「三大男高音」卡瑞拉斯來台舉行獨唱會。本刊特別邀請聲樂家席慕德專訪。(見【PAR復刻版】p.4)。

 

3

★ 游好彥舞團取材中國作家劉恆作品,編創《菊豆與天青》首演。

文化補助專題報導

第五期以法國的文化補助政策為借鏡,首次碰觸政府文化補助議題。除了簡介法國藝文環境及政策內容,並邀請立法委員、文化主管單位、學術界、表演團體代表共同檢視我國現有的表演生態,與其對照。

「國際藝術節」系列報導
以紐約下一波藝術節為起點,雜誌開始以系列報導及藝評關注國外各大藝術節特色,及當屆節目內容。

 

4

★ 蜷川幸雄作品《米蒂亞》應邀來台參與「世界戲劇展」演出。

——蜷川嘗試將他熟悉的希臘神話,與他嚮往的表演型態——能劇與歌舞伎結合,那便是日後轟動國際舞台的《米蒂亞》。

 

5

★ 「天打那實驗體」取得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授權,演出《哈姆雷特機器》。

★ 中國京劇院首度來台,演出《春草闖堂》、《白蛇傳》、《楊門女將》等劇。

 

7

★ 優劇場於敦南誠品藝文中心以靜態展與演出舉行「五周年回顧展」。

★ 當代傳奇劇場改編希臘戲劇《米蒂亞》的作品《樓蘭女》首演。

「台灣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專題

雜誌第一次以大篇幅介紹舞台演出作品,呈現數十張藝術性強烈的舞台側拍和劇照攝影作品,在無文字說明的前題下讓圖片自行表述。同期並專訪聶光炎,為其廿年舞台及燈光設計作品作出回顧,第十期接續以同等規格介紹另一位舞台設計名家李名覺。

 

8

★ 雲門舞集廿周年演出《九歌》。

 

9

★ 「荷蘭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由夏伊指揮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等曲目。

兩岸三地前衛戲劇會談

由於一九九三年台陸港的演藝交流頻繁,雜誌首次舉辦兩岸三地劇場人對談,邀請大陸、香港劇場界的林克歡、張輝,與台灣劇評家黃建業,共同檢視三地劇場的發展、流變及所面臨的問題。

 

10

★ 男高音許萊亞來台演唱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少女》

★ 屏風表演班改編陳玉慧作品《徵婚啟事》首演。

 

11

★ 小澤征爾指揮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受邀參與第一屆台北國際藝術節(TIFA)。

——小澤指揮過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世界最好的樂團;更難得的是,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將一個沒沒無聞、臨時組合的管弦樂團提升到驚人的水準。

★ 馬友友大提琴獨奏會來台演出。

——愛樂者在欣賞他的音樂時,多注意他那美妙的揉弦奏法,他的揉弦所產生的顫吟完全不是裝飾的,而是每一音都有深刻表情,具有支配人心的強烈動力。

 

1994

首度獲得金鼎獎

雜誌首度獲得「雜誌美術設計」「雜誌攝影」等個人獎,及「推薦優良雜誌獎」。之後於一九九五、一九九六、二○○○、二○○二年度均獲金鼎獎肯定。

 

1

★ 光環舞集演出於兩廳院實驗舞展演出《奧林匹克》。

★ 甜蜜蜜PUB舉行「壹月,小劇場在甜蜜蜜」聯演,演出類型包含獨角戲、即興、多媒體、重金搖滾等。雜誌針對魏瑛娟《play or die—隆鼻失敗的丫丫作品(2)》刊出劇評和劇本摘要。

 

2

★ 「皇冠迷你藝術節」正式擴大為「第一屆皇冠藝術節」,邀請多面向舞蹈劇場、相聲瓦舍、河左岸劇團、紙風車劇坊等團隊演出。

★ 「麵包傀儡劇場」彼得.舒曼及兩位操偶師來台舉辦兩週工坊,之後與四二五環境劇場合演《補天》。

「肉體的叛亂─舞踏的黑暗美」特別企畫

日本舞踏團體白虎社、山海塾自三月起接續來台演出,雜誌以大篇幅專題介紹舞踏的歷史源流及精神理論,以及舞踏家土方巽和曾明生。

 

3

★ 莫斯科藝術劇院來台演出《海鷗》。

 

4

★ 指揮家羅斯托波維奇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來台演出。

 

5

「坦蕩蕩面對赤裸裸」特別企畫

美國表演團體骨迷宮接受身體氣象館邀請來台演出,卻因裸體片段而被禁止於官方表演場地登台,在當年保守風氣下造成震撼。專題內容從「骨迷宮事件」出發,談舞台上的裸體藝術。

 

8

西班牙特輯

雜誌首次以國家為主題,介紹各國歷史旅遊資訊,及音樂戲劇等表演藝術文化,是為後期「世界之窗」專題的前身。

 

9

★ 劉鳳學以原民文化、肢體編創舞作《沉默的杵音》演出。

★ 由羅曼菲、吳素君、葉台竹、鄭淑姬等舞者組成的台北越界舞團,推出創團作《失樂園》。

★ 主辦「小劇場在甜蜜蜜」的吳中煒於台北永福橋下舉行「破爛生活節」。

表演工作坊十周年

表演工作坊成立滿十周年,導演賴聲川推出《紅色的天空》,雜誌以「焦點」單元處理,也是首度由國內表演藝術人士登上刊物封面。

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成立
七月聯合實驗管絃樂團正式改制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刊中以專文討論樂團體制問題。

中時人間劇展報導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當年文建會合辦「一九九四人間劇展」,邀請台灣小劇場創作者針對「歷史與記憶」主題進行各種詮釋。此展後續引來各種「小劇場是否被收編」等正反批評,雜誌針對此進行專題報導。

 

10

梅蘭芳百年企畫

一九九四年逢梅蘭芳百年誕辰,邀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中台美三地的戲曲學者、琴師、衣箱師傅,談梅蘭芳的為人、教學思想、美學實踐、與對中外文化交流意義等。

 

11

三黨省市長候選人提文化政見

台灣史上首次民選省市長,雜誌請到九位候選人,針對理想文化政策作出提問與回答。

 

