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作曲強打當代
薩洛能vs.洛杉磯愛樂
洛杉磯愛樂成立於一九一九年,大本營位於加州好萊塢影藝重鎮,正常樂季演出於迪士尼音樂廳、夏日樂季則在好萊塢碗型劇院。歷屆音樂總監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師,分為是羅瑟威爾(Walter Henry Rothwell,任期1919到1927年)、舒尼渥特(Georg Schnéevoigt,任期1927到1929年)、羅定辛斯基(Artur Rodziński,任期1929到1933年)、克倫培勒(任期1933到1939年)、華倫斯坦(Alfred Wallenstein,任期1943到1956年)、貝紐姆(Eduard van Beinum,任期1956到1959年)、祖賓梅塔(任期1962到1978年)、朱里尼(任期1978到1984年)、普烈文(任期1985到1989年)、薩洛能(Esa-Pekka Salonen,任期1992到2009年)。
一九九二年在來自芬蘭的第十任總監薩洛能帶領之下,洛杉磯愛樂大量演出當代作曲家的新曲包括像薩洛能作品《螺旋》Helix,甚至結合影像推出“Tristan Project”,薩洛能的風格充滿好萊塢熱情。音樂無論速度或強弱都呈現高度戲劇反差,也因此大幅拉高樂團的藝術地位,無論聲望與活力都逐漸淩駕紐愛、費城、波士頓等老牌美國五大樂團之上。
為了讓自己有更時間作曲,薩洛能將於二○○九年底卸任(已經是團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監),將由委內瑞拉指揮杜達美繼任。在告別音樂會上洛杉磯愛樂樂團董事長David Bohnett和主席兼執行長Deborah Borda 還頒給薩洛能指揮榮譽獎,是該團九十年來的頭一回。
藝術大權一把抓
葛濟夫vs.馬林斯基交響樂團
冷戰之後的蘇聯似乎失去了它對西方的神祕吸引,解體後的蘇聯似乎也不再強大,像馬林斯基交響樂團過去的俄國榮光就急速褪色,直到被稱為「樂壇沙皇」的葛濟夫(Valery Gergiev)出現!
一九七五年獲得蘇聯指揮大賽第一名,一九七六年廿三歲的葛濟夫贏得卡拉揚大賽首獎,兩年後成為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一九八八年該團團員以民主投票方式選出葛濟夫為新的常任指揮,時值今日已經二十年,這位工作狂大權在握卻也戰功無數。
他上任不到一年就推出極具代表性的穆索斯基音樂節,更把劇院每年製演歌劇的數量從一部大幅提升到五部, 九八九年更進一步與Philips簽約大量錄製數位影音產品,成為「後卡拉揚時期」最有影音製作遠見的指揮,我們今年在市面上能看到的許多罕見俄國歌劇的演出影音,包括像曾獲得留聲機大獎的浦羅柯菲夫歌劇《火天使》,都是葛濟夫在那個年代的產物。
他的行政魄力十足、手法細膩且堅持,讓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不僅成為當今俄國管絃的第一把交椅,同時他善用馬林斯基劇院的優勢,成功統合歌劇、芭蕾、交響管弦的資源,讓自己與樂團站穩話題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