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源舞蹈劇場」舞作《本能-自我》Id- Ego,表現潛意識的自信與掙扎,舞者葛力菲斯與麥克淇妮。( Prof. Donald Muldrow Griffith 提供 )
專題 跨種族、跨國界、跨領域

葛力菲斯 集眾才於一身的文化達人

美籍非裔、卻常居德國的達諾穆佐.葛力菲斯教授,是不能用一個頭銜來形容的:他既是編舞家、也是電影節創辦策劃人、更是電視與廣播製作主持人,雖然角色多元,但總是致力於消弭種族歧視、宗教偏見、性別暴力、文化衝突等,在挫敗中仍不斷堅持理念,在艱鉅的環境中,始終樂觀面對,為理想而前進。

 

美籍非裔、卻常居德國的達諾穆佐.葛力菲斯教授,是不能用一個頭銜來形容的:他既是編舞家、也是電影節創辦策劃人、更是電視與廣播製作主持人,雖然角色多元,但總是致力於消弭種族歧視、宗教偏見、性別暴力、文化衝突等,在挫敗中仍不斷堅持理念,在艱鉅的環境中,始終樂觀面對,為理想而前進。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儼然像個地球村。表面上全球好像非常國際化,但遍佈世界各地的暴力行為卻駭人聽聞。國際大城之一的柏林,仍有黑人在光天日下的公園被白人毆打至死,或者因與外族交往而被親兄弟槍殺的土耳其女子,諸如此類的膚色、信仰、文化差異,再再導致各種血腥事件。日耳曼是個高傲又排外的民族,因經濟蕭條加上幾百萬人的失業率,新納粹組織一再復甦,令人咋舌的排外聲浪此起彼落。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加上語言、思想、習俗、制度、法令之差異,身為外國人要立足德國社會並且在多方面獨占鼇頭,實是艱鉅!因此,令人對身為黑人的美籍教授達諾穆佐.葛力菲斯(Prof. Donald Muldrow Griffith)更加崇敬,近三十年來他致力於文化交流,集傳媒、表演、出版等各種資源,竭盡全力的消弭種族歧視、宗教偏見、性別暴力、文化衝突等,在挫敗中仍不斷堅持理念。希望藉這篇專訪,讓台灣讀者認識這位在國際文化圈影響深遠的藝術達人!

多元專業能力,跨界遊刃有餘

葛力菲斯出生於芝加哥(1950),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為古典樂鋼琴家,自幼成長在有教養與被受保護的優渥中產家庭,養成樂觀積極又自信的個性。大學主修心理學與教育學,畢業後曾擔任心理治療師及國小教師。在擔任青少年犯罪輔導見習官員的期間,利用工作之餘,他也接受了戲劇、聲音與多種舞蹈訓練。

學成後,葛力菲斯開始參與各種演出累積實力,接著他進軍紐約參與百老匯的諸多戲劇、歌舞劇表演,如《比賓王子》Pippin、《馬戲人生》Stop The World, I Want To Get Off、《陽光與影子的詩歌》Lyrics Of Sunshine And Shadows等,並得到最有潛力的外百老匯演員獎。他同時是紐約Rondo及 Fred Benjamin舞團的獨舞者,並且成為國際名藝人奧斯卡.布朗二世(Oscar Brown Jr.)的經紀人。高大俊美的外型,加上舞蹈、戲劇的專長,讓得天獨厚的葛力菲斯備受模特兒業的青睞,接踵而至的電影、電視邀約更擴展了他的演藝生涯。同時他還為汽車、航空等大公司做企業演出之編劇,以及替名牌服裝在紐約林肯中心等諸多重要場地指導服裝表演。

多元性的專業能力讓葛力菲斯的觸角遍及各領域,加上個性開放,讓他悠遊於藝術與商業兩界。雖然演藝生涯如日中天,但為了探索更進一步的創作與學習,他應允了柏林「西方劇院」(Theater des Westens)的邀約,至德國演出與創作。在此,他與三位同好Lynnda Curry、Ricky Powell、Detlef Bäcker以及後來成為他終身伴侶的芭蕾名伶蓋兒.麥克淇妮教授(Prof. Gayle Mckinney),共同創立了「泉源舞蹈劇場」(Fountainhead® Tanz Theatre,1980),致力於歐洲、美國的藝術、教育與文化交流,希冀藉由各種文化活動去除偏狹的個人主義、暴力與衝突。