12

★ 法國編舞家瑪姬.瑪漢作品May B來台演出。

★ 以色列小提琴家艾札克.帕爾曼來台舉行獨奏會。

年度回顧單元出現、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座談

以專題對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與演出票房,作出年度回顧與分析。年底國藝會設置條例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座談會,討論基金會的定位與補助政策,雜誌也以連續三期的篇幅呈現。
 

 

1995

2

★ 指揮家辛波諾里與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來台演出。

——德勒斯登這次的演出,八支法國號吹奏齊整猶如一人,而且毫無缺失、走音,運息吐氣亦聽不出任何破綻,是連維也納愛樂都做不到的奇蹟。

 

3

「二十世紀藝術雙響巨砲」專題

約翰.凱吉與模斯.康寧漢兩名世紀藝術先鋒曾於一九八○年代來台,一九九五年四月康寧漢舞團再度來台,雜誌以專題介紹大師藝術,並為康寧漢的七十六歲生日慶祝紀念。另於卅二期(一九九五年六月號)刊登林懷民訪模斯.康寧漢一文。(見【PAR復刻版】p.10)

 

4

★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首度來台演出,由庫特.馬殊指揮。

——在馬索將重心轉赴紐約愛樂的今日,能再聆聽二者合作的現場演出,可算是本世紀音樂上的重要紀事……

 

5

★ 林麗珍編創台灣中元普渡舞作《醮》於國家劇院首演。

——《醮》的舞蹈形式源於生活、儀式的需求,……依據這些動作,自然地激發舞者內心的喜怒哀樂。

◎ 雜誌首次出版專書——李銘訓、潘小俠、林俊宏、許斌、陳少維、謝安等十二位舞台藝術工作者攝影集《表演視界》。

 

6

★ 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首度來台演出獨奏會。

——較之慕特、安梅耶,鄭京和多了分高麗小辣椒之氣,在溫婉、簡練的樂曲中,偶而會流洩出韓國人特具的爆發力。

「鬆綁表演空間」特別企畫

台北市府因有意釋出市產中的「閒置空間」引起討論,雜誌也首次出現以閒置空間作為表演場域的相關報導,探討長期缺乏場地的表演藝術界,可如何轉化經營這些空間。

 

7

光復五十周年特輯

台灣脫離日據時代滿五十年,雜誌以連續長達半年的固定篇幅,回顧五十年來發生在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大師及人物,探討台灣表演藝術在不同時期所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流變等。

 

10

★ 楊麗花歌仔戲團慶祝光復五十周年,重回劇場舞台演出《雙槍陸文龍》。

 

 

1996

1

★ 梨園舞坊《艷歌行》演出。

小劇場十年回顧專題

起於解嚴前的台灣小劇場,發展滿十年,開始有「質變」之說。雜誌以座談會形式,邀請並記錄不同生代劇場工作者對小劇場進行的總回顧體檢。

 

2

★ 許雅紅等人主辦的「第一屆女節」在B-Side劇場演出。

「藝術治療」特別企畫

藝術與醫學是否能夠結合相輔?雜誌首次處理台灣的音樂、戲劇與舞蹈治療現況議題。

 

5

★ 舞蹈家「永子與高麗」首度來台演出。

——永子與高麗數十年如一日地推出與自然或人類共同經驗有關的舞作。觀眾無論聯想到的是其舞踏的背景或即興的成分,毫不矯飾的呈現,令人印象深刻。

「香港九七」專題報導

九七年香港回歸在即,是「大限」抑或新生?專題中分別從歷史、文化、政治,及台灣角度切入,探討藝術在香港回歸前後的定位。

 

6

★ 台灣藝人館創團演出品特作品《背叛》,由戴立忍、范瑞君、陳培廣主演。

「尋找經典」特別企畫

台灣舞台劇當時有首演即成絕響一說,雜誌首度處理經典好戲重演議題,討論「經典」與「名劇」的界線,與舊作搬演的可能性。

◎雜誌出版《84年表演藝術年鑑》。此為國內首度蒐集全年度表演藝術產業資料,客觀紀錄並提出觀點分析的專門性工具書。

 

8

「藝術教育」特別企畫

藝術教育法草案於九五年在立院一讀通過,九六年進入立法定制階段。在升學主義的教育制度下,如何能催生健全教育新法,成為專題的探討目的。

 

9

★ 台北故事劇場演出《極度瘋狂》。

 

10

★ 屏風表演班推出十周年作品《京戲啟示錄》。

——李國修藉梁家班呈現對當下台灣歷史與情勢的一個整體諷諭,並提出唯有具備反省能力,才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田啟元紀念專文

「小劇場才子」田啟元於九六年八月病逝,雜誌收錄他最後一次的生前訪談。

 

11

★ 差事劇團推出與菲律賓古教士劇團合作之創團作品《士兵的故事》。

 

12

★ 菲利普.格拉斯來台舉行作品發表會。本刊特邀譚盾與格拉斯進行對談。(見【PAR復刻版】p.12)

★ 金枝演社於夜市、廟口演出《胡撇仔戲——台灣女俠白小蘭》。

 

 

1997

2
「碧娜來了!」特別企畫

台灣引領期盼已久的現代舞巨擘碧娜.鮑許,終於將在九七年三月率烏帕塔舞蹈劇場來訪並演出《康乃馨》。雜誌以大篇幅刊登碧娜.鮑許的專訪,談論其藝術理念及作品價值觀。(見【PAR復刻版】p.14)

 

 

4

「音樂劇亞洲熱」專題報導

因《貓》、《歌劇魅影》、《孤星淚》等百老匯音樂劇在香港發燒,港台兩地也有不少音樂劇創作,包括綠光劇團月底上演的《結婚?結昏!~辦桌》等。藉此時機,以專題縱觀分析亞洲音劇劇的創作生態與市場。

「媒體藝術化,藝術媒體化」專文

解嚴後報禁開放十年,主流報紙的文化版面開始有了獨立地位。新聞工作者受雜誌邀請撰文,從報禁後角度看媒體藝文版面演化過程。

 

5

★ 國際知名聲樂家多明哥、卡瑞拉斯、戴安娜.羅絲以「二王一后」組合,來台演出「跨世紀之音」演唱會。

 

6

姚一葦紀念專輯

九七年四月,戲劇學者姚一葦與世長辭。雜誌特開專輯,紀念其生前的劇場理念與實踐內容。

 

