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請回答:重演?不重演?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賴翠霜舞創劇場:若非原班人馬,舞作容易「走樣」
舊作重演對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跟我對作品的要求跟堅持有關。我的創作習慣會以舞者或是演員的個人特質去編排,若是要再次讓舊作重演由新的舞者來詮釋舞作,害怕作品的細膩度以及質感會因舞者特質的不同而走樣。除非可以找回舞作的原班人馬,否則花費的力氣遠比做新作還累。 不過若非得再次選擇可以重演的作品,應該會是2015年的《記憶出軌》。這是一支獻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舞作,作品內容以患者大腦的病變、思緒邏輯的混亂以及家人照護的心情為主,在創作前期,我與舞者演員們探討主題並談及身邊是否剛好有長輩患有失智症,透過這些討論過程,希望表演者在詮釋角色時能將自身經驗換位思考帶入表演,將最真實的一面融入舞作。作品裡有許多破碎台詞以及完全倒過來的句子,對於沒受過專業戲劇訓練的舞者們來說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度,不過我也不希望他們過度的「演」,希望他們能呈現最自然最生活的一面,因此挑戰相當大。我相信以最真實的一面來刻畫作品,是真正讓人感動的方式。對我而言,這是一支很有意義的舞作,若有機會能讓舞作再次重演,希望能夠喚醒更多人對於失智症的重視。
-
延長音
音樂教我的人生觀
美的表現有好多種,一樣東西發揮到極致,便開始擁有特別的光澤及魅力,令人著迷。有自然的美、對稱的美、秩序的美、荒誕的美、驚悚的美、危險的美、親情的美、情愛的美;在這裡用美形容似乎已經有些不恰當,藝術形象或許更精確,但是這樣又太繞口,姑且還是用美這個字吧。生命中這般的美不勝收,但卻不是各種美都能引起共鳴,每個人的審美也大相徑庭。但有一種美卻總是催淚,不論在電影、音樂中,每當主角歷經風霜矛盾,飽受人生的磨練摧殘,不得不妥協低頭,心裡傷痕累累,靈魂疲憊不堪。這時不論誰感嘆起主角純真的過往,都好像面對自己一塊被封塵的靈魂結晶,或已經死亡的美好童年,流下淚來;那沒有背負成長中所承載過的懊悔與錯誤,沒有因為現實的磨練而變得殘酷,那個曾經至情至性,對生命充滿熱情與關懷的赤子。 這等美麗,一再被複製,而人們也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似乎是靈魂能夠繼續發光的食糧及必需品。《鐵達尼號》中,最後蘿絲回到她記憶中的巨輪,恢復到17歲的模樣,在昔日的主樓梯上與傑克重逢。《阿凡達》中,蘇傑克透過新的身體再次擁抱大自然的溫暖與初心。而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醉人的第18變奏也在前17個變奏《末日經》與世紀末碎片的喧囂中昇華,於《似曾相識》中找到世人的留戀與景仰。2023年為拉赫瑪尼諾夫150年誕辰紀念,拉氏對於美好年代的嗟嘆,鐵幕漸下中自由的幻滅與身為文化高層人士對自身安危的隱憂,一戰、二戰間的巨浪,大時代下的悲劇與20世紀初命運的巨輪都替拉氏的一生寫下了最精采的劇本。這令人熱淚盈眶的劇本不僅在拉氏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立下典範,更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達到高峰。兩首40多分鐘的協奏曲都在黑暗及鄉愁中揭開序幕,猶如生命中無盡的苦難與磨練,而第二主題及曲子最後的高潮總是穿破一切看到曙光,在真情的暖洋中回到內心最柔軟的那處。 在現代人的速食文化中,為了更快地治癒自己,割捨許多的我們到了30歲早就情感破產,麻木不仁。在亞洲,從小朝九晚五,加上補習文化,一路時間被填滿到出社會。生活中幾乎沒有時間感受生命的美好。這也難怪當拉氏為了人們的赤子之心立起墓碑,供眾人瞻仰自己曾經的美好,大家是多麼地流連垂淚而忘返。在這音樂會的兩個小時中,心靈似乎真的可以有伸展的時間,有可以療傷的片刻。不僅拉氏如此,同期的拉威爾也對美好年代感嘆萬千。拉威爾不僅在《圓舞曲》中透露他對舊時代
-
澳門
一個演出,面對兩種審查
