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看見舞界「人材」的可能
不同於大多數急於和傳統劃清界線的新新人類,白舞寺的創作成員不僅深受傳統藝術的洗禮,且立志將之發揚光大。該團「當代肢體結合傳統布袋戲」的概念,意不在打破傳統藝術的藩籬,而在努力對觀眾表達他們從傳統藝術感受到的美感。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風城的璀燦樂音─第一屆「新竹之春」音樂節 兩廳院最近面臨十五年來最大的翻修計畫,台北音樂市場正悄悄南移? 最近新竹文化人士結合了產官學與在地媒體,籌辦第一屆的「新竹之春」音樂節,這項號稱「十倍速」的造城計畫,預計以十場音樂會、五場導聆、另有座談及向音樂耆老致敬等活動,邀全台各地「新竹幫」音樂家回老鄉報到,據悉主辦單位將邀李遠哲信心喊話,新竹人團結就是力量,排出的陣容一律是台北規格的高檔貨。 新竹幫有誰?醫師之子呂紹嘉、牧師之子徐頌仁、科學家之子林昭亮(菁英的小孩兒乎都會點什麼「音樂」,一點兒都不誇張)、青壯輩作曲家吳丁連、錢善華都有新竹血統。 首屆音樂節最大特色在於向新竹音樂耆老蘇森墉、楊兆禎致敬。前者高齡八十五,二年前交通大學才以口述歷史的記錄方式將其音樂創作、生平概要等網路化,建構了「蘇森墉音樂館」數位館,為新竹樂風鼎盛的來龍去脈,留下歷史的記錄;大會並將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由子弟兵學生組成的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竹嶺合唱團協助參興,預料場面溫馨感人,深具傳承意味。 此番媲美「布拉格之春」的藝術盛宴,台北NSO難得全團出動,展開多場室內樂及交響曲,其中吳庭毓領軍演出貝多芬、莫札特的三重奏,而銅管組則在星期日午後專為親子打造兒童音樂會,其他尚包括林昭亮、王健等人的國際巨星系列、及鋼琴家辛幸純的貝多芬奏鳴曲目。 新竹人向來自傲有香山夕照、大清牌坊、巴洛克老火車站,也有清交名校為新興科技業打造人才,但這座「平均每四人就有一名大專以上知識分子」的風城,如果要更上層樓,第一屆的「新竹之春」,將是一個觀察指標。(黃俊銘) 【舞蹈】 偶像與經典齊飛─《拭窗者》與《天鵝湖》 威力強大的四月,有偶像,有經典,這個偶像屬於創作型,品貌兼具、才華洋溢,絕非一片玉女;這個經典則是沉澱了百年以上,被翻演的次數如天上繁星數也數不清。 要介紹偶像與經典,是史上最容易但現在最不容易的事。最容易是:愈早寫愈好寫,不過,愈晚寫,則愈容易找到「標準公式」;不容易是:要
-
專輯(一)
肉身書寫的拼貼神話
作品機敏細膩卻又狂野混亂的黎海寧,帶著她的《創世記》再度來到台灣與觀眾見面。向來擅長從文學中汲取創作靈感的她,這回取材各民族的創世神話,經由與雲門舞集2舞者的激盪互動,將呈現一齣台北版的《創世記》,是否也能為台灣「傳達起始與重生希望」呢?
-
專輯(一)
從幻視體驗到無力的當代身體
黎海寧這樣說自己的場面處理:「原作中的預言(神諭)會變成了一通神秘電話,又會在電視上播放一段床上戲,給觀眾一種偷窺的感覺,我還會用古老打字機打出來的信,以及獨白或幕後音去誤導觀眾。」這些片斷的符號象徵,是否做到了讓我們看出是一個抽象涵義的伎倆並不重要,而重要的是編舞家更要表現的是一種幻想體驗,直指看不見的一個「倒錯」的黑暗世界。
-
專輯(一)
以舞姿述說伊甸鄉愁
聖經《創世記》中的規範以及伊利亞德口中「伊甸樂園的鄉愁」,對於此一世紀來,以解放身體為目的的西方現代舞演進,像是重拾伊甸園時無需分辨身體差異的自由。以創世神話入舞,除了解放文化演進對身體的禁錮、重回混沌之初的簡樸,對於人際、自然、甚至宇宙秩序的註腳,或許是每一位重新詮釋╱解構創世神話者,隱然於心的鄉愁吧?