8

★ 果陀劇場推出國內首齣搖滾音樂劇《吻我吧娜娜》,由張雨生擔任音樂總監。

——頂著一頭綠的張雨生,將已不同於唱片界身居幕後的角色,堂皇領軍登上舞台,親自指揮搖滾樂團,在國家劇院引吭高歌。

 

9

「文化外交」特別企畫

文建會於九七年六月,耗資一千三百萬於美國西雅圖舉辦「台灣藝術節」。台灣表演團隊,也紛紛開始進軍法國「亞維儂藝術節」。企畫包含訪問亞維儂藝術節執行長,也以專文討論台灣處理文化外交政策應有的準備。

 

10

★ 紐約市立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向巴蘭欽致敬》。

——這位俄國移民一生留下的四百二十五個作品,至今仍廣泛地被全世界芭蕾舞團搬演著,如同美國文化廣泛地影響著全世界。

 

12

★ 紀蔚然編劇、創作社創團作品《夜夜夜麻》首演。

——四十歲的人寫中年人的故事,三十餘歲的導演來詮釋,交由四個二十幾歲的少年家細細揣摩。兩個十年的差距,戲劇的奇妙跨越人生寫實的框限。

★ 金枝演社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

「創作年代」特別企畫

面臨台灣藝術環境的短期快速轉變,雜誌首次探討創作者的「世代」問題,呈現藝術創作在年齡與環境兩個變因影響下,所出現的各種風貌。

 

 

1998

2
「戲劇教育校閱」特別企畫

年初正臨考季,雜誌蒐集各戲劇高職專科院所的考試一覽表與考古題,供考生參閱。第七十三期(一九九九年一月號)更進一步,介紹國內開設的演員訓練班,綜談表演訓練的養成。

 

3

★ 密獵者劇團演出《行走的人》。

——編導陸愛玲在《行》劇文本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與語言文字的深度,相較於其他許多平庸的新創文本,確實令人驚豔。

「中國旅程」演出回顧專題

「中國旅程Ⅱ」演出於一月落幕,包含賴聲川、林奕華、林兆華、蔡明亮、榮念曾、魏瑛娟等共十二位創作者,在香港藝術中心以「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交出各廿分鐘的作品。專題刊以演出回顧、評論與戲後回響。

「藝文空間搶灘」特別企畫

華山藝文特區、雙連藝術特區、中正二分局小劇場(牯嶺街小劇場前身)接連建立,雜誌特以專文討論空間的規劃設計與市民互動關係。

 

4

★ 美國鋼琴家普萊亞來台舉行獨奏會。

——普萊亞的演奏曲目和風格能不受到身處的美洲鋼琴演奏圈子的局限,在莫札特、貝多芬、舒曼等德奧傳統曲目的詮釋上,獲得了甚至超越歐陸鋼琴家的高度讚揚。

 

5

★ 台灣身體氣象館與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合作的《Tsou.伊底帕斯》演出。

 

6

★ 紐約辣媽媽實驗劇團受邀於台北藝術節演出《特洛伊女人》。

——《特洛伊女人》幾乎是以實踐儀式精神的表演方式,來實踐從前亞陶和彼得.布魯克對「殘酷劇場」的嘗試,……觀眾必須和演員面對面,甚至做身體上的接觸。

「評論藝術的藝術」特別企畫

國內表演藝術評論的舞台除了報章雜誌外,因網路興起而允許漸多開放式的討論。專題分別從評論者、創作者、國外人士角度探討,如何建立專業的藝評空間。企畫也顯示當時台灣主流報紙仍給予藝文評論相對充足的版面空間。

 

8

★ 霹靂布袋戲首度進入國家劇院演出《狼城疑雲》。

「登台焦慮」特別企畫

雜誌首次處理演員的「登台焦慮」問題,談演員該如何在上台前自處調適。此專題也開啟日後一系列的「焦慮特企」,反映此時期雜誌開始在作品之外,開發創作者內在或生活面的題材。

 

10

★ 俄國鋼琴家艾夫蓋尼.紀辛來台舉行獨奏會。

李天祿紀念專文

布袋戲藝師李天祿於九八年八月病逝家中,為表紀念,除讓大師身影留於刊物封面,也特撰紀念專文和作品年表附錄。
 

11

★ 雲門舞集《水月》首演。

——為了找到身體更基本的動作動力根源,九七年開始,雲門的舞者們便跟著熊衛練習「太極導引」,為此次新作《水月》的演出做準備。

★ 普雷特涅夫與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來台演出。

 

12

★ 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

「裝置藝術的跨節表演」特別企畫

當代表演藝術中,逐漸出現專業裝置藝術延伸至舞台設計的現象。雜誌首次探討此議題,談論兩者在創作的出發點及工作方式與目的的不同。

 

 

1999

1

★ 美國茱莉亞絃樂四重奏來台演出莫札特、史麥塔納、巴爾札克絃樂四重奏等作。

——茱莉亞四重奏的團員擁有當今世界上四重奏團中最堅實的演奏實力,可以作任何風格和形式的演出。

 

2

★ 現代音樂先鋒基頓.克萊曼與克萊曼絃樂團來台演出格拉斯、帕特、皮亞佐拉等現代作品。

 

3

★ 荷蘭舞蹈劇場來台演出編舞家季里安作品《遊戲不再》、《落凡天使》等作。

——他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綜合、揉合了古典芭蕾、現代舞,使他的作品具備極高的感染力和流暢性,他並且巧妙運用民族舞的豐富資產,這種視野和手法使他成為舞蹈國際語言的先驅者。

★ 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創團演出《梨園天神》。

 

5

★ 成立兩周年的新舞臺舉辦「五月舞風」,邀請台北越界、太古踏舞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等團隊演出。

★ 費城管絃樂團來台演出,時年七十六歲的薩瓦利希指揮。

★ 編舞家溫.凡德吉帕斯領軍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來台演出《非關慾望》。

「獎不獎,有關係」特別企畫

《中國時報》娛樂週報與「3P表演藝術資訊網」各自舉辦台灣表演藝術獎項,雜誌也首次大規格討論台灣表演藝術獎未來的可能走向。

劇場類書籍出版概況專文報導

《賴聲川:劇場》一書出版,四冊共一千六百頁,在戲劇類書籍出版質量低迷的台灣書市,備受矚目,雜誌也從此事件出發,報導劇場類書籍的出版現況。
 

8

★ 日本導演櫻井大造率「野戰之月」與差事劇團合作於三重重新橋下演出《出核害記》。

 