澳門多個演出團體於2023年9月25日收到文化藝術活動資助單位「文化發展基金」寄來的電子郵件,郵件以「2023年受資助活動/項目溫馨提示」為主題,信中提醒:根據資助章程規定,如受資助項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褻、賭博、粗言穢語、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權利等不當成分」,資助單位可取消相關資助。郵件發出後,引起眾多演藝團體及工作者強烈反應,並發表了一封由90多名戲劇、舞蹈及電影界人士及團體連署的公開信,以表關注。10月1日社會文化司司長回應傳媒提問時表示,這是因為接獲一些家長寫信投訴,其子女觀賞表演時因有不雅内容而引起不安,所以才致函提醒申請資助的團體。 澳門自1978年起已設立「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針對公映公演及公共娛樂的審別及進場提供意見,並設立與電影放映及戲劇演出相關的觀眾年齡分級制度。而自2023年起,文化發展基金在「文化活動/項目資助計畫」申請章程的第12點中,首次在基金可駁回申請、「不進入評審程序」的情況中列明:「活動/項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褻、賭博、粗言穢語、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權利等不當成分」及「活動/項目內容涉及危害國家安全、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兩點。由於澳門絕大部分劇場演出活動,均受文化發展基金資助,也就是說,日後在澳門上演之大部分劇場演出,將同時受到「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的分齡評級,以及文化發展基金的內容規管。
-
香港
香港文化博物館可能遭「殺」,表演藝術保育問題引發關注
今年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首辦「香港流行文化節」,當時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聯合策劃和舉行了第一個以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為題的展覽「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吸引不少觀眾參與。事實上,香港文化博物館近年有不少與香港文化有關的專題,都為本地和海外觀眾津津樂道,包括以金庸和李小龍為題的常設展,而「絕代芳華.梅艷芳」的展覽亦將舉行。與表演藝術有關的還包括館內常設的大量粵劇藏品;去年亦舉行了「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50年」,展出榮念曾多年的跨媒體創作。 香港目前尚未有與本地表演有關的專門資料館或博物館,除民間和大學有個別收藏外,政府的博物館中就以香港文化博物館會較具體地進行相關工作。近日香港政府《施政報告》提出有關設立和重組博物館的建議,計畫將現時位於尖東人流廣多、交通便利的科學館,改設成「國家發展成就館」,以與旁邊的歷史博物館互相帶動發展。而科學館將遷至位於新界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有可能被分散各處。 現在,科學館和文化物博物館的每年入場人數皆名列前茅,但上述改動似乎未經業界諮詢和周詳計畫,消息傳出後,也引起坊間關注文化和表演藝術保育在政府資源外(如民間或商業資源)的不同可能。誠然政府的帶領或資源相對充裕,有利保育工作,但集中歸一也有其危機,即使表演藝術保育發展成熟的歐洲,也曾出現過「殺館」的情況,如在疫情間的2021年,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就提出關閉其劇場與表演部門,並把館藏分散至其他部門,引發當地業界連署聲援。表演藝術長遠的保育策略要深思,為的不只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觀眾。
-
北京
沉浸式戲劇盛行,非劇場演藝空間拓展快速