-
最PAR!
會有改變的,也許
「我呈獻的是對音樂的一種愛,沒有特定的對象。這是一種無私的愛,可能是最大、最廣博的愛。」 「你確定五年後還會這樣回答嗎?」 「嗯,會有改變的,也許。」
-
最PAR!
跳舞場中的巴爾托克
幾年前,曾在英國的世界音樂節目睹瑪塔和音樂家合奏團的現場演出。瑪塔身著傳統服飾,是個瘦小秀氣的匈牙利女子,可她一張口唱,我幾乎是鬆了一口氣,畢竟,瑪塔還是我所知道的瑪塔,音樂家合奏團還是我所認識的音樂家合奏團。在快速同質化的世界音樂潮流中,這一點已經彌足珍貴。
-
最PAR!
劇之本不在,戲根著何土?
台灣從未認真培育過演員之外的戲曲人才,環環相扣的惡因,導致我們現在正在吞忍本土劇作成熟度不夠的惡果;劇團製演大陸劇本遭質詰,答以:「上哪兒找好的本土劇本呢?」聽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對岸又添了個層級很高的「精品工程」,劇團若沒有認知到本土劇作和劇種乃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大陸編劇台灣製演」的模式只怕更要演變為台灣戲曲的常態了。
-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
戲劇
中年心境,百年如一
筆者開始不再擔心眾多角色大匯演造成的瘋狂場景,轉而思索起不曾仔細端詳的契訶夫作品──原來,他在百年前花了那麼多的文字來描述中年的種種症狀,而導演像是病歷表報告般的,將中年情狀一場一場地切割出來,藉由契訶夫的文本逐一檢證,觀者們是否已病入膏肓而不自覺。
-
音樂
NSO的室內樂功課
音樂總監的世界經驗活化了NSO的演出曲目,然而樂團的演奏能力與詮釋能力,並不是曲目被活化了之後能夠自然而然產生的能力,如果樂團裡的重要聲部對於室內樂的掌控能力是如此缺乏,那麼也難怪整個樂團遇到稍微不具戲劇性的樂曲就不知所云,無法展現純然的音樂美感。
-
音樂
林克昌為誰而奏?
ESO是受張榮發基金會所支持,這使得這個樂團有著其他私人樂團所不及的資源,卻無公設樂團的行政牽制。但另一方面,當這個樂團坐在舞台上時,它是長榮的機關樂團,還是一個打算靠票房自立的商業樂團?這中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
影像專題
細細品味咖啡的文化風景
翻開人類飲用咖啡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咖啡成為人類的飲料,主要並不是肉體生命的基本需要,而是人的精神生命在社會和文化生活發展進一步複雜化以後所提出的需求。咖啡飲食活動幾乎是同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文化的發展而崛起,同時,人類也是在其文明生活條件的促進下,才進一步發展咖啡的生產和消費。因此,在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脈絡中,咖啡的文化分析往往與當代各種高級的和精細的文化美學產業密不可分。 以興盛於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塞納河左岸一帶林立的咖啡館活動為例,咖啡館裡人文薈萃,一種深沈自內心的人文氣質從咖啡香裡飄逸出來。在咖啡館裡,藝術家面對自己,享受孤獨帶來的清明,也從咖啡裝盛的意境中,創作出追求真理又佈施浪漫的文學、美術和音樂。 而台灣咖啡文化的興起,應是從經濟起飛的七零年代算起。初期的咖啡館大都聚集在洋行集中的大稻埕一帶,比鄰而居的則有推動文化自決、話劇、音樂、美術、文學、電影和歌謠的某些協會或同人團體。更為人所熟知,已成為歷史記憶的「明星咖啡屋」,是早期知識份子中的菁英人才集地,「詩僧」周夢蝶曾在咖啡館前擺書攤;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早期許多小說作品,便是在此被編輯逼迫下誕生;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更直接讓明星咖啡屋成為故事場景。