10

★ 國光劇團推出「國光三部曲」壓軸作《廖添丁》,由李小平執導。

——它不是空有西皮二黃殼子的「新編戲曲」,而是提供一個視角,讓觀眾從小人物身上看那個殘破年代。它不是以大陸為中原思考的英雄輓歌,而是由台灣人的眼光去追尋在這個島嶼上曾發生的故事。

「黨同伐藝」專題報導

九○年代劇場界探討同志議題的創作熱潮已過,雜誌首度製作台灣同志劇場專題,探討同志劇場的流變與諸多面向。

 

11

★ 「崑曲皇后」張繼青應邀來台舉行《秣陵蘭蘊——張繼青崑劇專場演出》。

雲二創團首演專文

「雲門舞集2」創團,因同年九月發生九二一地震,首演改演出《薪傳》。當時從九九年到二○○○年,另有差事劇團等多團都持續發表回應九二一災情的演出,雜誌也陸續刊載藝文團隊至災區演出和工作的相關專文與報導。

 

12
「街頭表演藝人」專題報導

由於台北捷運公司開始開放部分空間給「捷運街頭藝人」作為表演場所,雜誌首開專題討論台灣街頭表演的現況及後續發展。

 

 

2000

1

★ 英國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阿胥肯納吉指揮、鋼琴演奏家為阿格麗希。

新世紀特別企畫

因應新世紀來臨,規劃了一連三期的「耳目藝新二○○○」特別企畫,探討表演藝術新趨勢:「藝網打進表演新視界」藉由對國內外表藝網站平台的介紹,預測未來表演藝術與觀眾互動的可能新貌;「東方肢體展身手」以東方熱現象、傳統元素新貌等角度深入探討,並舉辦座談會,由專家學者展望新東方肢體的未來發展性;「傳統戲曲新浪潮」針對傳統戲曲新編化的發展,提出回顧與省思。

 

2

★ 日本舞踏家秦Kanoko來台演出《酷愛蟲的公主》。

 

5

★ 新舞臺推出「新舞風2000—炫.白系列」,藝術總監林懷民邀請永子與高麗、梅芮迪斯.孟克、蘇珊.琳卡與蘭希.荷芙曼等編舞家來台演出。

★ 賴聲川執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集體即興的七個多小時大作《如夢之夢》首演。

 

6

★ 奧地利阿班.貝爾格絃樂四重奏來台演出。

——小至樂句的節奏感,大至整部作品的結構,貝爾格四重奏總是胸有成竹,處理的架構井然,而有震懾人心的大方氣度。

「鏡頭下的凝視」特別企畫

專題以劇場攝影師為主角,訪問其攝影觀點,呈現其作品,探討劇場中的影像。

 

7

★ 第三屆華文戲劇節於台北舉行,由國立藝術學院演出姚一葦劇作《X小姐》等。

「廿世紀回顧」特別企畫

廿一世紀來臨前,雜誌以連續三期的特別企畫「二○○○回眸藝瞥」,分戲劇、舞蹈、音樂三領域,回顧廿世紀表演藝術史的各大事件與議題面向,與其對歷史變革、未來發展的可能重要影響。

 

8

★ 密獵者劇團演出由符宏征執導的《早安列車》。

 

9

★ 王墨林於九二一震災周年導演《黑洞》,其後持續發展為系列作。

 

10

★ 美國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唐吉訶德》。

★ 陳必先、康森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來台演出。

★ 柳春春劇社演出《美麗》。

 

11

「藝術教育新啟蒙時代」特別企畫

即將在二○○一年實施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正式將表演藝術教育納入國教體系。專題特予檢視課程規畫中的教育理念與施行綱要,並在第一一七期(二○○二年九月號)再次進行政策實施一年後的回顧。

 

12

★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與音樂家譚盾合作演出「臥虎藏龍與多媒體歌劇《門》」。

 

 

2001

2

許常惠紀念專文

音樂家許常惠於一月辭世,雜誌刊出紀念文章追悼。

 

4

雜誌出刊第一百期

雜誌創刊以來出滿一百期,隨刊附錄索引光碟,並舉辦與記錄表演藝術座談會,談雜誌的現況與未來。另介紹多家國外指標性雜誌,深入了解表演藝術相關雜誌的多種面貌。

 

5

★ 綠光劇團演出《人間條件——滿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第七屆皇冠藝術節演出王嘉明導演作品《Zodiac》。

——《Zodiac》是國內少見的多媒體劇場中十分難得的成功運作;它細膩地思辨了劇場與媒體如何作用於我們的視聽感官、以及如何再現並建構「真實」經驗。

 

7

★ 當代傳奇劇場復出,推出吳興國獨角戲《李爾在此》。

★ 中國中央芭蕾舞團來台演出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9

★ 原舞者舞團推出十周年作品《再懷念.年祭》。

「帶藝西進,登『陸』不易?」特別企畫

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上任,成立「大陸工作小組」,以補助鼓勵台灣表演藝術團體西進登陸,雜誌特別企畫探討相關政策及困難重重的登陸前景。

 

10

★ 編舞家伍國柱應邀為台北越界舞團編製舞作《花月正春風》。

「文化首都攻防戰」專題報導

當藝術界成為商業戰場,各大華人國際性都會也備有一套文化策略。專題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地戲劇創作者、學者、評論與媒體人,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與市場現象提出觀察看法。

 

11

★ 洛桑貝嘉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生命之舞》。

——摩克瑞(皇后合唱團主唱)所創造的華麗搖滾、喬治.唐強烈戲劇性的舞風,以及凡賽斯極盡誇張的時尚設計,都與編舞家優雅中帶有霸氣的創作特質高度輝映。

★ 世紀當代舞團推出姚淑芬編創的《孵夢》。

★ 台南人劇團於台南延平郡王祠演出台語發音《安蒂岡妮》。

 

