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智利「電影戲劇團」導演
薩卡爾:「電影劇場」讓我們在劇場裡穿越時空 Juan Carlos Zagal
智利「電影戲劇團」前身為「軍團劇團」(La Troppa),一九八七年成立時希望重整被多年獨裁政權摧殘的文化,並堅強每個智利人對文化的信念。十九年間多次巡迴歐、美、亞洲演出,作品以《惡童三部曲》Gemelos最受到世界矚目。二○○六年劇團重組,涵括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智利藝術家─這群藝術家們對於詩、文學、影像與音樂的共同追求,成功打造出一個令人驚豔的電影劇場,完美延展了劇場內的時空。 才華洋溢的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Juan Carlos Zagal)本身即是出色的演員,劇團多齣創作的主要演員經常由他擔綱,去年在林肯中心演出《惡童三部曲》即獲得《紐約時報》劇評人的讚譽。本次他也將在《黑暗裡有光》出飾要角。除此之外,薩卡爾還是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多次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他的音樂總是恰如其分地為影片或戲劇加分。二○○七年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紀錄片《聖塔菲路》Calle Santa Fe,由薩卡爾創作的配樂特別受到媒體點名好評:「外弛內張的小提琴和弦加強了戲劇效果,帶有探戈風味的輕快旋律又舒緩了令人窒息的緊張感。」而《黑暗裡有光》中悠揚的旋律,穿透銀幕,讓人低迴。 本刊特別邀請作品同樣跨足電影、文學與劇場的詩人導演鴻鴻,透過e-mail越洋獨家專訪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讓讀者在《黑暗裡有光》來台演出前,先賭該團如何透過舞台與影像的結合,建構獨樹一格的「電影劇場」(Teatrocinema)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暗裡有光》原著小說
巴瑞科《不流血》 如夢氛圍中探討暴力與傷痛
智利電影戲劇團的影像劇場作品《黑暗裡有光》,改編自義大利作家巴瑞科的中型小說《不流血》,敘述一個橫跨了半個世紀的尋仇故事,主角是槍戰中倖存的尼娜,場景從她小女孩時轉換到五十年後的銀髮老媼,如夢境般的氛圍,在此中探討暴力與傷痛,也挖掘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心靈。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暗裡的影像之光
《黑暗裡有光》聚焦在原著小說的三個場景,運用影像和真人互動,時而特寫、時而遠景,節奏切換迅速。舞台上使用兩道寬銀幕:最前方的銀幕將演員遮蔽,展現完整的純影像視覺;第二道銀幕則在演員身後,隨時準備為演員提供不同背景。兩道銀幕交替投影,便造成絕妙的剪接效果,甚至分割畫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阮慶岳專訪
胡恩威:做劇場的人都應該很自覺自己的定位
一個好的建築師,除了懂得蓋好房子之外,還得要會思考房子和人和環境的關係;學建築出身的胡恩威,雖然後來轉行當劇場導演,但他也從來不只是一個懂得導戲的劇場人,在香港這座充斥商業文化的城市中,他幾乎是少數用作品反映社會、政治、教育與歷史等冷硬主題,為公共議題發聲的知識分子。 今年台北藝術節,將要同時上演胡恩威的兩部劇場作品《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本刊特別邀請同樣自建築出身,身兼評論家與文學家的阮慶岳訪問胡恩威,兩人從建築談起,延伸出社會現象與政治議題,並深入剖析香港、台灣兩地的文化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媒體構景 打造胡氏大樓批判之窗
胡恩威批判目光之「快、狠、準」令他即使是批是鬥,也幹的跳脫漂亮,他安然自若地站在當下,聞風不動、有條有理地繼續放出一把又一把利刃,從建築到劇場、從娛樂到政治、從天主到佛教,幾乎處處都見其身影、聲音和評說。香港不少舞台導演喜用多媒體元素,但能夠掌握多媒體的冷冽而能夠將之轉化為具氣息的溫熱的卻不多,胡恩威可說是其中一人。
-
其他分類 專訪《黑鬚馬偕》音樂顧問
朱蕙心 為指揮與表演者搭起橋樑