其他如侯孝賢、陳映真、林懷民、七等生、朱天心等,橫跨電影、文學、舞蹈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都是駐足常客,彼此交流創作心得,讓「明星咖啡屋」散發一股歐洲文藝沙龍的氣味。 走進小劇場熱潮沸騰到高點的九零年代,「台灣渥克咖啡劇場」是不得不提的咖啡表演場域。雖然從接手經營到關門大吉才不過短短兩年時間,但這間坐落於耕莘文教院旁,羅斯福路巷子內的咖啡劇場可說見證了台灣小劇場的顛峰時期,不論是已逝的前衛小劇場導演田啟元,或是現正掌小劇場主流美學的魏瑛娟,都曾參加渥克所發起的「四流巨星藝術節」,發表小卻令人驚艷的作品。另外以爵士樂為號召的「藍調咖啡」,則是略顯弱勢的爵士樂迷的新天堂樂園,時至今日到「藍調咖啡」,還是可以與老闆聊音樂、聊咖啡。 本月即將於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登場的「咖啡的文化風景」影像文字創作展,特別規劃「老咖啡新韻味」、「咖啡的文化風景」以及「咖啡表演場域」三個印象專題,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和作家的筆觸,集結呈現台北城市角落裡特殊的咖啡館文化風景。現代人在咖啡館裡,不僅品嚐咖啡,也期待品味文化,
-
特別報導
走向歷史的下一個起點
台新藝術獎這個堪稱「國內獎金額度最高,且為鼓勵表演藝術創作與專業製作」的藝術大獎,經過媒體提名團與十二位觀察團委員,一年的觀察與討論,終於從四百多部作品中選出十大入圍佳作。並將於三月二十三日由國際評審團選出最後的得主。從評選機制到評審過程、入圍名單,紀錄生態與鼓勵創作的旺盛企圖儼然可見,似乎這個獎的設立也代表著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
-
美國
從學院走入劇院的說書人
去年以《變形記》獲得東尼獎最佳導演獎的瑪麗‧齊瑪曼,相當「學院派」,一直都在大學擔任表演學系教授,並且喜好從古典文學的長大文本中尋找創作靈感,把古老的故事說得生機盎然。近期她更致力於製作與戰爭有關的《特洛伊女人》,也將與菲利普‧格拉斯合作,她說:「我非常反對現今美國對全世界強悍的態度,而這齣戲正好給我一個機會表現立場。」
-
法國
戲劇是揭露世界謊言的工具
貝恩哈以憤世嫉俗的挑釁形象著稱,厭惡文藝界及所有和藝術無關的事物。儘管醉心於自己的孤獨與名聲之中,這位作家總是籠罩在醜聞的氣氛當中,每齣劇作的演出皆引發社會議論。對貝恩哈德來說,戲劇是用來揭露世界的謊言與矯揉造作的工具;而世界(奧地利)就是一個舞台,人們只是傀儡罷了。
-
回應與挑戰
郭文泰在跟誰對話?
郭文泰的「台灣劇場作品」無疑比那些臨時拼湊的國際組合,更有效地在為本地的劇場累積。論者當然可以分析他的背景傳統,以及他之於其他台灣導演的異同,但大可不必搬出「跟誰對話」或「跟誰格格不入」之類意識型態掛帥的語言。
-
現象‧現場
要重新調味,也要尊重原味
文化交流固然是件美事,但必須認清藝術觀念的不可翻譯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間保持適當的隔閡,甚至有欣賞的障礙(用功的觀眾可以克服障礙),其實不是壞事,相反的,它反映著多元的世界文化與各個文化的主體性,這在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潮流中,是彌足珍貴且重要的觀念。
-
現象‧現場
拼台兼觀摩,取經求上進
儘管這類外台匯演的舉辦成效獲得不少觀眾的肯定,但匯演之後,這些優秀劇團仍舊回復原有的窘境,問題仍然存在,冀望他們改善演出設備與品質,對已經經營不易的外台大環境來說,明顯是一種奢望。公部門以演出機會和經費介入外台的生態,其理想和盛情可感,雖止於解渴,但具有示範性,而劇團在互相觀摩中取得什麼「經」?似乎更重要。
-
現象‧現場
在地詮釋的困境
這種在地事蹟在博物館戲劇化詮釋下,除了表演形式強調的戲劇效果、劇場張力、演員能力和觀眾興味外,能否兼顧更高層次思考?比如戲劇化表演讓觀眾感受人、事、地、物的擬真感和臨場感?其劇情所演示的「廖添丁」,是否符合當地居民的情感?能否引起共鳴?這些的是能否獲致社區居民認同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