12

★ 雲門舞集推出衍化書法美學的《行草》。其後持續發展《行草貳》、《狂草》、《屋漏痕》等系列作。

 

 

2002

 

1

雜誌十周年首次大改版

屆滿十歲,雜誌大變身。書背由黃翻白,並邀書法家董陽孜書寫十二個「藝」字,作為每月刊頭字體。內容部分,因應「表演藝術網站」的成立,雜誌從資訊推廣轉向深度評論與趨勢分析。頁數從一一二頁縮為八十頁,評論分量加重,從視覺到篇幅比例上都被強化拉大。

「舞蹈與多媒體」專題報導

雜誌連續數期針對多媒體/科技與劇場的結合製作專題,例如動畫與舞蹈、以及第一一○期(二○○二年二月號)的電腦編舞專題等,顯示對潮流趨勢的關注。

「台灣加入WTO協議」特別企畫

從時事切入,討論加入WTO後國內文化界可能面臨的衝擊。其中並專訪多位表藝人士,從產業角度預測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4

★ 丹麥歐丁劇場首度來台參與「放聲狂嬉——2002國際劇場藝術節」演出。

——包括歐丁劇場在內,因跨文化而著名的戲劇團體,全都活躍在西方舞台,例如法國的莫努虛金,……又如彼得.布魯克。

★ 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演出《韓熙載夜宴圖》。

★ 國光劇團演出中國編劇陳亞先創作新編戲曲《閻羅夢》。

「藝術新世紀 誰來領風騷?」特別企畫

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以「培育創作人材」為六大施政方向,雜誌特別從官方做法、民間現況、創作者等角度切入,談世代接班的焦慮。

 

5

★ 亦宛然掌中劇團演出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的《亨利四世》。

「發現網路世界的藝術新座標」特別企畫

因應「表演藝術網站」開幕,專題從寬頻時代的來臨,為國內團體網站現況體檢,並側看網路發展的國際趨勢。

「才藝教學的另類潮流」特別企畫

雲門舞蹈教室、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對國內才藝教學市場帶來新的衝擊。

 

8

★ 舞蹈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許芳宜參與「誠品地下開放藝術節」,演出拉芳舞團創團作《單人房》。

「入座聽賞新『藝』族」特別企畫

雜誌首次把企畫策略焦點轉移至觀眾,從擁有時間、金錢與知識的青壯「旅行世代」,談年輕戲迷的觀眾新生態,反映雜誌開始關注市場概念。

 

9

★ 英國阿喀郎舞團首度來台於「新舞風」演出其首支完整作品《倘若》與最新創作《翱翔/定/瞬》。

 

10

★ 劇樂部主辦「2002東京零距離日本演劇祭」,邀請榴華殿、流山兒事務所等團體來台演出。

雜誌成立十周年系列專題

慶祝雜誌十周年特製專題,針對台灣演出評論的現況分析,並介紹歷年來雜誌幕後團隊重要人物。

 

11

★ 舞蹈空間舞團演出《東風乍現》,楊銘隆為編舞者之一。其後持續創作「東風系列」。

 

12

★ NSO音樂總監簡文彬與編舞家林懷民合作歌劇《浦契尼:托斯卡》,其後簡文彬持續製作「歌劇系列」,與汪慶璋、鴻鴻、賴聲川、黎煥雄、魏瑛娟等台灣劇場導演合作。

 

 

2003

2

「《八月雪》公案大家參」特別企畫

由文建會出資製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在二○○二年終造成萬方關注,褒貶不一。專題從文化生態面、藝術定義,和劇場工作者與禪者角度,談《八月雪》的意義。

「預知二○○三表演紀事」特別企畫

雜誌首度為新一年度的演出製作預告專題。

 

4

★ 首屆「非常現代音樂節」,德國摩登樂集第一次來台演出。

——首次在亞洲登台,摩登樂集的曲目相當全面性,誠如策展人卡斯登.威特所言:以音樂節的型態呈現現代音樂,不只是在台灣,甚至在整個亞洲都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 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光頭白天鵝的陽剛版《天鵝湖》。

——馬茲.艾克並未特意詮釋王子的同志情慾。而是針對一個宇宙性的命題——即王子的戀母情結及他不斷追尋中的自我認同,基本上仍籠罩在異性戀的氛圍中。

★ 祖賓.梅塔率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來台演出。

 

5

★ 兩廳院舉行「莎士比亞在台北」戲劇節,包括莎妹劇團《泰特斯—夾子/布袋版》、金枝演社《羅密歐與茱麗葉》、河床劇團《美麗的莎士比亞》等演出。

 

6

首度披露SARS事件對表演藝術界影響

二○○三年中,SARS爆發,對國內表演藝造成嚴重衝擊,多場節目被迫取消演出,在辜懷群專欄文章中首度披露SARS事件對表演藝術界的影響。

 

7

★ 黎煥雄執導的《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演出。

 

8

★ 兩廳院首度舉行「夏日爵士派對」,由爵士樂天后迪迪.布里姬沃特打頭陣。

 

9

★ 兩廳院首度以國家為主題策畫「世界之窗:英國系列」,邀請阿胥肯納吉與英國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

「傳統演藝vs.觀光產業」特別企畫

臺北戲棚開棚、國立戲專碧湖劇場成立,專題從台灣觀光現況看觀光劇場的可能性,同時也引入日本、維也納的國外經驗。

 

11

★ 德國指揮家艾森巴赫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來台演出。

 

12

★ 日本舞蹈家勅史川原三郎來台演出《電光石火》。

 

 

2004

1

十大重要表演藝術事件票選活動揭曉

兩廳院即將法人化,盧健英接任雜誌總編輯。同期十大重要表演藝術事件票選結果公布,總編輯撰文談選項結果的指標性意義。

 

3

「專號」形式與「藝號人物」單元首度出現

雜誌破天荒以「專號」的整本篇幅規格,預知二○○四年整年度的表演紀事。歷史久遠的「藝號人物」單元,也自此期固定出現,介紹藝壇重量級人物。

 

