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來台演唱,紐約之聲以歌聲回應觀眾的熱情。(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音樂

一場深具啟發性的放鬆之旅

「紐約之聲」在合唱編曲上動了手腳,聽起來反而不太熱情卻十分溫暖,保羅‧賽門曲目更流向古典化的美聲合韻,最輕鬆的反而是艾靈頓公爵曲目跟孟克的“Round Midnight”。這樣用盡心思地新研究合音、編曲變化,證明「紐約之聲」拿下葛萊美獎根本不靠錄音效果。

「紐約之聲」在合唱編曲上動了手腳,聽起來反而不太熱情卻十分溫暖,保羅‧賽門曲目更流向古典化的美聲合韻,最輕鬆的反而是艾靈頓公爵曲目跟孟克的“Round Midnight”。這樣用盡心思地新研究合音、編曲變化,證明「紐約之聲」拿下葛萊美獎根本不靠錄音效果。

「紐約之聲」與專屬三重奏

■ 演出時間:3月4日

■演出場地︰台北國家音樂廳

爵士樂入門樂迷最大的迷思,常是誤用唱片廠牌自以為是的分類,造成錯失好音樂的後果,諸如「GRP旗下的Fusion藝人欠缺深度,Verve某個時期以前的作品才夠好,ECM旗下藝人風格必定冷峻」云云,三月四日應兩廳院「嗆聲系列」來台的「紐約之聲」(New York Voice),做了非常好的「反證」示範。

現在回顧融合爵士樂盛行的年代,真要感謝GRP這類包容萬象的唱片廠牌,幫聆樂者護住爵士樂一絲自由、輕鬆、毫無忌憚的生命力,「紐約之聲」便是如此,跟來台數次同以人聲合音變化聞名的「國王歌手」相較,少了幾分莊嚴肅穆的王者貴氣,卻多了許多聆聽趣味。

歌手精采,展現應變才華

三月四日上半場的演出,在現場默契方面,雖然挑不出毛病,但音樂廳大廳正前方共振音效過窄的毛病,卻讓「紐約之聲」這兩男兩女小編制的發聲組合飽受煎熬,即使在交替樂曲間變換站位,也讓音效頗有「含混」的瑕疵,不過,這樣的演出環境,更能考驗出「紐約之聲」應變的才華強度。

身居全團靈魂人物的達蒙‧米得(Darmon Meader),除了在薩克斯風的間奏演出上令人驚艷外,詮釋艾靈頓公爵曲目時的人聲「獨奏」,從長達八秒的爬音吐字,到間隙不過一秒的即興「掃射」,都深深擊中我心,但最令筆者意外又意外的,卻是達蒙‧米得的高音,圓潤溫和酷似美國八○年代流行歌手克利斯多佛‧克羅斯(Christopher Cross),當他在三首裘賓(Antonio Carlos Jobim)曲目中接續兩位女團員發聲,真讓人為之陶醉,彷彿回到廿年前的時光中,雖然曲風南美熱情味減弱,但的確別有一番滋味。

另一位男聲彼得艾爾‧卓吉(Peter Eldridge)的嗓音則非常有趣,坐下兼任鋼琴伴奏時,想學的是老成世故的辛納屈,聽起來卻像早年放蕩不羈的少年辛納屈,跟有「類似細砂紙磨過」質感嗓音的金‧納薩然(Kim Nazarian)搭配合流,頗有一種浪漫兼具幽默的聆聽感覺,筆者幾度都被兩人聲音幻化的溫暖搞得眼皮沈重,卻全身舒泰。

倒是全團身材最惹火、挾著「自由之王」寇曼(Ornette Coleman)愛妾威名而來的女聲蘿倫‧金翰(Lauren Kinhan),有點令人小小失望,幾首保羅‧賽門(Paul Simon)曲目的尾音,都讓人覺得她嗓音有點沒「拉開」,被在音高上原本該是配角的金‧納薩然從頭到尾都搶掉不少丰采,是唯一的可惜之處。

費心重新編曲,音樂會深具啟發性

不過,對最需要期待無限「放鬆」的台灣樂迷而言,「紐約之聲」小編制的精緻演出,其實是非常足夠的聽覺精神治療經驗,尤其該團的詮釋曲目特性非常「偏門」,一般爵士跨界團體最擅長拿來「譁眾取寵」的裘賓曲目,「紐約之聲」在合唱編曲上動了手腳,聽起來反而不太熱情卻十分溫暖,保羅‧賽門曲目更流向古典化的美聲合韻,最輕鬆的反而是艾靈頓公爵曲目跟孟克的“Round Midnight”。

這樣用盡心思地重新研究合音、編曲變化,證明「紐約之聲」拿下葛萊美獎根本不靠錄音效果,事實上,筆者非常慶幸沒有聽到他們拿出什麼“Autumn Leaves”之類的曲目來搪塞台北樂迷,才有這場溫暖、舒服而且還深具啟發性的音樂會。

 

文字|朱中愷 音樂文字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