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雙年舞蹈節的「聚焦舞蹈」研討會中,特地安排多齣法國最新舞作演出,好讓外籍專業人士一覽法國舞蹈的創作新貌。除了有老將瑪姬.瑪漢、普雷祖卡的精采新作,更有多位新銳編舞家的作品呈現,面貌紛陳、形式豐富,從編舞家多樣的文化背景來看,可說是多元包容的文化混融,造就法國當代舞蹈的繽紛多彩。
里昂雙年舞蹈節選在最後一週舉辦舞蹈專題研討會「聚焦舞蹈」,專職外銷法國文化的組織Culturesfrance 特別安排外籍專業人士綜觀法國舞蹈創作現貌,包括知名資深編舞家作品,如瑪姬.瑪漢、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新銳青年編舞家巫藍登(Rachid Ouramdane)和阿布.拉葛(Abou Lagraa),另外是新鮮正起步的舞團如法畢斯.藍柏(Fabrice Lambert)、皮耶.李加爾(Pierre Rigal),以及嘻哈得正點愉快的Accrorap舞團(Accro法文有上癮的意思)。此時,Accrorap舞團編舞家卡德.亞圖(Kader Attou)正好獲得喜訊,文化部公布欽點他接任拉羅歇爾國家舞蹈中心總監。
嘻哈入舞已成主流
卡德.亞圖得以進入國家編舞中心,顯見法國正視此舞蹈類型已成一主流,並鼓勵協助發展。卡德.亞圖個人編舞及參加演出的《我們的小故事.達康》受邀到里昂雙年舞蹈節,這是一支愉快流暢的年輕舞作。舞台底端有一跨越兩側的繩索,如同曬衣繩,掛著衣服或燈火,從左至右緩慢移動。舞台上沒有固定道具,舞者偶爾抬出沙發、腳踏車、或氣球,搭配演出。另外,製造神奇效果的道具,則是以遙控指揮的小型機械。
五名舞者在簡單的舞台上旋轉、翻滾、跳躍,呈現出來的活力嘻哈街舞有接續韻律感。每個舞者各自有一段台詞,敘述小時候的經驗,內容沒一定原則:與父親的經驗,亞洲母親的訓詞,或從小就矮小、一直都小個兒等等。Accrorap舞團以輕盈的韻律感呈現嘻哈舞,一段沙發舞,眾舞者從沙發定點出發,陸續作不規律的跳躍方向,在炫技之外,隨機線條讓編舞增加許多靈動。整體舞作有一致性,不至淪為眾舞者鬥舞。
省思「認同」議題的《遠方》
本屆舞蹈節有多支男性編舞的獨舞作品,先從巫蘭登的L'A舞團《遠方》一作談起。巫蘭登擔任獨舞的《遠方》一作涉及的時間、地域廣闊,身為阿爾及利亞移民第二代,巫蘭登的父親投效法國軍隊曾參與印度支那戰爭,然而「戰爭」卻一直是家裡的禁忌話題。巫蘭登到越南旅行三個月,期盼回溯父親當年足跡,他在當地採集相關故事,拍攝的記錄性影片後來也使用到舞蹈作品的舞台裝置裡。
開場時,巫蘭登一個人在舞台上,跟觀眾眼光同向,聽著他母親的獨語。所有故事從此開始,母親敘述的家族故事從北非開始,父親從阿爾及利亞到法國到越南、又回到法國,戰爭、殘酷、死亡是什麼?巫蘭登僅能間接從母親那兒聽來一二事。巫蘭登在舞台上自行操控開關紐,控制合成器聲控。他或拿著麥克風喃喃自語,在舞台上零星圈起的裝置中走來步去,偶爾舞動一陣,有時又拿起麥克風唱歌。舞台內側有一投影螢幕呈現越南風景、有時則是不同人的自敘言語,文本在此作佔重要地位。
在巫蘭登的影片中,我們看到一越南老人說法語,敘述他那一代受法語教育,熟悉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詩人藍波(Arthur Rimbaud)等人的詩,他隨之朗誦一段。然後接著說,今生最大的遺憾便是從沒踏上法國的土地。《遠方》是他方還是家鄉?巫蘭登在簡單和充滿科技感的舞台上,透過多媒體、個人敘述吟唱等方式,像是由他擔任主持人,邀請多位來賓,一同敘述在遠方,與認同有關的故事。舞蹈作品注重內容省思和形式表達,跳脫傳統舞蹈思考舞蹈動作、舞者與空間關係等。
《重力》《壓迫》創造視覺驚奇
二十四歲法畢斯.藍柏也在作品裡採用影像,主要是製造幻覺效果。獨舞《重力》是個很有趣的視覺經驗,觀眾漸漸發現舞者動作和螢幕影像相應和,互動式地板回應舞者動作,投影在螢幕上,在舞台上創造出另一個世界。法畢斯.藍柏對操弄視覺影像有相當敏感性,期待他運用幻覺,在舞台上製造更多的視覺驚奇經驗。
視覺驚奇經驗同樣適用在「最後分鐘」舞團,總監皮耶.李加爾創作、擔任場景設計及演出的《壓迫》,在一個小小的箱型空間迸發,僅放一盞燈、一隻椅子,他的想像力和耐力令人稱奇。現年三十三歲的皮耶.李加爾曾是四百公尺賽跑選手,擁有經濟數學和電影雙學位,攝影報導作品也曾獲獎──可見其大膽嘗試的個性!
