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拼組行雲流水,多焦鋪陳意境
《騷紅》結合肢體與非肢體、語言與非語言以及影像技術的運用,在移動的舞姿與情緒中植入空間、面向以及速度、力量的探索,表面上展現專業級水準演出,內裡深層顯露出舞團勇於實驗與強調創意的雙重意涵。
-
舞蹈
戲舞合拍,延展「傀儡」意象
編舞者在《東風乍現》中初次以「傀儡」的動機發展其創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外,也充分顯露了「空間」在整體默契上的特長。而在《再現東風》中,「傀儡」的操控╱被操控互動關係,則趨向一種貼近接觸即興的流轉風格。此外,《再現東風》中,編舞者將「傀儡」的意念與意象都加以擴充,如〈思拭〉一段中,褪去繩索纏繞的舞者們,一身黑衣勁裝的機器人式動作,與「傀儡」產生一中一西的對比,頗有趣味。
-
舞蹈
期待更多的自由與創意
對創作者而言,舊舞新編的困難度遠甚於新製作,尤其是頂著經典名作的大光環,編舞者與觀舞者都要加倍用力,才能掙脫原版作品的陰影,張曉雄如果有勇氣顛覆《胡桃鉗》,應該拋棄芭蕾的啞技和硬鞋,才能使《夢》劇的肢體語彙更自由更有創意,除去借屍還魂的陰影;觀舞者若能不以芭蕾舞的傳統技法和戲劇形式為標準,來欣賞《夢》劇,應能獲得更多滿足
-
音樂
難掩遐想的七紗舞
少了史特勞斯原有的中東情調殿堂,取而代之的是像個好大喜功的軍閥般,粗俗無禮的品味。或許這樣的場景設計,稍稍拉近了原時空與近代的距離,但似乎又缺少了點讓人想像的樂趣。飾演莎樂美的年輕女高音費雪,音質豐潤醇厚,造型甜美,擔綱主唱展現過人的體力。但肢體擺動稍嫌單調,著名的七莎舞也抽象得讓人難以撥撩遐想。
-
音樂
一路到底的強大驅力
艾森巴赫也極為注重樂曲的肌理,布拉姆斯在貝多芬這個巨人的腳步之後創作交響曲,的確是備感艱辛壓力,而第一號從頭到尾,在各個樂章的節拍框架下,不斷地變換節奏模式,好像孫悟空使出渾身解數,想逃出如來佛的掌控。艾森巴赫緊扣這點,再加上樂章之內做了一些細微的速度變化,呈現了一個非常緊緻、向前衝迫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
戲曲
誠懇踏實,印鑑台灣豫劇足跡
劇情並未讓曹謹轟轟烈烈、叫叫嚷嚷地喊著「忠君報國」等「八股口號」,他還是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地把一件任內應該完成的事情做完,然後瀟瀟灑灑、清清淡淡地飄然而去。很少戲曲新篇,敢如此地不賣弄,不浮誇地經營戲劇主題,《曹》劇卻在觀眾料想之外,努力地另闢蹊徑,追求藝術的理想真實。對照豫劇隊在台奮鬥的經驗,曹謹的經歷,似乎又為豫劇的發展歷史做了註腳。
-
戲曲
鳳姐千面展藝,紅樓鬧中沁寒
這齣戲終於回歸傳統的表演特質,讓京劇演員的唱唸做舞和揚袂顧盼淋漓盡致地發揮。魏海敏努力模擬童芷苓將話劇和電影藝術中用以表現人物思想情感的發聲方法和情緒處理方式,與京劇程式化的唸白融為一體,確是可圈可點。然而魏海敏似乎盡其所能大量釋放,因此詮釋驕矜傲慢的王熙鳳時,難免有斧鑿痕跡。
-
戲劇
聯合資源的一種集體創作
這次誠品戲劇節的郭文泰和河床劇團,與其說是策展,不如說他們企圖和四個團體進行集體創作,而資源、人才分享的精神,又有人民公社玩樂兼革命的氣質。在小劇場整體社群資源不豐富,聯繫網絡又相對密切的情況之下,這樣的資源共享也許可以激盪出某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來。也讓風格不一的每個團體,發揮自己的主場優勢,強調劇團特色,帶領觀眾討論劇場的每個面向。
-
經典解剖室
仕紳文化的沒落
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威廉斯對南方的仕紳文化有極深的愛憎情節,愛之是因為它代表優雅生活的格調,恬靜田園的風情,恨之是因為它過於耽溺自戀且有自我毀的野性衝動。「我們都是文明人;」威廉斯曾說:「換言之,我們骨子裡都是野蠻人,只是會遵循文明的行為法則。」也因為仕紳文化有其內在自我腐蝕的傾向,一旦面臨來自工業社會的外在壓力時,它自然就潰不成軍,走上沈淪的路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總編輯的話
九月以後,表演藝術舞台忽然變得異常熱鬧繽紛起來,相較於往年此時,節目演出的密集度提高甚多,讓表演藝術觀眾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口袋不失血才好。細究起來,這其中除了原來就預定好此時演出的節目外,還有那些四、五月時因SARS風暴而延演的作品,只要能搶到場地與檔期,莫不卯足了勁,就好像要證明藝術並沒有因疫病的蔓延而懈怠了創意的生機。 就在寫這篇「編輯的話」之前,才去看了國光劇團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這也是從五月延到此時演出的製作,且從國家劇院換到新舞臺。看到魏海敏使盡混身解數詮釋王熙鳳這個心機深沉的潑辣貨,加上王海玲畫龍點睛的老祖宗賈母,看得叫人不由得熱淚盈框──好的表演藝術那會因為SARS就失色了呢?幾個月的休養,只是給更多時間,讓表演更精進吧! 所以這一期的《表演藝術》雜誌,也就讓出更多的篇幅給這些即將發生的大量演出與之前演出的大量評論。