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法國里昂(Lyon),這個於歐洲的心臟、由索恩河(Saone)與隆河(Rhone)共同交會沖積而成的迷人的城市,在不同的年代與不同人士的心中,都對它有著不同的印象。
你可能不知道,在歷史上它曾是羅馬人前進高盧時的古城、中世紀時絲路的終點,亦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金融重鎮。你也可能不知道它是繼布拉格之後,被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第二個列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的城市。它擁有壯闊的古羅馬劇場遺址、保存完整的古街道遺址與濕壁畫建築。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里昂就是《小王子》一書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的家鄉。而嗜食美食的老饕,一定也聽過:「里昂是法國米其林星級大廚的故鄉」這句話。但是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每年在當地交錯舉辦的「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Biennales d'art contemporain Lyon)與「里昂雙年舞蹈節」(Biennale de la danse Lyon),則是它在小王子與大廚故鄉的盛名之外,得以媲美巴黎、享譽歐洲的另一個原因。
「回顧與展望」重新詮釋經典舞作
創辦迄今已有十三屆的「里昂雙年舞蹈節」,今年總共有來自十九個國家、四十二個舞團、六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投身其中。在持續一個月的展期之內,除了有專業的舞蹈家參與演出之外,在主辦單位的大力推動之下,今年也在里昂的街頭舉辦了一個動員約四千五百人次參與的「全民舞蹈大遊行」。當天你可以感到整個里昂就是一個開放的舞蹈盛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被音樂的律動所消消弭,舞蹈的歡愉充斥在近萬人被解放的肢體身上。
由於今年的舞蹈雙年展的主題是「回顧與展望」(Retour en avant),所以本屆舞展照例有許多首演的舞作吸引觀眾的目光之外,更難能可貴的,就屬許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的改編與重演了。例如:高齡八十八歲的美國舞蹈大師安妮.哈普林(Anne halprin)名作《遊行和改變、重現》Parades & Changes, replays這次就由旗下年輕舞者安妮.寇羅德(Anne Collod)重新編舞,以全新的風貌呈現在觀眾的眼前。而六十五歲的卡洛琳.卡森(Carolyn Carlson)也不失當年的前衛作風,讓一位男舞者重新詮釋她在一九八三年編演的自傳性獨舞《藍色女子》Blue Lady。曾在二○○○年來台演出,同樣是六十五歲的德國舞蹈大師蘇珊.琳卡(Susanne Linke),在本次舞展中,亦把她在一九八五年上演的自傳式獨舞《重建》Schritte Verfolgen II – Reconstruction重新編排,並且仍然由她親自上台擔綱演出,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演出加入了三位新血,打破了當年獨舞的形式。由以上的節目安排看來,讀者們就不難發現,本次的雙年舞蹈節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是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然而近年來逐漸成型的經典呢?當然也自是在本次舞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台灣觀眾熟知的羅莎舞團(Rosas)、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瑪姬.瑪漢(Maguy Marin)、萌荷舞團(Compagnie Montalvo - Hervieu)等,也都在本屆舞展中向觀眾展現出他們的成果。
而一向讓觀眾為之錯愕的傑宏.貝爾(Jérôme Bel),在本屆也推出了於二○○二年首演《非跳不可》The Show must go on。雖然這齣舞碼沒有像上次來台演出,在舞台上裸體撒尿的驚人之舉,但他卻成功地打破、甚至反轉了舞台與觀眾席的界線,也讓觀眾體會了「非跳不可」的感受。
在這整齣作品中,完全沒有任何觀眾所認知的舞蹈動作,演出開始時只是由一個肥胖的DJ持續地放著震耳欲聾、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用大家熟知且狂野的節奏考驗著觀眾的耐性,挑逗觀眾跳舞的慾望。舞者至多只是和模特兒一樣,面無表情地緊盯著台下,透過音樂不斷地挑釁著觀眾,看誰敢上舞台釋放舞蹈的基因。隨著演出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情緒高漲的觀眾鼓譟與喧囂不斷,甚至有些觀眾不耐地離席!但二十分鐘後,整座劇院就像是爆炸了的壓力鍋,八成的觀眾都被音樂所感染,或站或坐地扭腰擺臀,觀眾席忽地變成了一個瘋狂的大舞廳,甚至有人在暗場時激動地衝上舞台,表演了一段脫衣秀,讓被過度壓抑的肢體一逞解放後的快感!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就是在演出的尾聲,全場音樂乍停,舞者一律掛上耳機,以輕微、重複的肢體擺動,配上他們不時交錯地唱出單一且重複的歌詞,讓舞台成為安靜但又充滿無聲之音的奇妙場域,在沉默中律動的節奏逐漸形成了莫名的張力,一股單純的、想要聽到音樂與跳舞的渴望,再次撼動觀眾。編舞家似乎想要用這支獨特的舞碼,和前日的「全民舞蹈大遊行」相互呼應,宣示每一個人都有站在舞台上,享受舞蹈的權利。
《醮》等華人舞蹈作品驚艷展現
此外,來自台灣的無垢舞蹈劇場,也把當年在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時艷驚四座的作品《醮》,帶到了里昂。十年前在亞維儂,十年後在里昂,不同的場域、不同的觀眾,不變的只有《醮》所營造出獨有的空靈氛圍,依舊將欣賞者帶入一個獨特且神奇的空間,讓舞者有如宗教儀式的肢體呈現,化為舞台上風格鮮明的美學。而來自中國編舞家文慧的《記憶》Memory,卻以極壓抑及低限的舞蹈動作,為法國的觀眾陳述她對文革的時代體認。另一位在歐洲相當活躍的新加坡導演及編舞家王景生,將舞蹈結合偶戲、音樂,藉舞作《延續:在殺戮的原野之外》The Continuum:Beyond the Killing Fields,向曾經歷紅色高棉恐怖統治時期的前柬埔寨皇家舞團的編舞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