非劇場空間演出成為世界表演藝術的趨勢,中國表演藝術界也即時跟上且蔚為風潮。政府亦從善如流,為支持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藝空間發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在9月公布了包括傳統劇場、文創園區、文化遺址及商業街區等15個多元空間,支持它們在新演藝空間、新演藝內容、新文化消費體驗方面為北京文化風景多添色彩。 演出空間的去劇場化是因為為了觀演體驗多元性而設計不同的演出形式,需要有別於劇場的定式空間方能展現,尤其是這幾年引入的沉浸式戲劇,觀眾則因為觀與演的假性合一而趨之若鶩,成為目前最盛行的演出形式。傳統劇場如位於美術館後街的77劇場與抓馬艾克斯傳媒公司的《大真探趙趕鵝》合作,讓觀眾回到1990年代的北京胡同;東城區隆福寺大麥演藝新空間在商業環境裡演出《現在開市》;京味沉浸式話劇《城南舊事之評書傳奇》則在位於前門的顏料會館劇場中上演;開心麻花在望京的劇場「花花世界」上演《偷心晚宴》,讓觀眾處身於當下虛擬又真切的娛樂生活中。這些空間與劇碼大多置於北京老城區,與北京傳統格調看似格格不入,卻也有反差的趣味。 沉浸式戲劇確實讓傳統觀演經驗來了個大翻轉,但令人擔憂的是,此類演出的目標觀眾顯然鎖定新鮮社會人,內容娛樂性高,談不上深度,同時戲多且同質性高,票房收益能否持續支撐熱度,並不樂觀。但話說回來,這類演出除非像10年前開心麻花喜劇創造出的新型消費娛樂,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否則何以為繼?戲劇市場本就起起伏伏,無法引領亦無力控制,只能順勢而為。這波流行帶來的唯一好處可能是劇場空間的解放,讓人們體會到表演藝術的莫大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6
音樂劇爆棚且多元 市場潛力乍現
若談2023回顧,不從《勸世三姊妹》開場,未免太過脫俗,但除了舞台上的作品,靠製作方針跨出同溫層的高光時刻,我想更能代表年度趨勢。演出精采就更需要端出浪潮的團隊,在哪裡端,誰來端,先端哪道,全都是學問。 今年的音樂劇演出依舊多如繁星:有海外授權的《近乎正常》、《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搖滾芭比》、《綠野仙蹤》、《小王子》、《史瑞克》;引進、合製、巡迴的音樂劇《貓》、《羅密歐與茱麗葉》、《Titanic 鐵達尼號》、《拉赫曼尼諾夫》、《三劍客》、《伊底帕斯》、《The Last Five Years》輪番上演。 國內製作數量也依舊爆棚,有影視故事《海角七號造夢者》、電影改編音樂劇《怪胎》、文學改編音樂劇《熱帶天使》、迷因音樂劇《吼呦~杰哥不要啦!!》、桌遊改編音樂劇《台北大空襲》等故事類型迸發、都繼續保持著充沛製作數量。 純原創音樂劇的比例趨緩,但類型依然展現多元,台北市也出現了首個針對音樂劇發展的基金會,提供更多場地與孵育的可能,從小型讀劇型演出到各種音樂劇節在各單位的推動下維持蓬勃,須打磨的作品已有更多路徑與觀眾對話,相信整體環境正往好的方向走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她/他最棒:在我心中的前三
徐宏愷的好評名單:王意萱、高華麗、張擎佳
說真的,要選出最欣賞的音樂劇演員實在太難。一字排開跟任天堂大亂鬥的人物選單沒兩樣,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超能力。但如果是2023年的話,有幾個名字不得不提一下。首先是張擎佳。光是《勸世三姐妹》中,宋國珍那些難到不行的歌曲還有超大量台詞,外加踩著(據演員形容)5層樓高的高跟鞋大爆跳,以及各種情感表達高低起伏如活跳蝦般的劇情呈現,超過3個小時(含中場休息)之後還帶著笑容謝幕、安可,還帶著笑容等台上的導演講完話。真心欣賞,無庸置疑。就更別說還要忙著編舞、創作。今年女神就他。佳佳加油! 第二位是高華麗,那句「鬼歸代言人是我」在大巨蛋對面餘音繞了4年300多場。華麗在這些年當中專注在一個角色裡,讓人既羨慕又佩服。定目表演不僅是在當今台灣劇場環境中少有人能達成的目標與成就,從最基本的健康自我管理、表演技術維持與增能、在近距離的觀演關係中每次的能量轉換,再到各種穩定與進步,只能說,武世誠才沒有一事無成咧!太厲害了啦! 第三位我選王意萱,這個女人太狠了!在這些年音樂劇蓬勃發展的路上,觀眾們一定有看過這個名字。因為能唱能跳、表演能力夠好,所以常出現在各種不同風格的演出當中。光是今年就參與了《隔壁親家》、《搖滾兒歌|呼叫!夏日戰隊》、《沒有臉的娃娃》等形式風格語言大不相同的演出。角色更為多變,可甜可鹹、濃淡兼具、可以勇敢可以溫柔。只要看到演出有他就會放心不少,是如同圍爐火鍋時沙茶醬般的存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她/他最棒:在我心中的前三
陳午明的好評名單:林家麒、張雅涵、張擎佳