葛力菲斯為美軍編導的作品《當彩虹佈滿天空時,有色女孩曾想自殺》For Colored Girls Who Have Considered Suicide When The Rainbow Is Enuf,曾獲得編舞與音樂的「特別裁判獎」,且在歐陸巡迴演出。「泉源舞蹈劇場」更推出無數佳作,諸如《泉源遇上蒙巴薩》Fountainhead meets Mombasa(1980)、《瘋馬組曲》The Crazy Horse Suite(1980),還主辦「泉源舞蹈劇場與朋友」文化節(1983)以及歐洲首屆「黑人文化節」(1986)等,且為戲劇《圖霍夫斯基在搖滾》Tucholsky in Rock(1983)、《歌舞節目》Cabaret與電影《最後角色》Die Letzte Rolle編舞。

創辦黑人國際電影節,進軍電視傳播理念

鑑於對異文化的疏離與暴力速增,葛力菲斯首創了第一屆「柏林黑人國際電影節」(Black International Cinema Berlin,1986),二十年來在沒有固定經費、戲院與贊助的情況下克服萬難,一直持續至今天。雖名為黑人國際電影節,但影片並不受限於黑人題材;它開放給全世界的藝術家申請,經過評審團挑出參展影片,其中不乏有意義性的紀錄片。此電影節不考量影片的商業性,注重的是影片所要傳達的訊息與主旨,電影節有時也在其他國家展出。另外,葛力菲斯還將這二十年所舉辦的電影節精選內容,集結出版了五大部《黑人國際電影文選集》巨作,為文化存續竭盡全力,美國學者還特別到柏林來記錄葛力菲斯的成就。

接著,「泉源舞蹈劇場」為青少年成立了「時空舞團」並邀請來自芝加哥的Nana Shoneflug & Moving Company(1987),共同於柏林「黑伯劇院」合作演出。一九九○年葛力菲斯成立了「和風文化協會」(Cultural Zephyr e.V. ),以舉辦更多的文化性活動,同年他與導演麥克‧安得列(Michael Andre)合作了記錄片《十字路口》Crossroads。由於在歐洲的驚人成就,葛力菲斯夫婦於一九九二年獲邀為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南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South Bend)創辦舞蹈系,並授予「教授」(Professorships)殊榮!在印地安納大學授課期間,他與夫人像空中飛人般,來往美國、德國兩地,從未放棄柏林的黑人國際電影節與其他諸多文化活動。

葛力菲斯為將理念拓展至更廣領域,毅然地進軍傳媒界,一九九五年他更在百忙中開播了「合議制集團—討論會與電視節目」(The Collegium- Forum & Television Program Berlin & other cities),在此他訪談文化、教育、藝術與政治、經濟界等人士,探討國際爭戰等各種爭論性議題,同時也提供開放性表演空間,讓各國藝術家抒發銳見,此電視節目也在其他國家諸如波蘭、捷克、美國及非洲等播放。

除了忙不完的電影節、電視節目之外,葛力菲斯還編導歌舞劇Woah Woah(1997)與專為青少年所策劃的五年國際舞蹈交流計畫「互動鏡子」(Interactive Mirror),以及主辦「長途飄泊之旅」(Odyssey,2006)的展覽、吟詩表演。葛力菲斯並榮選為「柏林美國人聯合協會」(Berlin Americans United e.V. )的主席,不僅奔波忙碌於會議與活動之間,他更經常被邀請至全世界策劃藝術節、電影節或當評審以及做演講、討論會等。

放眼世界,可以集主持、製作、編舞、導演、出版、策展、表演、寫作、演講等所有專業於一身的人,真是少見!葛力菲斯雖不到六十歲,卻有超過百年的經歷!除了有用不盡的能量以外,他還有驚人的行動力與堅忍不拔的毅力。葛力菲斯坦言,許多藝術家所說的至理名言都成為他的動力,例如「Yes,I can……」(Sammy Davis Jr.)與「I may not make it if I try,but I damn sure won’t if I don’t……」(Oscar Brown Jr.)等,皆是他不畏艱巨、把困難視為挑戰、達成目標的生活格言!期待台灣的觀眾能有機會認識這位高瞻遠矚的藝文泰斗,以及觀賞他的創作、電視集與獨一無二的「柏林黑人國際電影節」!

 

相關網站

「泉源舞蹈劇場」與「柏林黑人國際電影節」  http://members.aol.com/bicdance

「泉源舞蹈劇場」  www.fountainhead-tanz-theatre.de

「柏林黑人國際電影節」 www.black-international-cinema.com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