通常是本刊重頭戲的「專輯」,這一期暫告休息。 而在繽紛的演出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張愛玲風」──港台兩地的創作者不約而同選了張愛玲的小說,以劇場或舞蹈形式呈現,本期即有專文探討這幾位創作者將如何詮釋這位中國才女的作品。 十一月初即將來台演出的上海崑劇團,也是因SARS延演的節目。崑劇近年來在台灣頗受年輕觀眾歡迎,帶動了另類表演趨勢,這一期中即有崑曲表演工作者楊汗如藉由上崑帶來的劇目、剖析音樂結構與崑劇重要的依存關係。明年將是崑劇迷重要的一年,兩齣重要的全本崑劇──名作家白先勇製作的《牡丹亭》與蘇崑跨台製作的《長生殿》──都將在台首演,還有相關的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崑迷們可要趕緊進修,以趁機進入崑劇殿堂! 甫於十月初落幕的第一屆台灣鋼琴大賽,過程熱鬧,也出現一些爭議。本刊特邀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主人樊蔚慈教授,以他多年觀察各種國際音樂大賽的經驗,為文發表他全程觀察這次大賽的心得與想法,相信可以讓讀者對這個所費不貲的比賽內情有更多的了解。 八月底時,劇場工作者陳明才在台東都蘭灣投海失蹤的消息震驚的劇場界,這一期我們即邀請了陳明才的大學同窗、宜蘭縣民間藝能發展協會執行長游源鏗以專文為讀者介紹這位創意洋溢的劇場人、文化人,書寫文體的特殊,也反映了陳明才的特殊。惜因篇幅之限,必須刪減摘要,希望懷念陳明才的朋友
-
專欄 Columns
又要蓋「房子」了!
在這樣經濟還不景氣、預算赤字高漲的時刻,政府能再大手筆投資,以幾百億的經費,在未來興建幾座所謂國家級的劇院與音樂廳,在我們劇場工作者聽來,確實令人興奮,也為之喝采;不過相對的,也有些隱憂。因為這種計畫的執行,一下子搞不好,就會演變成蓋「房子」,而非真正在建實用的劇場或音樂廳。
-
專欄 Columns
莫做音樂舞台的雞肋
從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出走,絕非音樂風氣衰敗,而是表示這個社會醞釀了自主的音樂能量。交響樂團的形成,源自西方音樂演進階段需求,非一成不變。它本該為社會所用,而不是為社會所供奉。如果市交事件能促成對樂團的社會定位重新思考,也許能因禍得福。如果淪為權力與職位的鬥爭,那就爭如不要也罷。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早慧的天才,奇特的挑戰─穆洛娃與帕胡德 相信台灣的愛樂者對於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與帕胡德(Emmaneul Pahud)一點都不陌生。今年四十四歲的慕洛娃,十六歲便得波蘭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首獎,一九八○年贏得西貝流士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兩年後拿走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牌。生於莫斯科的慕洛娃,昔日一手俄國音樂家特有的超級演奏技巧與斯拉夫民族的濃烈詮釋,曾經令卡拉揚極為激賞,也是卡拉揚大力提攜的眾多青年音樂家其中一員。一九八三年於瑞典尋求政治庇護之後,穆洛娃成為歐洲一顆極為閃亮的明星,與無數的樂團與指揮家合作令人讚嘆的演出。 而現年三十三歲的帕胡德更是屬於早慧的音樂家。二十歲即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院,隨即成為日內瓦音樂院長笛教授,二十二歲被指揮家柴利畢達克(S.Celibidache)延攬至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二十三歲起則進入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堪稱世界上同等級的樂團中最年輕的長笛演奏者。 這兩位音樂家的豐功偉業,台灣的聽眾應該耳熟能詳,近幾年他們不約而同地先後將觸角伸向爵士音樂界,錄製了不少與爵士樂手合作的錄音,穆洛娃甚且為了新專輯而特別新編披頭四的音樂。與兩人合作的樂團也十分奇特,首次來台的英國啟蒙時代樂團原為專演古樂的樂團,這次將與穆洛娃合作整場莫札特的音樂。而帕胡德將與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樂團──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組成的古樂樂團,這次台北音樂會為該團二○○三年亞洲巡迴最後一站──合作,演奏巴洛克長笛音樂大師泰勒曼與巴哈的音樂。帕胡德雖屬早慧的天才,但是他對巴洛克音樂的詮釋將是他面對音樂嚴謹態度的最佳證明。(林芳宜) 舞蹈 身體開始唱歌聲動劇場《河唱──身體與聲音的探索之旅》 是不是,語言不可信,文字多歧義,於是我們開始注視身體聆聽聲音? 秋涼九月,我們在劇場裡聽見光環舞集唱著淳厚樸實的客家山歌;這個冬季,聲動劇場展開一場身體與聲音的探索之旅,編導謝韻雅要帶我們從冰河的記憶中甦醒,循著身體
-
最PAR!