環顧2023年我有到現場欣賞以及自製的音樂劇演出中,有許多好棒好棒的演員們,他們成為了角色、編織了故事、唱響了製作,每一位都值得大聲喝采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推薦一百位!然而這次礙於篇幅只能先推薦3位:《勸世三姊妹》的張擎佳(佳佳)、《搖滾芭比》的林家麒(老爹)以及《NEXT TO NORMAL 近乎正常》的張雅涵。 3位演員分別在戲中都挑起大梁,負擔極為吃重的演出:老爹在獨角戲的《搖》的精采不在話下;佳佳在《勸》劇中幾乎全程都在場上,角色詮釋感動了無數觀眾;雅涵在《近》劇中要負擔的多重情緒與演唱難度也異常沉重。他們以自身的才華、歷練、努力,分別在不同故事裡面發光發熱,讓3部戲都成為今年劇迷印象深刻又熱愛欣賞的精彩作品。而我同步推薦他們3位演員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這3部戲之前,他們已經有過不少精采的演出作品(雅涵近年在紐約發展為主,國內觀眾比較不熟悉),但今年3位演員不約而同算是首次領銜主演了戲分吃重的3部音樂劇並且大受歡迎,的確值得大家給予掌聲,也期待接下來他們會在台灣有更多的好作品,造福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她/他最棒:在我心中的前三
馮勃棣的好評名單:林玟圻、張擎佳、鍾琪
音樂劇演員很多,但若要我選出心中的前3位,我第一個會選鍾琪。她是:百變才女,鬼靈精怪,散發清新脫俗的靈氣。多年前在瘋戲樂《Cabaret》中便展現極強的親和力與觀眾緣,即興反應聰明討喜;獨角戲作品《不然少女》展現其文本編寫能力與一人駕馭全場的氣勢;在《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中則演活了各個人生階段中都會女子的愛慾與寂寞,在可愛的形象與優美的歌聲下細膩詮釋人性,呈現出充滿細節的表演。 接著的人選是林玟圻(C2):喜劇表演的奇葩,散發強大的喜劇能量,每一個肢體、台詞、聲音、表情都能化為笑彈,絕佳的喜劇節奏根本渾然天成,最難能可貴的是其喜劇手段絕非綜藝哽,而能與角色合而為一,誠屬可貴。他在《台灣好萊塢》中飾演一個擺盪在夢想與幻滅間的編劇,在愛情中被救贖,從迷失走向重生。原來,C2不只是諧咖,更能游刃有餘地駕馭深沉有厚度的角色,是個全方位的演員。 當然,張擎佳:也不可或缺,她氣勢萬鈞,聲音渾厚有穿透力,能打入觀眾的心底,撼動觀眾的靈魂。她在《勸世三姊妹》中演活了大姐的角色,罵起髒話大快人心,自陳悲苦令人動容。她身世悲苦卻無比堅毅,個性偏狹又引人同情,擎佳完美建構出一個有複雜度的角色,禁得起觀眾深挖與探索角色底下豐富而寬廣的靈魂面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5
疫後景氣回春?!國際交響樂團來台巡演暴增
喜愛古典交響音樂會的理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由多種樂器和音樂家組成豐富的聲響,常能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與能量;樂音中的優雅姿態、深度,歡愉與悲傷也能夠跟台下產生共鳴。總體而言,交響樂團的複雜性、感染力及文化歷史透過音樂的表現,都是吸引樂迷們沉浸其中的動機。2023年,在鄰近的中國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國際職業大樂團巡演來台的密度大幅提高,如此的現象,究竟帶給台灣民眾什麼樣的影響? 從過完農曆年後的3月起,暌違33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來台巡演搶下頭香。指揮雅各.胡薩(Jakub Hrůa)搭配高人氣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當他宣布拿手曲目、也是榮獲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時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在這一輪演出後決定暫時「封曲」時,造成一股催票的熱潮。到了6月,來自荷蘭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也翩然到來。首席指揮哈夫.沙尼(Lahav Shani)不但激起樂迷的好奇心,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與2021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劉曉禹也是亮點之一。6月底7月初,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親自領軍,來台開出膾炙人口的貝多芬《命運》、德弗札克《新世界》、柴科夫斯基《悲愴》等,更有當紅小提琴家希拉蕊.韓(Hilary Hahn),怎不教樂迷心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呂岱衛的敲碗名單: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伊凡.費雪