另外,阿布.拉葛發表的雙人舞新作《水意》,與妻子共同演出。場景除二塊地毯,還有一四方水塘。《水意》創作概念來自十一世紀波斯哲思,阿布.拉葛有意點出時光流逝、生命的短暫喜樂和死亡將近等人生哲學。二名白衣舞者先以分離的距離跳相同的動作,而後雙人舞動作方正理性,給人秩序的感受。二舞者分別進入舞台一側的四方水塘,在走出水塘後,在同一地毯上呈現節奏較緊湊的雙人舞,揮灑出生命力和熱力。簡單的舞台上,透明水塘成為主要場景道具,舞者在接近表演後段時,盡情潑灑水,水向空中四溢的弧線,成為場景延伸,也為前排觀眾帶來「濕意」的驚喜。
普雷祖卡《白雪公主》創造成人童話
絕對無法錯過的,是普雷祖卡芭蕾舞團首演新作《白雪公主》,這支舞碼是里昂雙年舞蹈節壓軸重點之一,由二十六名舞者上場的大型製作,特邀時尚設計師尚-保羅.高提耶負責服裝設計。以舞劇型態挑戰家喻戶曉的故事,普雷祖卡在古典浪漫中放進當代舞蹈元素。
《白雪公主》的舞台先走簡約風,如同雕塑作品的背景簡單呈現白雪公主在轉身間長大,接著搬出舞會排場,女舞者上身以纏繞帶狀裝飾裹出身材,男舞者則是蓬袖、緊下身,有著浪漫王子氣息。舞會一景頗有古典芭蕾類型的姿態,舞者兩側排開,然後輪流到中央位置跳舞。
純潔的白雪公主身著白色舞衣,腿自腰部以下一覽無遺。她的舞步重視表現情感,舉手抬足間多有層次,情感豐富。而後母角色是普雷祖卡在本舞劇中的處理重點,她的服裝設計凸顯性感氣質,故事強調後母自戀、不願放棄性感特質,不惜犧牲女兒。高提耶的服裝設計引發許多爭議,正反意見併陳。他在白雪公主和後母二個主要女角身上,著重鏤空裸露,白雪公主舞衣兩側全鏤空,一反眾人對白雪公主純真純潔的既定印象;後母全黑鏤空的舞衣活像性感內衣,黑夜帶點邪惡的形象倒是很貼切角色。
舞台場面接著有寫實森林,瀰漫著童話故事氣氛。編舞敘事性強,故事緩慢推進。男女主角雙人舞在無聲中進行,氣氛迷人。而白雪公主在吃了毒蘋果倒下後,生母扮演守護天使懸空而降,輕輕抱起白雪公主離地一公尺後又放下,這一景又輕又重,美麗如畫。採用馬勒的音樂,普雷祖卡試圖以一齣當代浪漫舞劇,創造成人童話感動人。
瑪姬.瑪漢Turba呈現混亂和創造的起源
相對於普雷祖卡從傳統中求變化,在編舞界叱咤近三十年的瑪姬.瑪漢則完全相反,瑪姬.瑪漢近年來作品有遠離舞蹈動作的傾向,她在尋找「未來舞蹈」的形式。此回在里昂雙年舞蹈節演出的Turba創於二○○七年,取材自西元前一世紀盧克雷斯(Lucrèce)作品,瑪姬.瑪漢對其中「萬物生於混沌混亂」的概念為之著迷,企圖在擔憂及避免混亂的現今世界裡,以她的方式呈現混亂和創造的起源。舞者主要動作是從舞台後方走向前方(及相反方向),他們持道具、或演奏樂器,念詞、換裝,從頭到尾沒有舞蹈動作。舞台場景變化十分戲劇化,從等待開幕一池嘩啦啦流水,經過方正排桌,到天地翻覆,桌子倒置堆疊,場景裝置迅速變換一下倒轉舞台氣氛,舞台表現甚是成功,整體表演較像一般認定的戲劇演出。Turba 歷經五個月時間排練,從舞者們稱職地朗誦台詞,可看出他們都很投入。但觀眾對這樣的舞作總是有兩極化反應。
瑪姬.媽漢是個表裡如一、誠懇面對自己的藝術家,她多齣舊作持續在全世界巡演,明知哪一類作品好賣,卻選擇新的發展,她說:「我不想做重複的事,總是不斷問自己:這麼做是基於容易、還是必須?」像一九八一年創作的May B,當年也承受許多壓力,觀眾難接受,目前卻成為當代舞碼經典作。面對創作,她毫無懼色,心中清楚,更肯定自己選擇的路。
綜觀這批法國編舞家,普雷祖卡、瑪姬.瑪漢的父母分別是阿爾巴尼亞和西班牙人;其他如巫藍登、阿布.拉葛和卡德.亞圖,都是阿爾及吉利亞移民、出生在法國的新生代,讓我們看到,混融多元的文化造就了法國當今文化新面貌,生意盎然、豐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