4

★ 白先勇、樊曼儂製作、中國江蘇省崑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來台演出。

——白先勇不但提出了雙遊園、雙尋夢的對稱結構,而且,還將三本戲分出夢中情、人鬼戀與夫婦愛三個層次,「舞台上不但要有情愛,也要有性愛」。

★ 戴君芳於二○○四年女節發表戲曲與裝置跨界合作演出《柳.夢.梅》,後以「二分之一Q劇場」持續發表戲曲創新風格之作。

雜誌二度大改版

為了強化「聯結觀眾與藝術家」的功能,雜誌二度大改版,以設計時尚感強烈的外觀包裝,目標讀者的設定從之前的專業人士,轉向一般大眾。此外,「PAR」名稱與全新logo一起出現,「藝次元曼波」單元更促成了許多跨界對談。導演賴聲川為改版後的第一期封面人物。

 

6

★ 香港「非常林奕華」來台演出《半生緣》。

——鬼才創作者林奕華大膽以「唸書讀本」的方式排演這齣戲,三個小時的戲裡,沒有一個字不是從小說裡拿出來的。

 

8

「就是愛爵士!」特別企畫

因應兩廳院舉辦「夏日爵士派對」,雜誌首次以專題規格處理爵士音樂題材。

 

9

★ 世紀指揮大師慕提與史卡拉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

——慕提的指揮擁有充滿力道的美感,在緊湊的節奏之下,呈現的是對樂團精密的掌握力與堅實正確的聲響,旋律線條明晰而充沛活力,義大利式的熱情充盈於每一音符之中。

 

11

★ 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胡桃鉗》等經典舞碼。

——從舞星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瑪可洛娃……到編舞巨擘佛金、巴蘭欽等人,全部來自基洛夫芭蕾舞團。堪稱培育芭蕾人才搖籃。

 

12

★ 俄國絃樂巨擘魯道夫.巴夏與NSO合作演出。

——他改編自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八號絃樂四重奏》的《室內交響曲》,不但是巴夏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獲作曲家高度讚賞的版本。

 

 

2005

進入「專號」時代

自二○○五年起,雜誌多次以「專號」規格——大篇幅、呈現主題全面向——處理全本大專題,包括「舞蹈春天專號」(一四七期)、「擊樂專號」(一五六期)等,一直到二○○六年的「莫札特誕生250年紀念專號」(一五七期)、「舞蹈專號」(一六○期)、「指環專號」(一六四期)、「世界之窗—德國專號」(一六五期)等。其中,「冰磚四國—俄羅斯專號」(一五四期)在當時「金磚四國」的話題熱潮下成為空前熱賣的一期。

首度獲「政府出版品優良雜誌獎」

之後於二○○六至二○○八年均獲「優良政府出版品獎」。另自二○○九年開始迄今,每年均獲「國家出版獎」肯定。

 

 

1

★ 八十大壽的鋼琴家露絲.史蘭倩絲卡在台灣舉行封琴獨奏會。

——史蘭倩絲卡的音樂充滿創造性的火焰,她手下的威力與速度,使人驚訝於那是出自一位嬌小的演奏者。

 

4

★ 英國DV8肢體劇場來台演出Just for Show

——這齣作品意不在批判,而在解剖現實,透過誇示與扭曲的形體語言挑逗觀眾的脾胃,呈現出現實社會裡的虛偽自私與膨脹虛無。

★ 崑曲名角華文漪、蔡正仁等人來台參與「風華絕代—天王天后崑劇名家匯演」,演出《長生殿》等劇目。

 

6

★ 優人神鼓與少林寺武術館合作演出《禪武不二》。

 

7

★  NSO「發現馬勒系列」演出千人歡頌《第八號交響曲》。

 

9月

◎ 首度出版「NSO發現系列」專書《發現蕭斯塔可維奇》。

 

10

★ 兩廳院首度舉辦戶外嘉年華形式的「廣場藝術節」。

 

11

★ 柏林愛樂管絃樂團首度來台演出,由新任音樂總監拉圖指揮。

★ 綠光劇團搬演東尼獎劇本《求證》,成為劇團「世界劇場」系列代表劇目。

 

12

★ 朱宗慶打擊樂團主辦「台北國際打擊樂節」。

★ 采風樂坊推出首創「東方器樂劇場」之作《十面埋伏》。

 

 

2006

1

★ 安德魯.洛伊.韋伯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應兩廳院之邀首度來台演出。

★ 台南人劇團套用電視影集元素和形式,開始演出「一季六集」的《K24》。

◎ 首次出版「NSO歌劇系列」(歌劇劇本),第一本專書為《女人皆如此》。另出版雜誌特刊《歌劇魅影—解讀面具與歌劇背後的魔幻世界》。

 

3

★ 羅林.馬捷爾來台指揮NSO演出。(見【PAR復刻版】p.24)

——馬捷爾不是新聞,國家交響樂團也不是新聞,但二者碰在一起肯定是新聞。雖然廿年來,國家交響樂團已經接待無數國際指揮,但真正在世界樂壇有分量、重量級的,馬捷爾是第一位。

 

5

★ 國光劇團演出新編戲曲《金鎖記》。

 

6

★ 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應「新舞風」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傑宏.貝爾》、《泰國製造》等作。

——「在《兩人十件》,我們做的就像這樣(把湯匙陸續放在不同的東西上,如蛋杯、茶盤、牛奶壺等),對我而言,這是編舞,有空間、時間,它有意義。」

★ 比利時羅莎舞團應兩廳院「舞在春天」邀請,首度來台演出Rain

 

8

★ 中國知名女武生裴豔玲來台演出《京艷—裴豔玲演京劇》。

 

9

★ 簡文彬指揮NSO演出全本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指環》。

◎ 出版組開闢「達人」書系,內容以輕鬆的問答方式,盼提供入門的表演藝術相關知識,讓親子共讀。

 

10

★ 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執導的《點歌時間》、《玩偶之家—娜拉》來台演出。

「藝活誌」單元出現

雜誌設計全新單元,經由採訪呈現藝術家舞台下的真實生活面。單元主題橫跨美食、旅遊、電影、設計、時尚等,並結合書籍、CD、電影、展覽等藝文相關訊息。

 

11

★ 德國編舞家莎夏.瓦茲與舞者來台演出《肉體》。

——《肉體》充分顯現了莎夏對空間的敏銳觀察力及巧妙運用的過人才華。

 

 