兩廳院的年度旗鑑製作《黑鬚馬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練,本刊將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本期率先推出《黑鬚馬偕》音樂顧問朱蕙心專訪。曾擔任過助理指揮、聲樂指導、藝術顧問等等職位的朱蕙心,已累積了長達十年的演出經驗,為歌者排練,為指揮聽聲量平衡,她說如果真要說自己是一座橋樑,那麼她認為,這座橋應該是架在指揮與演出者之間的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兩廳院2008樂壇新秀
鋼琴與美聲齊奏 閃閃西樂星光
七月份的「兩廳院樂壇新秀」系列,是豐沛多彩的藝術饗宴,包括女高音李佩穎、黃莉錦,假聲男高音莊承穎,與新銳鋼琴家陳芝羽,四位初起的明日之星,將分別在兩個週末獻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兩廳院傳統器樂新秀
箏管齊鳴 愛現國樂新風貌
傳統器樂新秀輩出!七月兩場「愛現一族」音樂會,就讓大家看到新生代國樂演奏家的堅強實力包括笛子演奏家巫致廷,古箏演奏家李皓玫與謝岱霖,以及笙演奏家陳佩怡,除了展現精湛技巧,還有嶄新的國樂風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人公司的市場藍海(二)
卓煜琦 堅持挑選「非主流」的美好聲音
「有沒有一家唱片行,賣的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最初的初衷,只是這樣單純的想法,曾在主流唱片公司擔任企劃的卓煜琦,選擇走出來,以「風和日麗」為名,為自己闖出一片天。不管是在咖啡館放ipod讓人試聽,或是帶著歌手到書店自彈自唱,堅持品質的他,也選擇以「非主流」的手法,讓音樂更容易親近愛樂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暴力世界中的今日劇場
成立於一九六六年的「國際劇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每二年舉辦一次全球會員國代表出席參加的特別年會,今年四月在保加利亞所討論的主題,就聚焦於「今日暴力世界中的劇場與人文主義」。台灣分會理事長李立亨代表出席,就近觀察了這個主題的討論,也看到了保加利亞戲劇的精采演出。
-
異聲藝談 Tribune 政府財政困難,民間募款不易
縣市「國際」藝術節 何去又何從?
風光多年的宜蘭童玩藝術節,在今年初突然宣佈自今年起停辦,這個消息猶如在文化界投下一顆震撼彈,被視為國內藝術節標竿的童玩節,竟然要停辦?童玩節停辦的原因,錯綜複雜,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連年虧損,主辦單位無力再予支撐,這個訊息不禁讓人聯想,當政府的財政越來越困難、民間募款也越來越不易,各縣市國際藝術節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阿喀郎的提問:你從哪ㄦ來?
《相聚》與《零度複數》 文化匯集和身分認同之舞
阿喀郎企圖用不同的方法,透過不同族群的合作藝術家,以舞蹈劇場的形式挑戰身分認同的問題和答案,曾經訪台的作品《零度複數》與新作《相聚》,在不同國家巡迴演出中也受到觀眾和評論的高度讚賞,對許多「客舍似家、家似寄」的現代人來說,挑起自我定位的迫切需要。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特立獨行人氣超旺的阿根廷編舞新銳
馬蔻絲《地球上之地獄》 把問題孩子變成明星!
「新科隆」在柏林是個聲名狼藉的區域,充斥著青少年的暴力群毆事件。馬蔻絲不僅跌破眼鏡地把此區的孩子變成能歌善舞的大明星,且再次讓觀眾對她的編導功力折服。雖然紀錄片《舞在柏林》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但《地球上之地獄》在探討青少年生活與異文化衝突的深度及藝術層次皆略勝一籌。馬蔻絲的作品豎立了新品牌的口碑,流行、不俗、刺激、前衛、大膽且魅力十足。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劇院迷六月問候語:你寄了沒?
新年度節目開賣 豐盛菜色掀起搶票風
六月起,巴黎各家劇院、展演廳紛紛開出○八/○九節目菜單,讓表演藝術迷紛紛搶票,忙得不亦樂乎!市立劇院的舞蹈節目向來是強項,而戲劇類節目十四個中就有十一個新製作,可見鼓勵新劇作之用心良苦。而夏特雷劇院不但邀來多明哥演出《大鼻子情聖西哈諾》,還把搖滾明星史汀找來演歌劇,料將引爆樂迷話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看戲之前,先看劇場「減碳」了沒!
