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生活的禪學中 尋找快樂的真義
表演工作坊七月演出的《快樂不用學》,原是賴聲川去年與香港話劇團用「集體即興創作」方法發展出的喜劇作品《水中之書》。賴聲川說,用喜劇探索嚴肅的命題,是他一貫的創作手法,這回在台灣重新改編演出,正名為《快樂不用學》,讓觀眾在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悲喜交織氛圍中,領略生命的奧秘,發現快樂的真諦。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職業生涯太競爭? 女高音也瘋狂!
兩廳院培育未來聲樂好手的搖籃──歌劇工作坊,將在七月下旬呈現兩齣少見的精采歌劇:《太多女高音》與《音樂至上》。兩齣一今一古的歌劇,異曲同工地拿歌劇職業的酸甜苦辣當主題,諧趣熱鬧地演出女高音與其他歌劇工作者的生涯特色。想知道優美Diva台下的辛酸?來看戲就明白。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古典梁祝愛情 呼應現代跨海之戀
《蝴蝶之戀》由中國劇作家、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曾學文編劇,唐美雲飾演男主角,廈門歌仔戲團副團長庄海蓉出任女主角。這齣戲以歌仔戲為載體,由「梁祝」的愛情元素貫串全劇,藉著戲中戲的手法,描繪一九四○年代一對戀人分隔兩地,相思且等待的故事,時裝與古裝將在舞台上交錯並置。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拇指小英雄》讓小朋友學習克服恐懼
《拇指小英雄》是義大利女導演姬雅拉.瑰蒂根據法國兒童文學之父夏爾.貝洛的童話故事《小拇指》改編而成,用超現實的敘述,道出每個小孩心中害怕被大人遺棄的恐懼。觀眾將首次有機會進劇場躺在床上聽故事,透過聽覺,開啟童話的想像。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電影導演
李行 重回舞台老本行 續燃創作能量
外國人稱他「台灣電影先生」,台灣人尊他為「金馬導演」、「台灣電影教父」,電影導演李行在兩岸影壇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鮮少人知道這位呼風喚雨的電影大師,卻是出身劇場,舞台演出才是他的「本行」。今年他重回舞台的懷抱,以全新視角將元雜劇《竇娥冤》改編成《夏雪》演出,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八十一歲還有創作能量。因為創作對他而言,正是一輩子的事。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舞台設計師
曾文通 讓自己放空 為舞台「留黑」
來自香港的曾文通,是近年來兩岸三地備受矚目的舞台設計師,從九七年入行開始已完成超過一百個作品,去年在台灣的作品《最美的時刻》與《2012》還雙雙入圍台新藝術獎。這樣一個「火紅」的人,卻是一派樸素一如自己的舞台設計,笑容隨和心境清明。曾文通自承中國水墨畫影響他很深,畫中的留白到劇場裡,就是「留黑」,這「黑」是留給觀眾和演員的,「我覺得做一個舞台設計,一定要從身體出發,從演員、觀眾的身體出發。」
-
演出評論 Review
自得吟唱恆河之歌
全劇不提供戲劇性情節的救贖和昇華,編導轉身迴避了莒哈絲一生動盪迭起的情感衝突,試圖用「虛」的文字或情境的象徵來結束這番想像與投射,對我來說,結尾顯得有些畫蛇添足,反而凸顯了虛擬敘事的無力。幸好,即使演員黃緣文不是真的作家,至少,他牽著的,真的是他自己的狗。
-
演出評論 Review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儘管守著傳統的劇場觀看關係,到了第八、九場戲,當演員直陳與自身生活經驗相關的情節時,《美》劇便已脫離不了陷入「自我」矛盾在戲劇敘事中直陳現實自我的虛無和無力,而《美》便走在成立不成立的界限之間;我們被如此提醒著這些演員的真實,便對照出方才所見的一切,是在多嚴謹而獨裁的體制下呈現執行;巧的是,本劇批判的不也是某種一面倒的箝制或權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令人不安的「好看的戲」
整體而論,《QA首部曲》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劇場作品,滿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可為印證。從專業評論的角度來看,編導、表演、設計以至於技術執行,都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擔任主角的蔡柏璋,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但在走出劇場時,真正讓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給人太舒服的感覺。
-
演出評論 Review
文化的滋養與靜肅的意義
蓋特讓我們明瞭了「靜肅」的意義。第一支《寂之舞》,當然,是沒有配樂的。但更大的靜肅的意義,應彰顯在他創團之後的首部成功之作《冬之旅》,之後臨時抽換上陣的《冬之變奏》,則是一如節目單所述它的延伸和一連串變奏的嘗試。
-
演出評論 Review
以舞之名的自由跳脫
《ReMove Me》擺脫既定的現代舞演出框架,沒有流暢舞句與規劃好的情緒內涵,用以引發觀眾模擬、體會他人的孤獨、悲哀、荒謬等族繁不及備載種種人生情境。蘇文琪則想要與觀眾一起實實在在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舞動中的身體不是客觀意義的符號,也非編舞者或是觀眾內心慾望的投射白板,它是各種感官經驗與科技元素聚合交織而成,與時、空同在並存,也同樣處於流轉變動之中。