2007

「國際劇場大師之年」

兩廳院廿周年慶,陸續邀請多位國際劇場大師訪台,這一年內,雜誌固定用相當的分量篇幅處理大師的來台演出。其中包括一七一期(三月號)日本導演鈴木忠志首度來台演出《酒神》、一七六期(八月號)加拿大劇場奇才羅伯.勒帕吉首度來台演出《安徒生計畫》、一七七期(九月號)碧娜.鮑許生前最後一次來台演出《熱情馬祖卡》、一七九期(十一月號)法國劇場鐵娘子莫虛金與陽光劇團演出《浮生若夢》等。

 

3

★ 雲門舞集與雲門舞集2聯合春季公演,2團演出前一年過世的編舞家伍國柱的完整舞作《斷章》。

——《斷章》可說是伍國柱「困境美學」的終結篇與集大成,你幾乎可在過往的幾支作品裡分別找到《斷章》動作的原型。

 

6

★ 台語經典音樂劇《四月望雨》演出台灣流行歌謠之父鄧雨賢的生平故事。

 

8月

◎ 鑒於國內素乏表演藝術創作人專書,特開闢「在兩廳院遇見大師」書系,陸續出版《羅伯.勒帕吉—創作之翼》、《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等書。

 

9

★ 美國編舞家比爾.提.瓊斯現代舞團來台演出《盲目約會》。

 

10

數位版電子雜誌上線出版。之後陸續將年鑑與其他專書也以電子書模式發行。

 

11

★ 國光劇團與NSO合作新編京劇《快雪時晴》。

——《快雪時晴》如歌的行板風格,無疑又帶給觀眾及戲曲發展自身一次莫大驚喜。

★ 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來台演出莫札特《九柱球遊戲》、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等曲目。

 

 

2008

2

「指揮星光幫.樂壇聖手誰接棒?」特別企畫

針對國際樂壇新崛起的六位新星指揮,從個人魅力、指揮特長等面向,票選台灣樂迷心目中的前三名。

 

3

★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作品《希茲威.班西死了》首度來台演出。

——「在非洲那麼貧窮的狀態下,我們只好以最少的資源來說故事,但是這同時也造就了非洲戲劇偉大的口說故事傳統。」

★ 尤洛夫斯基率倫敦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

「雲門大火之後」話題追蹤系列

雲門舞集排練場,在二○○八年初的一場大火中不幸燒毀。雜誌從事件為出發,談台灣舞團的史料保存。

 

4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Baboo執導的《給普拉斯》。

★ NSO首席絃樂團推出創團音樂會。

「城市藝波」單元出現

新單元「城市藝波」,由特約海外作者每月固定撰稿報導國外當紅表演藝術作品或話題趨勢。

 

5

★ 波蘭作曲家潘德瑞茨基來台指揮NSO演出貝多芬交響曲及他自己的作品。

——他不使用特殊器具,單純用傳統樂器及人聲來創造現代感十足的新音響,也是他的作品與其他現代作曲家比起來較令人不感艱澀、具優異氣質的原因。

(見【PAR復刻版】p.30)

 

7

「物資連三漲、票房倒倒倒」專題報導

二○○八年中物價油電攀升,表演藝術跟著面臨票房寒冬。專題探討市場問題所在、藝術經紀公司和表演團隊如何因應,和政府該如何介入。第一九五期(○九年三月號)逢國際金融風暴造成經濟不景氣,雜誌再度談及同樣議題。

◎ 推出「表藝文摘」系列,集結劇場演員李立群雜誌專欄文章,出版《演員的庫藏記憶—李立群人生風景》,成為此類型書籍暢銷書。

 

10

★ 七年級劇場工作者林人中策畫「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邀請十位創作新秀聯演。

★ 國家國樂團演出描述歌仔戲國寶級演員廖瓊枝生平故事的《凍水牡丹》。

 

11

★ 兩廳院製作第一部台語與英語歌劇《黑鬚馬偕》演出。

◎ 針對兩廳院製作出版「兩廳院創作全紀錄」系列專書及DVD,企圖用不同的方式帶領讀者了解一部作品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首部出版品為《黑鬚馬偕》。

 

12

★ 林文中舞團演出創團作《小》,其後持續發展為系列之作。

★ 王偉忠與賴聲川聯合編導、表演工作坊演出《寶島一村》。

 

 

2009

1

★ 臺灣春風歌劇團推出改編自克麗絲蒂推理小說的作品《歌仔戲懸疑劇場—雪夜客棧殺人事件》。

★ 太陽劇團來台演出十周年經典作《歡躍之旅》。

 

2

★ 兩廳院首度邀請國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魏海敏合作《歐蘭朵》,為首屆「台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

 

3

★ 世紀當代舞團編舞家姚淑芬從王攀元畫作取得靈感,編創舞作《婚禮》。

 

5

★ 舞蹈家蘇文琪與聲音藝術家張永達應邀於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演出作品LOOP ME

★ 八十一歲的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莫利柯奈首度來台演出音樂會。

——莫利柯奈作品中獨特的渲染力一向為人稱道,不僅能夠烘托出電影畫面中的氛圍與意涵,獨立演出甚至比電影更能說故事。

「蘭陵30」特別企畫

一九八○年代解嚴前夕,蘭陵劇團的誕生成為台灣現代戲劇史上重要記錄。卅年之後,雜誌以專題為蘭陵人開一場「同學會」,回顧蘭陵的人物、起源、訓練、創作到影響。

 

7

獨家專訪彼得.布魯克

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何以如是》,在二○○九年中的台北藝術節來台演出,雜誌第一次與布魯克本人進行跨洋專訪。

「藝聞觀點」單元出現

全新時事評論單元,由雜誌每期就特定重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邀集三位戲劇工作者進行點評分析。

 

8

★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雲門舞集2合作《跳Tone!》。

紀念大師碧娜.鮑許與模斯.康寧漢專題

二○○九年六月底,編舞家碧娜.鮑許逝世。同年七月底,又傳來美國編舞家模斯.康寧漢死訊。雜誌以特長篇幅的專題規格,邀請多位藝文人士撰文悼念大師。

「新樂季大觀」特別企畫

針對國內外樂季總覽的特別企畫「新樂季大觀」,從此開始每年定期現身。

 

