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親子新訊 芝麻開門-對位童話音樂會
結合影像舞蹈 打開孩子的音樂視野
讓孩子的想像無邊無際,讓音樂的欣賞回歸自然!「芝麻開門-對位童話音樂會」所訴求的,就是讓大小朋友以最真實的心境體會音樂,即使是無法判定作品名稱或音樂家,依舊能夠輕鬆接受音樂所帶來的宴饗。 以說故事的方式將所有的音樂相互串連、增加想像力,是吸引小朋友的最佳方式。在這次音樂會中,首度加入曾為雲門舞集2成員的舞者葉文榜,以豐富的肢體表演連結旁白與演出者,在音樂演奏外,結合更富水準的表演。在氣氛的掌控上,則有旅居巴黎視覺藝術家李章欣,以所傳達的音樂為元素,精心繪製背景投影;加上服裝表現故事角色的個性,再配合燈光來營造整體氛圍。最特別的是,音樂的挑選並不局限於通俗、耳熟能詳的範疇內,而是在古典的精緻下,以國人創作為主軸,不僅挑戰觀眾音樂的敏感度與接受度,更是對整體節目掌控的一大考驗。(李秋玫)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歌劇風華」
這次「歌劇風華」的劇目洋洋灑灑,並且匯聚許多演出實力堪屬優秀的歌唱家,如曾在前述《姜尼史基基》演唱Rinuccio的楊磊(九十三年五月還演唱柴可夫斯基《尤金.奧涅金》中的Lensky)、八十五年一月在東海大學的歌劇音樂會上演唱夜之後就已極有架勢的戴曉君(還有九十三年四月演唱甚優的Zerbinetta)、及演唱Papageno幽默逗趣的林中光(後來演出《塞維爾理髮師》的Figaro等劇)、以及九十三年四月演唱理查.史特勞斯《阿拉貝拉》第一幕姊妹二重唱深情溫婉的林錦如、九十三年五月演唱Alabiev的歌曲〈夜鶯〉花腔拋射光亮絢爛的陳盈伶,無一不是歌聲優異的唱將;而像姚盈任在九十三年五月獲得台北愛樂樂壇新秀優勝、李語慈進入決賽、林慈音九十五年演出《唐喬凡尼》的Donna Anna並參加《指環》演出、石易巧也參加《指環》演出並在今年演唱巴赫清唱劇,也是極優秀的新秀。這些優秀的歌手,演出真的令人期待。 只不過,不知道導演佩塔慕勒小姐對於整個演出的背景,是會用原劇時空的規劃,還是要比照今年跨/新年演出的「蝙蝠」,全盤移植成現代背景哩。 施延升|不識音樂之無,但喜歡聽;未解異國之文,卻喜歡唱。古典音樂和歌劇,是工作忙碌之餘最大的動力,太累的時候,得去音樂廳作作治療。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國樂話匣子系列之四—女人心事
還是老話題,即使在平等開放的社會,為什麼女性在作曲界佔弱勢呢?少數個案,不能為統計結果做平反。我個人的心得是,女性看待音樂的角度、聆樂的反應,是和男性相當不同的。即使欣賞同一部作品,男女接納同樣的訊息,消化方式卻走兩條軌子。如果主流價值觀由男性主導,女性永遠無法和男性一路,即使磐古重開天地亦然。但價值觀若倒轉,女性就居了上風,這是自然之理。這不需要什麼社會革命,只要在一個女性專場,這個境界就得以實現。 「國樂話匣子─女人心事」可能規畫之初只是噱頭,但只要女性成三,就能聚合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這場演奏會不僅所有曲目與女性有關(例如鄧雨賢《望春風》、《雨夜花》、顧冠仁《花木蘭》、王立平《紅樓夢》、趙季平《大紅燈籠高高掛》),連演奏者、獨奏者都是女性主導(鍾佩玲琵琶獨奏、張佳韻指揮北一女中國樂團和北市國),再加上串場名嘴李永萍、洪秀柱,女性意識將強到不行。有趣的是,音樂題材雖是女性,倒清一色是男性的作品,大有五花大綁、訊問個明白的意味。無論如何,「女性專場」音樂會的概念倒是可貴的首創;這種場合裡,音樂中的女性意識才能化零為整,宛然成形。雖然此次未必完美,但應能引領風氣之先,我也樂觀其成。
-
音樂新訊 展露「不可思議的音樂默契」
雙子星鋼琴三重奏 返鄉演出悠揚樂聲
曾獲兩屆美國巴爾地摩室內樂獎、並經常應邀在美國各地演出的「雙子星鋼琴三重奏」(Gemini Piano Trio),曾獲《聖地亞哥聯合論壇報》佳評,說他們「如測心術者一般,能夠預料彼此的行動」,並讚他們有著「不可思議的音樂默契」。 鋼琴家王琇慧於一九九四年時,與大提琴家夫婿梅耶斯(Benjamin Myers)博士及弟弟王聖琮組成了「雙子星鋼琴三重奏」。王家兩姊弟來自台灣,在音樂方面表現傑出;而梅耶斯與東方卻也淵源匪淺,他不但自幼喜閱讀中文書籍,鑽研老子道德經及太極拳,還說得一口流利法語和華語。三人這次以「回到故鄉」為名,要為台灣鄉親帶來悠揚樂聲。 在這場音樂會中,雙子星鋼琴三重奏要以貝多芬著名的《D大調鋼琴三重奏》展現高超的技巧及默契,也將在由Jos Bragato改編皮亞佐拉的三首探戈曲:《布宜諾斯艾利斯之秋》、《遺忘》與《布宜諾斯艾利斯之春》中,讓大家享受南美拉丁風格的動感熱情;還要在德弗札克的《e小調三重奏》中,揮發扣人心弦的音樂性。(李秋玫)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迎向二○○八