今年5月,我有緣親炙萊比錫欣賞全本馬勒音樂節的演出,眼見歐洲各大名團皆在布商大廈音樂廳大展身手,各自推出拿手的馬勒曲目共同競演,一連10多天聽下來真是大呼過癮。然而在這些樂團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由伊凡.費雪(Ivn Fischer)率領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所帶來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身為馬勒權威的伊凡.費雪以對馬勒音樂的獨到見解將該樂團打造成東歐最具代表性的馬勒樂團,當晚演出的馬九無論音色與詮釋手法皆讓我大受震撼,也是全本馬勒音樂節中讓我最想再聽一次的演出。而距離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上次來台演出已將近10年前了,我很期盼伊凡.費雪能率領樂團來台演出他最拿手的馬勒作品,相信絕對會為台灣樂迷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林伯杰的敲碗名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賽門.拉圖
在疫情爆發前,若說台灣樂迷最愛的管絃樂團,從票房反應來觀察,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幾乎可和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並列前三強。起初我有點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此團1949年才成立,算是非常嫩的地區性樂團,然而2003年楊頌斯就任首席指揮之後,蛻變成一支拔尖勁旅,當年迷惑的我,還真的一聽就愛上。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楊頌斯領軍之下,從2007年首次來台,直到2018年第5度訪台(此次楊頌斯生病,由祖賓梅塔臨時代打),票房近乎秒殺,我記得還舉辦戶外轉播。遺憾的是如今楊頌斯已仙逝,幸好樂團2023╱24樂季請來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接任首席指揮,絕對是如虎添翼。屈指算算,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近6年沒來,賽門.拉圖也長達8年未訪,拜託快來造福嗷嗷待哺的台灣粉絲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劉思楨的敲碗名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疫情解封之後, 2023年是報復性音樂會大爆發的一年,也是歐美各大樂團來亞洲演出的忙碌的一年。幾乎所有天團和歐洲名團都有來亞洲,其中很多團也來了台灣。從上半年的鹿特丹愛樂、紐約愛樂,到下半年摩肩接踵而來的波鴻交響、倫敦愛樂、維也納愛樂、奧斯陸愛樂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等大團,真是熱鬧。 天團之中,柏林愛樂去了日本,卻沒有來台灣,讓我略感遺憾。為此,我飛了一趟東京,去聽柏林愛樂和前兩天演出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出。聽完之後,感覺果然是「人外有人,團外有團」。柏林愛樂的聲音非常醇厚,小聲的時候很細膩,大聲的時候也可以雄壯高貴而不吵。果然是天團的演出水準,不虛此行。