倫敦各劇院 響應節能減碳抗暖化
在全世界掀起的「節能減碳」風潮,劇場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位於倫敦南郊、老染坊改建的社區劇場「彩色屋兒童劇場」,就以「全世界第一座完全藉由風力發電的劇院建築」登上媒體刊頭。而倫敦的各大劇院,也紛紛想方設法,換用燈泡等等來節能減碳又省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尼獎頒獎 實力派演出成贏家
二○○八年東尼獎於六月十五日頒發,頒獎典禮由知名喜劇演員琥碧.戈柏主持。綜觀入圍和揭曉結果,大牌卡司、火熱題材、新穎效果不是今年主要的獲獎關鍵,實力派亮眼的表現讓開獎結果和預期相去不遠。
-
藝壇動態
「如花綻放的年代」新象三十週年活動
【台灣】 「如花綻放的年代」新象三十週年活動 三十年前,在還沒有文建會、兩廳院、國藝會的時代,「新象活動推展中心」就在年方三十左右的作曲家許博允及長笛家樊曼儂的手中誕生。這項創舉,除了將國際頂尖藝術家、重要表演團體等引進台灣外,甚至承擔了將國內藝術家推介至國際藝壇唯一民間管道的任務。傑出展演也在新象安排推薦下,首次呈現於世界舞台。 為慶祝三十歲的生日,新象將在九月上旬起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四連棟舉辦「如花綻放的年代─新象30」影像展,並且伴隨特刊、專書及許博允回憶錄的文字刊出,回首走過的歲月。此外,在「尋親計畫」中,更找尋與新象有職屬淵源的新象人參與開幕大典,共同見證奮鬥史。而為了文化藝術影像記錄的豐富性,新象更呼籲曾經參與活動的朋友們能不吝支持,提供相關歷史照片或影片參與展出,也期盼存取新象主辦的節目票根達30以上(含早期手工票券)的觀眾主動聯繫,新象將在展場中為您保留最溫馨的時代畫面。(李秋玫) 行政院文化獎、台北文化獎受理推薦 象徵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的第二十八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至八月八日止受理推薦。相關推薦提名規定及書表可向文建會索取或至網站下載,網址為http://www.cca.gov.tw/,洽詢電話:02-23434161。第十二屆台北文化獎也自即日起至七月卅一日收件,本屆獎勵重點為「長期致力於結合環保及綠色文化元素,應用推廣於文化藝術領域,貢獻卓著者。」,獎勵對象不限個人,也包括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或企業行號,詳洽文化局網站www.culture.gov.tw,洽詢電話:02-23451556分機3520。(廖俊逞) 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百萬大獎徵件 台北數位藝術節今年以「超介面─TRANS─」為活動主題,策劃國際邀請展、數位藝術表演、創作論壇、台北數位藝術獎等活動主軸,第一波活動「台北數位藝術獎」與首次與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合作的「K.T.科藝獎」,以高達百萬元的總獎金
-
藝術家的OFF學
大馬士革彎月
正午陽光曬地空氣乾燥且高熱,住民幾乎都躲進屋內或陰涼處,我仍興味盎然地味追逐著簷間、牆角、窗櫺、蔓生的綠藤、晾曬的織花地氈或一張傾倒的椅子的光影變幻頻按快門,像要記下什麼或說求證什麼,我試著彌合張看與想像中的大馬士革,如果有所謂鄉愁,大約就是這種裂隙間的來回凝視與映照吧。
-
幕後群像
譜務 為演出打底,為音樂存史
-
藝@書 妹尾河童《窺看舞台》書摘搶先讀!
騙術
以「窺看」系列散文名聞台灣的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其實另一個身分正是與表演藝術息息相關的「舞台設計家」,曾獲「紀伊國屋演劇賞」、「山多利音樂賞」、「藝術祭優秀賞」、「兵庫縣文化賞」等眾多獎項肯定的他,並非設計科班出身,卻以自學與才華,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電視等表演藝術的舞台設計。即將在台推出的新作《窺看舞台》正是他最接近他的「專業」的一本散文,以他一貫趣味幽默的文筆,帶領讀者「窺看」舞台幕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