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其他分類
跨界製作蔚然成風 本土創作扶搖而上
整體而言,雖然時代的形式不利,不過音樂圈的生命力仍相當旺盛,在創作和展演上都有可觀的表現,且跨領域演出似乎成為一股趨勢。唯跨領域製作仍充滿各式問題,在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與廣度的整合都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令人欣慰的是幾個主要的公立樂團除了例行的社教演出與定期公演外,也逐漸意識到本土音樂創作的重要性,開始更多主動參與國人音樂創作之展演。
-
其他分類
衛武營,南台灣表演人的「夢工廠」
南台灣專業的展演空間,在政府大量的挹注下,正快速地增闢中,且不論為的是豐盈民眾人文素養、或為平衡南北文化資源;亦或政治考量。南方,正堆砌著強大能量,進行文化環境改造。而在這一股亟受矚目的激流中,也正引動著在地藝文界借力使力,以蓄勢待發之姿,迎向充滿挑戰與想像的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首都的音樂堡壘 輝煌的藝術榮光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台灣三大樂團中恰巧居中,並不是歷史最優久,也不是最年輕的樂團,但卻有它的時代意義。身為首都級的交響樂團,在資源充裕的公務機關體制下,不管是大型製作演出、國外節目的邀演、樂教推廣等,都曾寫下不朽的成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港芭首席舞者解僱風波 引爆管理危機
香港芭蕾舞團年前爆發首席舞者梁菲遭解除職務的風波,引起傳媒熱烈討論。時值該團行政總監離港公幹、藝術總監即將離任的空窗期,董事局的介入人事是否妥適也引發爭議。此一事件也曝露了香港藝團隱藏日久的管治危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馬勒交響樂入舞,紐麥爾活化芭蕾風景
三月間,巴黎兩座指標性劇院分別有二個重要首演,一是巴黎歌劇院演出美國編舞家紐麥爾(John Neumeier)以馬勒《第三交響曲》全曲編作的芭蕾舞作《馬勒第三交響曲》Troisime Symphonie de Gustav Mahler,另一是市立劇院新任總監迪馬西摩塔(Emmanuel Demarcy-Mota)執導的霍法特(dn von Horvth)劇作《卡西米爾和卡洛琳》Casimir et Caroline,同時呈現巴黎承襲並固守傳統,以及新創作不斷衝撞尋找新觀眾,兩個截然不同的企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英國人特親切》 引爆「種族歧視」爭議
由重量級劇作家理查.賓編作、國家劇院總監尼可拉斯.希特納擔綱導演的《英國人特親切》一劇,上演以來爭議不斷。這齣挑戰英國社會不願談論的移民議題的諷刺劇,為了搞笑與誇張,以刻板印象呈現不同地方來的多種族群,惹惱了被「諷刺」到的各方人馬,甚至在該劇舞台上當場演出標語抗議劇碼。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莎夏.瓦茲 新詮舒伯特《即興曲》
愛因斯坦曾言:舒伯特的鋼琴即興曲蘊含自然、抒情、大膽、諷刺及光風霽月的磊落,而瓦茲的《即興曲》也表現了異曲同工之效,並且在美麗的意境中,散發出詼諧而沈重、天真而抑鬱的濃厚情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樂季節目公佈 節目減縮但仍有好料
開春以後,傳統上是美國表演藝術機構宣布新季節目的時候。這原本是最讓樂迷劇迷興奮的日子,滿心期待九月開始有什麼不可錯過的節目。然而自從去年年底以來,由東到西不斷傳出的大小團體破產、縮編、取消演出的消息,突然叫人警覺:別以為有表演可看是理所當然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歌劇出發 以舞蹈喧嘩
有「舞蹈國王」美譽的編舞大師威廉.佛塞,一月率自己的舞團在柏林演出他二○○三年的作品《解作》,此作靈感來自加拿大著名女詩人安娜.卡森的同名歌劇,但卻非照章搬演,佛塞解讀卡森的文本後用他的語言傳述給舞者,而舞者用身體來詮釋這些文字,再由觀眾以自身的經歷來感受作品。舞作以多語紛呈、聲音實驗來呈現,動作設計也一反佛塞之前的精準漂亮的編舞風格,轉往探索身體的可變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賴聲川與香港話劇團的集體即興演出
《水中之書》 回歸「生活」演出「哲學」
曾與香港話劇團合作過《如夢之夢》、《暗戀桃花源》等戲的賴聲川,這次首度從零開始、用「集體即興創作」方法,與香港話劇團的演員發展出新作《水中之書》。延續賴聲川近年來創作中對佛教哲學的探討與關懷,《水中之書》讓演員以香港為背景、探討「快樂」這件事。他希望從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做出跟佛法有關的戲,因為佛法本來就是生活中的東西。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規模僅次於愛丁堡藝穗節
阿德雷得藝穗節 充滿邊緣生命力
號稱規模僅次於愛丁堡藝穗節的「阿德雷得藝穗節」(Adelaide Fringe),今年共有超過四九七七位表演者參與,在二百五十九個場地,演出五百一十七場表演。有別於主流表演藝術活動的阿德雷得藝穗節,號召另類、非主流、地下文化、獨立藝術的參與,因此他們的表演場地可能發生在公園、工廠、廣場、或是廢棄的場域,跳脫出別於菁英主義的劇場藝術,更宣示象徵自由開放的演出精神。
-
藝壇動態
台北藝穗節「貳勢力」展開報名登記