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明年的亞洲行,據說有可能會到台灣來演出,值得大家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張尹芳的敲碗名單:布隆斯泰特+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下半年接連的名團光顧寶島台灣,除了讓人想到永遠的遺珠巴伐利亞廣播+楊頌斯+玫瑰騎士,更憶起2002年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和大師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在國家音樂廳的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獨有的霧面黃金般音色讓人恨不得多長出幾隻耳朵來接收,樂團與指揮更融合成一個新型的「巨大有機體」在舞台上擁有一個集體意識交流區,並將所有認識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的人們,跨越時空背景串連在一起,那場音樂會真是一次太不可思議的奇幻歷程!雖然霧面黃金般的聲音已不復存在,但這檔黃金組合的演出依舊勾人心弦。明知年事已高的老大師不太可能再跟樂團做世界巡迴了,所以與其說是許願,更像是祈福,願上天能給老大師多一點點的時間,為世間留下更多的美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4
新世代崛起!台灣年輕指揮家國際嶄露頭角
一座小島,無數人才,但也因為台灣太小,所以還要更好。台灣古典樂壇近年被雅稱為「指揮之島」,許多年輕指揮勇於離開台灣,在國際上闖蕩,或持續參加大賽,或在小樂團擔任要職,或在大型樂團擔任助理指揮,都能勇敢前行,找到立足的第一座堡壘。 指揮一字排開,林勤超曾於2016到2018年擔任德國邁寧根劇院首席駐院指揮,2018到2022年則擔任德國雷根斯堡劇院暨雷根斯堡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去年9月重返邁寧根劇院,繼續與熟悉的樂團團員一起工作。吳曜宇是繼指揮家呂紹嘉之後,唯二拿下法國貝桑頌指揮大賽首獎的台灣音樂家,也拿下香港國際指揮大賽銀牌,去年剛卸任NSO國家交響樂團協同指揮,於去年12月上任高雄市交響團樂團駐團指揮。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想挑戰這一曲!讓新世代指揮家怦然心動的夢幻曲目
林韡函的願望首選 艾爾加:《Dream of Gerontius》
我是艾爾加迷!我從很久以前就特別喜愛一首他的作品《Dream of Gerontius》,這首曲目在英國之外鮮少被演出。這首作品,風格上很明顯反映出他受華格納以及19世紀末歐陸歌劇的影響。我特別喜歡在指揮時以跟人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協奏曲或是歌劇都是我非常享受的合作型態。這一首作品雖然不是歌劇,但在對於人聲、對室內樂、對樂句與呼吸等各方面的掌握都像是在劇院一樣!除此之外,對於全職在交響樂團的指揮來說,我現在有幸一年演出一兩部歌劇製作,但有機會也希望有更多時間花在劇院裡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想挑戰這一曲!讓新世代指揮家怦然心動的夢幻曲目
葉政德的願望首選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對於指揮來說,馬勒的作品如同指揮生涯中的試金石。是不管是年輕或是老成的指揮們,都想搜集到的作品演奏勳章。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是他作品中我最想要挑戰的作品。指揮不同於演奏家們用樂器來表達音樂,我們更多的是與音樂家們用生命中的經驗與歷程來彼此交流,在眾人的力量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演出。這首作品除了有著作曲家對於生命的渴望、熱情、糾結,進而昇華的體會,生命的盡頭並非終點,而是下個旅程的開始。就如同我想要與音樂家們創造出美好的音樂,完成一場又一場的演出一般。每一次的落幕都是更多可能性等我們去追尋的開始。 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我能夠帶著更多的人生體會與感受,與音樂家們一起挑戰這首給我很多啟發性的巨人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想挑戰這一曲!讓新世代指揮家怦然心動的夢幻曲目