面貌百變不執著,一以貫之來批判
劇場編導鴻鴻說,林奕華一向絕頂聰明,他擅於批判、作品論點犀利;所謂的「變化」,不過是他使用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他想說的東西。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則表示,他認識的林奕華一直如此,總是不斷改變,不斷變換作品形式,而且很有意識地選擇與傳達自己要談的東西。
-
最PAR!
舞說愛玲,聚焦愛情
羅曼菲懷著「做功課」的心情,在張愛玲的眾多作品中直接選定《沉香屑──第一爐香》,以自己的閱讀感受編作。羅曼菲的《沉香屑》,聚焦於愛情。節目文案如此寫著:「葛薇龍飛蛾撲火般地擁抱浮華世界,為了虛幻的愛情她不惜出賣自己,悲劇性地選擇在稍縱即逝的歡愉之後,沉淪於無邊的荒涼與恐怖。」這段文字也正是羅曼菲閱讀《沉香屑──第一爐香》的感想。
-
戲曲
音樂為骨,撐起崑劇一片天
對崑劇而言,情節交代並非不重要,但只以最簡潔的方式點出原委,人物當下的感受、內心轉折才是著墨的所在;對白精練,曲子才是劇的主體,情境變換與人物的思緒,多半都在唱段中呈現。又因曲子有套式的「限制」,劇作者須在動筆之前,就將貫串全折的各支曲牌佈局妥當,而不是先寫唸白交代完情節,然後才在需要的地方,任意抽用一兩個曲牌,填入與唸白內容幾近重複的唱段。故可以說,崑劇擁有最經深思熟慮的音樂結構。
-
音樂
超越藝術領域的哲思
身為現代音樂大師的弟子,周文中親臨了現代音樂發展史上最燦爛多樣的年代,他不但吸收了時代的精華,更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一九五○年代起,周文中開始對中國的傳統音樂與戲劇素材展開研究,而創出以東方音樂系統為基底的單音音樂,更在一九五九年起運用可變調式(variable mode)。
-
舞蹈
探險文學,映照歷史
今年舞蹈空間舞團與雲門舞集二團分別推出針對兒童觀眾、適合親子觀賞的作品,有趣的是,舞蹈空間的《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與雲門二團的《波波歷險記》,雖然前者的發想源於芭蕾,後者的靈感來自《小王子》,卻同樣都以主角的歷險(冒險、探險)過程為經,鋪陳故事的發展。對於兒童(或成人觀眾),究竟歷險(adventure)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等功效?作者李信瑩以西方(英國為主)兒童文學中的探險故事為起點,論述其歷史、文類,提供讀者與觀眾進一步的參考。
-
戲劇
推動上海戲劇搖籃的雙手
因為「喜歡挑戰不可能的事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在南北地域文化涇渭分明的環境下,選擇了《正紅旗下》這樣的「京味話劇」來製作,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想向各界證明上海製作話劇的實力。而在劇團必須自謀生路的大環境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改革如演員俱樂部的成立與製作人制的施行等,都使其呈現不同於其他城市演藝團體的活力與競爭力。
-
戲劇
迎接兩岸小劇場界的「肉搏戰」
即將來臨的幾個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與相互邀演,兩岸的小劇場(實驗戲劇)將有機會密切交流、「互探虛實」。大陸近期表演藝術環境的偏向市場化,使北京邀演單位期待台灣小劇場的演出帶來多元的風貌;香港的表演工作者則嗅出未來兩岸三地合作的發展生機;那台灣劇場工作者又如何看待這樣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