在二○○七年十二月《人間條件三》、《浮生若夢》、《夢蝶》、《如影隨行》、《蝙蝠》一連串緊鑼密鼓的精采演出中,為兩廳院的廿週年,風光地劃下了完美的句點。二十個年頭雖然是個不算很長,但的確是一個值得慶祝、紀念或甚至是省思的日子。它代表的不只是一個時代的開始與轉變,也是一個成長的印記與對未來的期待。 回顧二○○六、二○○七,有心的觀眾都應該不難察覺,不只是兩廳院,其實是許多團體都是正在跨越這個屬於他們、也是屬於台灣藝文蓬勃發展的二十年:表演工作坊、屏風、當代傳奇或或甚至是執出版界牛耳的天下文化,都是在當時萌芽、茁壯。在一九八七年的這塊土地上,似乎有著神奇的氣氛與魔力,讓當時的它好生燦爛、好生奪目。但這也同時令人心中一凜,在我們走過那絢麗的二十年之後呢?又該如何為下一個二十年邁出第一步,迎向二○○八?。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本刊編輯部全員出動,蒐集資料歸納整理,以特別企畫【預知08表演紀事】,帶領讀者先了解本年度將有甚麼不可錯過的演出、有哪些表演藝術界的現象需要被發掘、和即將影響台灣劇場界生態的重大事件與趨勢,分別以:趨勢、事件、人物、演出等不同線索,為喜愛表演藝術的讀者,規劃整理出十個您不可不知的重點,在本期雜誌中呈現第一手的深入報導。 當然,在表演藝術產業如此充滿不確定性的特殊屬性下,要妄想一網打盡所有的製作與動向,難免掛一漏萬。話雖如此,我還是要感謝許多被本刊威逼利誘追討年度資料的節目企劃與藝術行政,以及在平安夜通宵趕稿的同仁、老師和筆者,感謝你們的付出,讓讀者可以憑著本期雜誌,縱覽二○○八表演藝術界的全貌。 最後,在本期雜誌中,我還是要表示兩個深深的遺憾和一個最誠摯的祝福。遺憾的是我們又痛失了兩位大師: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與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jart),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我相信他們的所譜下的音符與舞步,永難讓世人遺忘。而最誠摯的祝福則是要獻給在本月封面故事的許芳宜與布拉瑞揚,相信在這嶄新的一年,他們的努力,定能發光。畢竟台灣的表演藝術,還是需要像他們這樣的新血注入,才會邁向另一個璀燦的二十年。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好酒
喝了好的酒,如沐春風,如坐春陽,我們還能怎麼去領會酒?領會愛?領會表演?沒有了真,沒有了付出的精神,對不起,什麼也沒有了。
-
四手聯談
滾燙的鋼琴熱潮
台北的鋼琴家熱潮絕對是滾燙的,早在數年前,佛萊雪這位當今世界上最具傳奇性的鋼琴老師,當他以最哲學式的教學法開始大師研習班時,他凝視著坐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裡的一片鋼琴家人海時,小心翼翼地問道:「你們全是鋼琴家嗎?」然後,他說:「可能,我該退休了!!」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承載真實生命力的民謠音樂
這兩部電影,都描述了已徹底被世界邊緣化的族群,隨著鄉園中族群人數越來越少,文化也面臨著被遺忘的危機。而民謠音樂,正是文化記憶與保存的一種形式。電影中的兩位主角,隨著深入瞭解民謠,都發現他們得要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旁觀採訪採集,因為這些民謠,全是跟生活緊緊結合的,也唯有跟他們一起生活,才能真正掌握民謠內在堅而不摧的生命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顛覆線性敘述,挑戰看戲邏輯
秀琴歌劇團《魅湖咒》 推理手法留伏筆
向來擅長搬演古冊戲的秀琴歌劇團,新作《魅湖咒》嘗試神話傳說題材,以推理和回溯手法,預留伏筆,觀眾隨劇情發展,逐步拼湊故事的真相。由於顛覆傳統歌仔戲的線性敘述手法,《魅》劇在外台演出時,評價兩極。
-
即將上場 Preview
攜手慈善的音樂「臺灣之光」