林沂蓁的願望首選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想要指揮的作品很多,歌劇、馬勒、威爾第、華格納等等都是,而且曲目也必須看跟哪一個樂團合作而定。但如果要我選一首交響曲的話,我想選貝多芬第九號。小時候想不透為什麼要在新年的時候演出貝九,但在2010/11的樂季聽見庫特.馬舒(Kurt Masur)在輪椅上被推上台指揮蘇黎世管絃樂團時,儘管他想給樂團的手勢並不清楚,但卻演奏出非常感人的音樂。讓我理解那種在歌詞中所說質樸的「快樂」,才是最高的境界。尤其現在在世界上有那麼多跟和平相反的事件頻繁發生,在這個時刻,我夢想演出這個偉大的作品,傳遞我理想中不被時間磨滅的訊息。
-
寫在沒有主義的年代
必要之惡
之前幾篇論及倫理體制的訴求,以及它對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現在輪到歷史同樣久遠、威力同樣不減的藝術之詩學體制(poetic regime of art)。 詩學體制創始於亞里斯多德。他所指的詩學(poetics)不是光指寫詩的藝術,還包括創作戲劇的藝術,後來它的指涉更為廣泛,小說有詩學,電影有詩學,紀錄片也有詩學。 藝術的與政治的 在洪席耶的術語裡,詩學體制又稱「典範體制」(representative regime)。我之前跟著別人將它譯為「再現體制」,如此並無大錯,但「典範」較能表達洪席耶的觀點:再現(representation)和模擬(mimesis)有關,字面本身並未涉及取捨的問題,「典範」則指「該選什麼題材或人物再現」,以及「選擇再現的事物是否具備代表性」。典範的意思就是:分量要夠,代表性要強。 因此這個體制有其技巧面,訴諸美感的一面,亦有其政治面,訴諸觀感的一面。這兩面實為一體,難以二分;當一個作家思考要不要將某個元素加入(或剔除)作品時,他同時在設想藝術與政治兩個層面。但為了方便解釋,咱們先從技巧面談起。 亞里斯多德論及悲劇時提出6大元素,並給予優先順序:情節、人物、思想、文字、音樂、景觀。他從上個世紀留下的多部作品中歸納出這個順序,原本有其描述的成分,然而一旦被後人視為圭臬,他的詩學自然成為體制。 既然是規範或法則,就得面對時間的考驗及後人的挑戰。到了文藝復興的悲劇,人物與思想已和情節平起平坐;較之於伊底帕斯,哈姆雷特和李爾王可複雜多了。在18、19世紀期間的通俗劇裡,情節奪回了王座,然而到了荒謬劇場,情節已失去分量;時間再往前推到20世紀末期以降,人物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參考《人物的死亡》〔The Death of Character〕)。至於現今流行的音樂劇,音樂和景觀至為重要,思想則可有可無。 小說的發展有點類似,傳奇小說的年代情節舉足輕重,到了海明威時期,情節卻被視為毒藥。以1990年代以降的台灣小說為例,文字凌駕其他元素之上,它自我繁殖,囈語聯翩無窮盡,以致情節走失在文字迷宮裡,因此才會出現「現在的小說家已經不會說故事」這種有點道理但沒切中要點的批評。 有憑有據
-
首爾
大學路代表性劇場「學田」將於開館33周年日吹熄燈號
韓國小劇場文化的老字號殿堂、位於首爾大學路的「學田小劇場」(Hakchon Theater),因經營困難及負責人健康因素,決定於開館33周年紀念日的今年3月15日,正式吹下熄燈號。「學田小劇場」自去年傳出閉館計畫後,許多自此地發跡的演員及音樂人紛紛站出聲援,並聯手發起不收演出費的接力演出。 「學田小劇場」於1991年創立,除了作為典型的舞台劇劇場以外,也舉辦舞蹈及音樂等多種體裁的展演活動,演員薛景求、黃晸玟、曹承佑,歌手樸學基、尹度玹等人皆曾在此登台,已故傳奇歌手金光石(1964-1996)更曾在此舉辦超過1,000場的演出,因此「學田」也被稱為演藝界明星的搖籃。此外,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地鐵一號線》為「學田」迎來全盛期,開演15年間,在170席的小劇場創下逾70萬人次的觀演記錄,然而「學田」負責人金敏基不願《地鐵一號線》成為搖錢樹般的存在,於2008年宣布終演,並致力於推廣更多相對小眾的劇目。 「學田」熄燈前,將以第2屆「金光石歌唱比賽」和兒童音樂劇《辣椒醬炒年糕》作為告別演出。金光石在世時與「學田」的關係可說是密不可分,以金光石的歌曲為「學田」畫下休止符,應是最美的結局。《辣椒醬炒年糕》是「學田」在結束《地鐵一號線》的常態演出後,負責人金敏基根據德國劇作家萊納.哈菲德(Rainer Hachfeld)作品《Spaghettimi mi Ketchup》改編,在最後一季的演出中,將集結2008年首演時的演員一同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