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季璁裝置作品《工作室》,呈現身處東西方傳統與當代文化交織影響下的複雜情境。(耿畫廊 提供)
藝@展覽

微觀世界的生命省思

藝術家吳季璁和張暉明,面對「三十」的人生關頭,在近期的展覽中,不約而同地,透過微觀世界的視角,分別以作品呈現了對生命境遇的思考。吳季璁《天空》透過對螞蟻的觀察,思索生存的道理;張暉明《∞》、《碎片》單頻道錄像作品靈感源自親人的逝世,以自然森林幽陰影像鋪陳四季更迭、生死悠然的詩意風景。

藝術家吳季璁和張暉明,面對「三十」的人生關頭,在近期的展覽中,不約而同地,透過微觀世界的視角,分別以作品呈現了對生命境遇的思考。吳季璁《天空》透過對螞蟻的觀察,思索生存的道理;張暉明《∞》、《碎片》單頻道錄像作品靈感源自親人的逝世,以自然森林幽陰影像鋪陳四季更迭、生死悠然的詩意風景。

吳季璁個展

即日起~12/16  台北 耿畫廊

INFO  tinakenggallery.com/

張暉明個展

即日起~12/22  台北 伊通公園

INFO  www.itpark.com.tw/

子曰:「三十而立」,意指到了三十,得開始學習面對人生的難題與困境。逼近或跨越「三十」這個年歲門檻,彷彿才是真正的「成年禮」,此時社會期待、生存現實都變得赤裸,生命價值的思索令人惶恐且又沉重。藝術家吳季璁和張暉明在近期新作中,都呈現了對生命境遇的思考,無論是面對自己、或是至親生命的消逝,藉由微觀世界的透視,梳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吳季璁  從螞蟻思索人生課題

吳季璁去年剛過三十,這位早慧型的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還沒畢業,就以「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機械動力裝置《鐵絲網》一炮而紅。在這件作品中,吳季璁以一片鐵絲網的投影畫面,營造出如水墨畫線條流動的詩意,令人驚豔,而透過當代科技媒材處理東方書畫意境和美學,此後也成了吳季璁創作的主基調。

近作《工作室》展示一組巨大的木製框架與桌台,是吳季璁將工作室內的陳設搬至展場。巨大的木製框架是他自己親手設計製作,風格參考西方古典和現代建築的設計,混合中國傳統木製建築的卡榫方式,象徵自小接受科班美術教育承襲東西方的美學傳統,以及日後又接受當代新媒體、觀念藝術等形式內涵的影響,交織出這組自己設計的框架上。吳季璁並鋪灑白粉(石灰)覆蓋陳列物的表面,營造出抽離現實的意境,猶如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

《工作室》可說是吳季璁少見帶有個人色彩的「風花雪月」之作,但只能說是一種表徵,另一件影像裝置《天空》才觸及生命情境的思索。這組作品是由一面如畫布般的巨大螢幕、一座螞蟻窩與投影裝置組成。工作室常有螞蟻,鎮日忙進忙出、努力工作,吳季璁看得有趣。他把螞蟻帶上展場,觀察這些台灣樹林常見的「樹居舉尾蟻」的行為邏輯,進而思索生存的道理,「不知道是何種驅力,讓牠們這麼努力工作?」

幾萬隻螞蟻數量頗是驚人,然而當投射燈反射在大螢幕上,也只成了一片模糊且變動緩慢的畫面,宛如漂浮雲朵,對應於吳季璁自承思索人生所求為何的生命課題,這般畫面也頗有蜉蝣於天地間之感。

張暉明  森林深處映照生死更迭

年僅廿八的張暉明,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亦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近作《∞》、《碎片》單頻道錄像作品,只見樹林幽黑深處枝葉繁盛,但成堆枯葉微露的動物毛皮、人腳掌和狀似黑髮之物,生生不息的植物對照著地底下彷如飄來腐朽氣味的鬼魅,瀰漫死亡的氛圍。

張暉明的創作靈感,來自年前家人來電告知阿嬤過世的消息,從北部趕回家只見阿嬤安祥地躺在冰櫃,身形略為縮小,「從此時間對她來說是永遠靜止」,他想起小時候形影不離跟在她身邊的景象,以及記憶永存的慈愛笑容。

「死亡讓個人的時間不再前進,但日夜依舊,新生與老去在四季更迭中不斷循環,世界的運轉永無止境。」在光陰恆河中,人們只是極微小的瞬息,張暉明認為,想像是人們向前邁進的重要行徑,在此之間,時間與生死、記憶變成了如詩畫般的無限風景。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