-
演出評論 Review
波哥雷里奇的奇想與綺響
也許像現代的鋼琴家發表作品時的看讀方式演奏,是波哥雷里奇認為鋼琴演奏應可看譜的理由,更也許他所選擇的速度表現那麼慢和冗長,所以他必須看譜,否則演奏時音是很容易丟掉而忘譜的,因為他的慢是慢到每個音的餘音都仔細等,才繼續下個音的表現,換氣時也留下極長的透氣空間,這些也許都是他認為該看譜彈的原因。
-
演出評論 Review
熱鬧的談門道,懂門道的評熱鬧
《夜霧》不僅是全劇中唯一專注於玩耍「聲音」元素的段落,同時也更是劇場元素完成度最高的一個段落。背譜演奏的團員們為了搭配表演與台步而被適度地封印,此時從聲音到肢體的揮灑被徹底地解放。透過《夜霧》的鋪陳,團員進入大軸的《凱旋》時,才能極度亢奮、全無罣礙並放手一搏,營造出比上半場結尾的《沙場》密度更高的音牆與節奏。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新舊交相映的《梆子姑娘》與《抬花轎》
不論是《梆子姑娘》或是《抬花轎》,演出結束後,台上的王海玲總是從不掩飾地對台下觀眾說「累」──我們當然完全明瞭,並因此而為王海玲不捨!較諸《梆子姑娘》中特意揀選安排的段落,這毋寧是王海玲真性情的流露──台上的王海玲純真地以「演員」王海玲的心情向觀眾真情訴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引爆表演革命 改寫劇場定義
說到當代的前衛劇場發展,美術人的涉入絕對息息相關。放下劇本、演員主導的敘事邏輯,美術人為劇場觀眾帶來全然不同的體驗模式,視覺意象成為前衛劇場的主流。而劇場與視覺藝術的「雜交」,也造就了當代藝術創作的新境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感官煉金術打造的精神劇場
卡士鐵路奇和他的姐姐、老婆一起成立的拉斐爾藝術合作社,使用符號一向大膽自由、出人意表,透過不同媒介質疑理性、刺激感知的界限,因而得到「破壞聖像」的好名聲。從他們借用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的名字,便能一窺三位元老的創作指標:以和諧建構看似溫柔完美的形式,卻聯結到另一焦慮不安的次元;在那裡我們將失去座標,浸在戲劇的張力和物質的動力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義大利劇場導演
卡士鐵路奇:劇場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未知性」
巴黎《世界報》Le Monde在他的作品於亞維儂藝術節上演後,定位他「已正式向大師報到」。西班牙里屋雷劇場總監李果拉(A. Rigola)形容「他是人如嬰兒般純淨,作品卻如魔鬼般懾人的可怕導演。」擁有美術與雕塑的背景,義大利劇場導演卡士鐵路奇由於擅長多元媒材的組合運用,如裝置藝術般的劇場風格,打破劇場時間與空間流動的方式,呈現出彷彿夢境的幻覺感,其獨特的戲劇魅力,使他如旋風般席捲歐陸,成為最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 二○○八年發表的《神曲三部曲》,是卡士鐵路奇最為人知的重要作品,他將閱讀但丁的《神曲》La Divine Comdie所感受到的恐懼,以劇場形式表現出來,發展成《地獄》、《煉獄》、《天堂》三齣戲。在《地獄》篇中,偌大的亞維儂教皇宮中,火燒的鋼琴、兇惡的犬獸,圍攻撕咬倒在地上的男人;驚悚的畫面,跳接溫馨純真的片段,詭譎氣氛牽動著觀者的情緒起伏。不同於《地獄》的視覺性,《煉獄》呈現的是一個私人生活,一個中產階級的寫實場景,時間緩慢流動。《天堂》則是一個裝置藝術,每次只有五名觀眾觀賞,卻教人有說不出的感動。 《神曲三部曲》的大受好評,立刻受邀至世界巡迴演出。然而,巡演過程中,一位團員在舞台上發生意外致死,這讓卡士鐵路奇異常難過,從此宣布停演,《神曲三部曲》就此成為絕響。今年,卡士鐵路奇將帶來另一代表作品《嘿,女生!》,與台灣觀眾見面。本刊趁他來台勘查場地之際,邀請劇場資深編導鴻鴻獨家專訪,一談美術背景如何影響他的劇場創作,以及對於劇場的文本、空間、材質運用,他又有何獨特見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所有的藝術都應該是令人不安的
《神曲三部曲》以三種形式來表現,一方面呈現了神曲的繁複性;一方面呈現了導演的思索內省的繁複性,以及創作上的豐富大膽。三部曲以三個演出、三個場地、三種藝術形式來表現,提供觀眾一個通往神曲的經驗隧道;共通點是其畫面空間的視覺支配、視覺語言的個性化表達方式、寂靜與震撼、穩重而能量強大,也因此造成想像力與解讀上的大解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楊.法布爾
儘管今日對於法布爾舞台作品的評價,均集中在其驚世駭俗、不斷出現的身體裸露、自殘、暴力、血、尿、眼淚、精子的世俗挑釁,但這些場面如果是放在美術界的前衛藝術,大家或許見怪不怪。這也是法布爾最為獨特之處,他把劇院舞台當美術館,作品一樣還是「行動藝術」,因為他說過:「劇場演出是場即時的行動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能趨疲時代的能量藝術─拉夫拉前衛劇團
無論是「身體藝術」、「行為藝術」還是民間的狂歡節,都被拉夫拉轉化成一種表達能量的語彙:一方面,演員不說話、只以身體表達,反而更直接地「說出」了沒有言論自由的現實,使人感受到執政者具有多麼大的權力,令整個社會噤聲;同時,這個不說話的身體,又以無拘無束的喧鬧、狂歡和排泄,展現一股無法馴服的民間能量,和當權者對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