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美國報紙書評版吹熄燈號 轉戰網路發燒

眾聲喧嘩中的安靜思考

2009.4.12

面對金融海嘯的重創,靠廣告支撐的報業在景氣寒冬更是慘澹,而以精英讀者為訴求的藝文版面自然首當其衝。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員減張政策,《洛杉磯時報》就裁撤書評版;今年四月《華盛頓郵報》也宣布「書世界」紙本版面取消,只保留電子版。在國內,報紙藝文版持續萎縮,《聯合報》的「讀書人」也於四月底吹熄燈號,相關劇評、藝評、書評幾乎在平面媒體上消聲匿跡。

報紙的藝評空間式微,網路的藝評部落格、平台卻大行其道。網路媒介的眾聲喧嘩,人人都是評論家,人人都有發言權。有人認為網路帶動藝文欣賞的風氣,樂見越多人寫藝評越好;也有人篤信報紙才有紮實內容,部落格並未提升知性討論的水平,多半只是觀後感想和標新立異的意見,不是真正的評論。

 

2009.4.12

面對金融海嘯的重創,靠廣告支撐的報業在景氣寒冬更是慘澹,而以精英讀者為訴求的藝文版面自然首當其衝。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員減張政策,《洛杉磯時報》就裁撤書評版;今年四月《華盛頓郵報》也宣布「書世界」紙本版面取消,只保留電子版。在國內,報紙藝文版持續萎縮,《聯合報》的「讀書人」也於四月底吹熄燈號,相關劇評、藝評、書評幾乎在平面媒體上消聲匿跡。

報紙的藝評空間式微,網路的藝評部落格、平台卻大行其道。網路媒介的眾聲喧嘩,人人都是評論家,人人都有發言權。有人認為網路帶動藝文欣賞的風氣,樂見越多人寫藝評越好;也有人篤信報紙才有紮實內容,部落格並未提升知性討論的水平,多半只是觀後感想和標新立異的意見,不是真正的評論。

 

眾聲喧嘩,這已經是這個世紀的明顯趨勢與必然現象,挾網路之利,更加擴張了群眾各自發聲管道的力量。評論,特別是表演藝術評論,原本就是弱勢中的弱勢,台灣的報章雜誌並不少,但是長期以來不曾間斷地刊載表演藝術相關評論的,竟然也只有《PAR表演藝術》雜誌,這至少顯示了兩點:第一,寫的人少,寫得好的人更少。

然而網路上,尤其部落格裡的「評論」卻不少,而且也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點我們從各個表演藝術團體的文宣部落格中便可以窺見,這些文宣往往會轉貼其他部落客的網誌,觀後感也好、粉絲相擁式的吹捧也好、或者是發洩式的怒罵也有,當然有時候也可以看到極為精采的真正評論。其實,網路評論寫的人與貼的內容「多」,顯現的一個事實是,大家都有話想說,人人都想要對有所感的事情發表評論觀點。

紙本的報章雜誌有篩選的編輯,當自己是媒體的主人時,如何篩選?恐怕心情與時間才是真正篩選的編輯了。我們或許可以輕鬆看待這件事情,因為如果刊登在紙本上的評論未經編輯篩選而人人都可以來函照登,且沒有頁數版面限制的話,所登載的數量會少於現今的部落格嗎?

因此,問題不在於刊登媒介,在於內容,在於評論之所以評論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是罵兩句、捧兩句,爽爽自己也爽爽別人?還是企圖建構一種美學的價值觀與藝術的標準?前者只要喜歡誰都可以做,而後者,恐怕還是必須具備相當條件與一定的企圖心吧!媒介物的不同,並不會對於評論本身造成多大影響,評論者貼在網路上的文章,其好處是可以與閱聽人有所互動,可以看到回應且進一步再予以回應,而達到一種立即性的知識交流與觀點互動的機會,紙本可否創造這種即時、互動、交流的可能性呢?

其實,實體書籍的典藏性是很難被取代的,否則,那些紅遍網路的作家,幹嘛沒事還要結集網路上的作品出版紙本書籍呢?網路上的眾聲喧嘩就像是身處在喧囂熱鬧的shopping mall裡殺紅了眼血拼,可有時候,人還是需要找個僻靜的角落,安靜下來好好思考的。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