指揮家呂紹嘉與鋼琴家陳毓襄,頂著「臺灣之光」的光環,即將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攜手遠征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同樣的精采曲目提前在台北獻演,其中一首浦羅柯菲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除了陳毓襄長達約廿五年的演出經驗外,更令人期待的是呂紹嘉的詮釋,據說,呂對該曲的處理,連知名鋼琴家安斯涅也擊掌折服!
-
即將上場 Preview
「冬日之夢」 來自北國的低抑與激昂
「發現柴可夫斯基」系列之六音樂會,除了推出柴科夫斯基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呈現這首描繪冬日淒冷蒼涼、卻也反映作曲家內心壓抑的曲子外,更將與當代名鋼琴家薇莎拉絲,合作演出號稱「史上最難彈奏的鋼琴曲」的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結合陳宏宇的時尚服裝設計
鋼琴家蔡明叡 演出舒伯特的鋼琴經典
「他的蕭邦詮釋地高尚優雅,細膩的觸鍵及豐富深沉的音色變化,讓我愉快地享受其中。」這是鋼琴家露絲.史蘭倩絲卡(Ruth Slenczenska)對蔡明叡鋼琴演奏的評註。此次,在「冬之絮語~舒伯特經典之夜」音樂會中,蔡明叡將帶來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D959》。藝術歌曲造詣甚高的舒伯特,卻在生命接近尾聲之時一口氣完成三首不朽的鋼琴奏鳴曲。而這首寫於貝多芬葬禮之後的D959,不僅風格上最接近貝多芬,也是演奏上最需要技巧的一首。 《a小調琶音琴奏鳴曲》一般雖不被視為舒伯特的代表作品,琶音琴更是早已絕跡,但因旋律優美抒情,線條流暢,故一再被改編給其他樂器演奏,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這次音樂會,蔡明叡特邀長榮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黃盈媛及小提琴家王般若共同演出。除了絕佳陣容及經典曲目外,更由屢獲國內外大獎的服裝設計師陳宏宇設計舞台服裝,讓音樂結合時尚服飾,共同呈現視聽宴饗。
-
藝號人物 People 簡潔空靈 使劇場更具想像力
圓融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
來自法國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去年十月底時應邀訪台舉行工作坊與講座。劇場經驗豐富的他,曾與數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導演如法國的巴洛、波蘭的康托等合作,更曾與前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合作長達廿五年,對劇場空間的思索與實踐別有一套獨特的哲學。本刊特邀劇場導演耿一偉專訪勒加,讓讀者一窺他對表演與空間之本性的透徹觀照。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麗的落幕—莫里斯.貝嘉
去年十一月廿二日,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jart,1927-2007)在瑞士洛桑病逝,走完最華麗的舞蹈人生。大師遠矣,他的舞作曾經散發蠱惑般的感染力,永遠是舞迷心中最甜蜜的回憶!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開啟聲音新世紀—史托克豪森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搭築圓夢之梯 親近藝術零距離
由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發起的「藝術零距離」專案計畫,將號召社會和企業團體,共同圓一個人人皆能接觸精緻藝術的夢。這個計畫針對從未來過兩廳院、想一窺藝術殿堂門奧的民眾,及資源不足的弱勢族群,藉由各界贊助,讓他們進入兩廳院,觀賞精心策劃的演出節目。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分世代的集體失落
《倒》劇從另個極端去描繪這樣的荒謬:冷清的場景,不情不願的參與者,莫名其妙的突發事件,就像劇中人物的生命情境,焦點總是游移不定,節奏總是錯誤。因此,不同於系列前兩部以世代面貌為敘事主軸,《倒》劇描繪的其實是一種不分年級、集體的、混亂的存在狀態。
-
演出評論 Review
誰能掌握永遠的真情人間?