9

「為表演藝術找個家」專題報導

台市府釋出「藝饗空間」計畫,媒合表演團隊進駐老舊空間,作為行政或排練的場地,但產權與政策仍存有許多不確定性。專題中提供了國內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法規與政策現況和經驗,供互相借鏡。

 

10

★ VGL(Video Game Live)團隊來台演出「電玩交響音樂會」。

 

12

★ 兩廳院與無垢舞蹈劇場編舞家林麗珍合作大型製作《觀》。

◎ 以馬水龍、潘皇龍、賴德和等台灣作曲家為主軸,發行「兩廳院樂典」系列CD。

 

2010

1

「二○○○~二○○九 十年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

新世紀的頭十年過去,全球衝擊性的大事不斷,表演藝術界也經歷了大環境轉變造成的影響。雜誌以八個角度,探討走入廿一世紀的表演藝術生態和現象輪廓,以及列名國內值得記上一筆的重要作品。

 

2

★ 兩廳院與角頭音樂合作,以原民南王部落為題材的大型製作《很久沒有敬我了你》演出。

 

5

★ 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打擊樂+京劇+踢踏舞的擊樂劇場作品《木蘭》。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全新歌仔戲作品《蝶谷殘夢》。

「上海世博」專題報導

二○一○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登場,日日百場演出創造許多新機。雜誌除了提及上海十年的舞台製作經驗概述,更著重在台灣表演團隊的上海經驗概述。

 

7

★ NSO國人自製中文歌劇《畫魂》演出。

「打破框架的異響藝想」專題報導

將全球樂壇的現代音樂最新潮流,統一作出概括性的介紹,並提供「現代音樂十問」作為入門參考。

 

8

「中生代導演轉大人」特別企畫

王榮裕、呂柏伸、符宏征、王嘉明等多位劇場中生代編導,在二○一○年紛將作品推上大劇場。特企從中生代導演們的角度,宣告新一代編導劇場之路的新創作態度,及可能面臨的挑戰。

「表演藝術市集」專題報導

適逢德國杜塞朵夫推出專為舞蹈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台灣團隊也到場參展。專題以大篇幅介紹表演藝術市集概況、現場,及多次參與過各國表演藝術市集的專業策展人及團隊經驗分享。

 

10

★ 超親密小戲節首次舉辦,於台師大、永康街、公館區演出。

 

11

★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來台進行亞洲巡迴演奏會。

——縱橫樂界長達三十年,久石讓最為人稱道的是優美純淨、獨創性十足的旋律,以及獨立於電影人物的情緒與性格。

 

12

★ 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來台演出改編自谷崎潤一郎作品的《春琴》。

 

 

2011

2

★ 比利時當代舞團首度來台演出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作品《斷章取“藝”—獻給碧娜》。

——布拉德勒不帶有色眼鏡處理所謂反常個體與變態行為,給予參與者高度開放的自我表現空間,從而在悲慘灰暗的景象之中也滲透出一股真誠動人的溫暖與關懷。

「年度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首度增選「年度PAR人物」

二○一○年結束,雜誌列出表演藝術界的年度十大現象觀察,如文創法的通過、大型慶典的製作湧現、兩岸戲劇交流新局面、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等。並首度增選出國內音樂、劇場、舞蹈三領域的「年度PAR人物」——呂紹嘉、施如芳、蘇文琪。

 

4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別企畫

由雜誌集結十位台灣七年級世代創作新銳,各別寫信給十年後的自己,看劇場新秀如何思考創作、思考未來。

 

6

★ 創團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英倫經典》、《吉賽兒》。

——英倫皇家芭蕾舞團訪台的舞碼……跨越古典與現代,也展現了舞團多元精湛的芭蕾魅力。

「表演藝術新鮮人.踏上職涯第一步」特別企畫

六月正逢畢業季,為讓畢業生順利邁入職涯,雜誌規劃特企,邀請表演藝術界專家從創作、行銷等面向剖析、提出建議。

 

7

「超有特色!主題藝術節出擊」特別企畫

觀察到國內愈來愈多不同特色的小型藝術節凝聚、發酵,雜誌專文介紹國內外有趣別具特色的藝術節,並邀請策展人提出藝術節的紙上策展計畫。其中,河床劇團首度策畫「一個演出、一位觀眾」的「開房間」戲劇節於八方美學商旅演出;劇場導演魏瑛娟應邀提出「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構想,並於二○一二年正式演出。

 

10

★ 電影導演蔡明亮執導楊貴媚、李康生、陸弈靜三人獨角戲《只有你》。

——蔡明亮從(三位演員)各自生活中兜成戲的血肉,進劇場後發展出三種不同風味的獨角戲,大為顛覆人們對「獨角戲」看演員詮釋角色、炫示演技的印象。

 

11

★ 驫舞劇場與法國聲音視覺團隊Volume-Collectif合作於華山文創園區演出《繼承者Ⅰ、Ⅱ、Ⅲ》。

★ 創團逾三百年的法蘭西戲劇院首度來台演出莫里哀經典劇作《誰真的愛我?》(又譯《無病呻吟》)。

 

2012

1

「2011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

針對《夢想家》釀成文化議題登上政治舞台、皇冠小劇場因公安法規黯然熄燈等年度重大表演事件,以專文回顧剖析。

 

2

「蘿瑞.安德森」特別企畫

崛起於六○年代的藝術家蘿瑞安德森,是當代重要的跨領域創作者。她於二○一二年三月首度來台演出,雜誌特別製作長篇幅專題予以介紹。

 

3

「狂放嘻哈 有理叛逆」特別企畫

因應兩廳院跨國街舞製作《有機體》在台公演,雜誌首度製作HIP HOP嘻哈文化專題,從音樂、舞蹈、文學、穿搭等角度介紹全球盛行的「主流次文化」。

 

4

「定目劇在台灣,可有未來?」焦點專題

文建會於二○一一年依據「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挹注兩千萬元給四個表演團隊打造以觀光為導向的定目劇碼,但票房大多慘澹。專題中,以歐美中韓等國經驗,檢討文建會定目劇政策、施行盲點與改善可能。

 

6

「文化部登場!我希望…」特別企畫

隨著總統就職,文化部於二○一二年五月底正式掛牌上路。雜誌以長篇幅專題列出關於文化部的八大需知要點,並從表演藝術觀點觀察政策,對政府提出建言與期許。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