【台灣】 台北藝穗節「貳勢力」展開報名登記 去年首次舉辦的「台北藝穗節」,標榜「只要報名成功,就能演出,絕沒有評選被刷的機制」,吸引了六十一個團隊推出166場的演出,光怪陸離的不在少數,令人驚艷的也所在多有。今年第二屆的演出時間預計自8月29日到9月13日,同去年一樣在台北各種場地演出;主辦單位除了免費提供演出場地,更打造行銷平台舉辦活動行銷。報名登記已自即日起開始,4月16日為止。報名可洽藝穗節網站www.taipeifringe.org。(莊珮瑤) 林璟如《劇場追夢人》出版 第十屆國藝獎得主傳記完成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的系列傳記,已於林璟如的《劇場追夢人》出版後宣告完成。六位得主柯錫杰、李喬、郭芝苑、漢寶德、廖慶松、林璟如的傳記自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一月份陸續出齊,每一本書的作者都與得主有十分密切的互動與交流,能以貼身記錄進而完整展現每一位藝術家在創作上的熱情,同時見證他們在人生屢遇困逆時不妥協的堅定毅力。與台灣舞蹈與劇場界關係深遠的林璟如,可說是台灣劇場服裝設計的頭一把交椅,在這本由資深藝文新聞工作者徐開塵執筆的傳記中,也讓我們看到非服裝設計科班出身的林璟如,如何克服種種技術困難、突破自我的障礙,為舞台打造出絕美的風景。(莊珮瑤) 「美國基洛夫芭蕾舞學院華盛頓分校」校長親自來台挑選學員 美國基洛夫芭蕾舞學院華盛頓分校的校長Marat Daukayev,將於四月初來台,甄選暑期班與學年班的學員,讓台灣的優秀芭蕾舞者也有機會赴美接受專業的芭蕾舞訓練。美國基洛夫芭蕾舞學院的前身為環球芭蕾舞學院成立於一九九○年,由前任美國總統老布希邀請前基洛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Oleg Vinogradov赴美成立,以將馬林斯基劇院的文化帶來美國。該校在九二年時與馬林斯基劇院協商,正式將校名改為基洛夫芭蕾舞學院。學院中任教的老師多來自俄國瓦加諾娃舞蹈學院。這次來台甄試的校長Marat Dauka
-
藝遊在他方
古色古香的聽覺饗宴─波士頓交響音樂廳
波士頓交響音樂廳,是美國最早的專業音樂廳,更可說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好的三個音樂廳之一。而波士頓交響樂團則是美國極佳的管絃樂團之一,其水準甚至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紐約愛樂」難分軒輊,被評選為美國最好的五大樂團之一。
-
專題
林磐聳:文化為核心,開展創意產業同心圓
文化人看重文化資源,經濟部則重視產業價值。而林磐聳認為此三者應是「同心圓」概念,也就是「文化」位於同心圓的最內圈;「創意」位於第二圈;「產業」位於最外圈。從內圈到外圈,從核心產業到應用產業,「如果沒有核心價值,會造成失焦。」三者關係,文化是創意與產業的發源核心。
-
藝妙人物事
張金蓮 開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花
出身舞蹈科班,曾經是光環舞集的舞者的張金蓮,離開舞台後,與藝術的緣分持續在各種類型創作中延續:陶塑、銅雕、繪畫、攝影、詩文、歌唱,從身體的體悟、大自然的呼應,綿延不絕、生發沛然。「人生就是開花的過程,把屬於自己的花開出來!」世界的美,生命的豐厚,張金蓮將之融入身體,欣然綻放。
-
藝@書
先看電影,還是先看小說?
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不是要來一較長短,而是提供給讀者/觀眾,不同媒材的閱讀/觀賞樂趣。只是,先看電影還是先看小說好呢?最近,讀者們可能又要面對好幾次這樣的抉擇,因為,奧斯卡多部大片都改編自經典文學。
-
藝@CD
喚起遙遠的幸福記憶 療癒系試聽機
許多埋藏在心裡深處的久遠回憶往往在不經意之間被某種氣味、某個畫面或某種聲音所喚起。若要為自己的記憶歸檔,人生有許多回憶其實是可以用音樂來代表的。
-
藝@電影
家的故事,世界的微觀
「家庭」是最貼近人生的創作議題,可以由小觀大,從人性、情感、群我關係、權力衝突通通都可發揮。但不同文化中的電影導演,卻也用不同的影像語言,說出況味紛呈的家庭故事,四月上線的幾部電影,剛好可來比較東西導演各異其趣的Home Story。
-
藝@電影
讓我們隨著寶萊塢起舞吧!
隨著印度背景的奧斯卡金獎片《貧民百萬富翁》的熱烈上映,也讓我們有機會在出租店看到更多的印度寶萊塢電影,藉著這些道地印度風的電影,讓我們一窺這個比好萊塢產量還大的電影工業夢工廠,如何以歌舞音樂華麗場面征服影迷的心!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上班不到一個月的友人正在取笑辦公室同事的腦袋都裝垃圾,同時另一個上班第二週的朋友抱怨捷運車廂的通勤族早上嘴巴很臭。然而即使有滿車的口臭,還是要大口呼吸活下去。需要多久的時間,才會明白其實「我」跟別人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張開嘴巴時,發現自己其實也很臭。 以上的對話,都發生在不同的辦公桌電腦螢幕畫面中。於是一個在辦公室憋了一早上菸癮的朋友說,上班的時候只要可以MSN,再辛苦都值得。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每天都在上演。透過偉大的中央空調,上班族交換彼此的悲歡喜樂,也散佈著難以招架的生存問題,一面還期待能團購短暫的希望。 林奕華的戲向來犀利無情如減肥指南,舞台上深具實力的演員演「痛」每一個角色,身為一介上班族自應點名簽到。 文字|ADA,喜歡各種形式的演出與創作,有時候也參與其中,並且唯恐天下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