我很佩服在商業票房壓力下的編導吳念真,在作品系列一、二的人間悲喜劇後,敢於描繪這麼灰色、壓抑甚至悲慘的台灣生活;現場觀賞《人間條件三》的首演,體會了這齣戲情節醞釀的深沈緩慢,相信應該是這類所謂訴求大眾的商業型劇場罕見的創作選擇。
-
演出評論 Review
為山林夜色抹上一帖淡然的滋味
《入夜山嵐》是一個規矩、自然、直樸、純粹的作品,自然之為道,在自然中呈演自然,似乎與道近矣;也許這些年來優在經過轉戰各大國際藝術節後對於回家有種特別的渴望,因而在重返山林,返樸歸真的生命沉澱處開出這朵淡然的花朵。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拒絕情感記憶的華麗劇場形式
如果說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每個劇場工作者的慾望的話,那麼,王嘉明應當被列為最近劇場界的「特別觀察名單」。雖然從早期的《Zodiac》、《泰特斯-夾子/布袋版》,尤其是《家庭深層鑽探手冊》等作品開始,王嘉明作品的形式總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殘, 。》這個作品當中,與其說想表達些什麼,我們更看到王嘉明實驗他心目中戲劇形式可能性的慾望。 就像是文字接龍遊戲 黃怡儒所設計的舞台,一個由潔白粗鹽所舖成的正方形區域,舞台的上空懸掛著一個充滿壓迫感的巨大黑色氣球,將舞台裝置成為一個奇特的風景。演員們以舞蹈般的步伐進場,奔跑跳躍,腳步不斷在粗鹽上發出沙沙的聲響,這個聲響貫穿著整個演出,帶來某種奇妙的聽覺質感。之後,演員以誇張的表演方式,演出三段在電視連續劇當中常見的劈腿戀情橋段。正當納悶為何王嘉明餵食我們如此粗糙的劇情時,舞台上的演員突然開始以倒帶、快轉、慢速、重複等動作方式,讓四組的演員在舞台上一齊演出這些橋段。台灣電視劇特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對白,在四組演員同聲齊唱的唸白當中開始顯得異常地荒謬可笑,原本刻骨銘心的事件,也變成可以交換舞伴的交際舞。 從此刻起,觀眾開始理解到王嘉明對戲劇形式的玩弄。利用倒帶、快轉、慢速、重複等讓原本在時間上「不可逆」的戲劇事件成為「可逆」的身體動作,而交際舞式的場面調度,讓原本獨一無二的「當事人」失去了其不可替代性。於是,觀眾的關心開始離開事件的內容,像是觀看以「通俗劇」的彩色紙片在菱鏡的折射當中所構成的圖樣,在對稱、繁複以及無窮增生的圖樣當中享受形式變化的樂趣。《殘, 。》所帶來的愉悅,是戲劇擺脫現實指涉作用的負擔,以語言自我增殖所帶來的「萬花筒式的愉悅」。 接下來是一段情書的旁白,在煽情的語言當中,場上的演員們一邊喊熱一邊脫去身上的衣物,露出裡面的泳衣,坐在椅子上發出性歡愉的呻吟聲,就在即將達到高潮時,全體竟然起身高唱〈國際歌〉。此時,性的狂熱轉化成政治狂熱。接著,全體演員換穿野戰服,以昂揚的國際歌當背景打起戰鬥有氧韻律操。利用服裝的變化,場面轉換成「出征」的場景:一名即將出征的男子與母親和未婚妻吃著最後的晚餐。之後一場激烈的槍戰在舞台上展開,本來彷彿兒戲般的槍戰,到最竟然演變成一聲激烈的槍響,男子在槍聲當中不斷地重複中槍倒地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