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劇團一齣《嘉興府》打出武打新秀的知名度,京劇導演李小平認為好作品可以建立品牌,將年輕的優秀武戲演員推向主角位子的時機已趨成熟,他鼓勵他們「把握眼前的階段,讓生命不要留白」。
二月底的《長生殿》、四月底的《牡丹亭》,兩檔大手筆崑曲連本大戲,把崑曲炒成了台北的時尚話題。台灣的京劇團還有演出空間嗎?
三月初,國光劇團的春季公演,東區的新舞台上,推出了老戲《嘉興府》,一齣闡述「官逼民反,造反有理」的武打群戲。國光的年輕演員們在台上開打、翻滾、空中旋轉、上高、從高處翻下,以每一個挑戰極限的動作,精確地撩動了觀眾興奮的感官,台下的鼓掌叫好聲一波熱過一波。
知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最近在報紙副刊發表了一篇名為〈京劇的粉絲,站出來〉的文章,勾起不少人對台灣京劇演員的注意。文中他提到現下台灣京劇的年輕演員「所缺的未必是個人才華,而是更多的曝光機會,更多『自我感覺良好』的信心」,京劇像任何表演藝術一樣需要明星,「明星需要『粉絲』,越年輕的越好」,王德威說。
《嘉興府》演完的這一場,台後來了很多臉上依然泛著興奮光采的「粉絲」們,很多人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演員簽名照相,熱烈的回響更擠爆了國光的網站,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我確實在演員們流汗的臉龐上看到了自信。」套王德威的說法,那一刻,王安祈看到的是「『角兒』的從容與尊嚴。一些自視甚高的崑迷開心地說:「過去對武戲的印象就是浙崑的王芝泉、林為林,從來不知道台灣京劇裡的武戲也這麼精采!」
國光《嘉興府》,精采武戲回響熱烈
劉稀榮演活了《嘉興府》劇中的草莽人物「鮑自安」,「迷死我了,這小子!」,戲迷在網站上這麼露骨地讚嘆,《嘉》劇導演李小平說:「劉稀榮這個名字就像突然蹦出來似的,進了觀眾的耳朵裡。」而且,他們都不相信在台上有如此爆發力的鮑自安,事實上已經三十八歲了。
劉稀榮從坐科時期就有「小老虎」的綽號,其勇猛可想而知。他以「武丑」考進國光,最早專攻的是武生,又因有一副花臉的好嗓音,武花臉缺人時,也能上場應工;國光《朳蜡廟》的費德恭、《天長地久釵鈿情》的安祿山,去年台北新劇團《陰罵曹》中的鬼官,他都是不二人選。
劉稀榮的能量無時無刻都那麼飽滿,受他感染,大家都卯足了勁,到了劇場內,再加上觀眾喝采聲的搧惹,這群資質整齊的全武行放射出「猶如雞籠罩不住一籠搏命往外穿跳的雞」的戲劇張力。李小平表示,雖然劉稀榮一直沒有機會在舞台的中央大鳴大放,但在邊配位置上,「他永遠是行話中的那顆隨時準備好爆炸的『戲膽』」。
「武」風正起,年輕演員乘機出線
武戲,彷彿成了台派京劇新的可能性。
這一年來,台灣每個京劇團在武戲上各有表現:去年的歲末公演中,戲專由新生代武生李族興主演《小商河》,台北新劇團李寶春推《車輪戰》、《拿高登》,甚獲好評;當代傳奇主打年輕武生戴立吾的《兄妹串戲》,首演後邀約不斷;受《嘉興府》獲滿堂采的激勵,國光劇團明年還打算推出武俠風格的新編戲。這股把年輕演員推到觀眾面前的武戲風潮,是否會為台灣京劇開出一條新路,頗值得觀察。
早期也學武生的李小平表示,劇校中會被挑入武行的都是頭兩年基本功特別好的人,但要學成精湛,只有一句不能打折扣的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眼下劇校的學生多半吃不了這個苦」。
在行外人眼裡,京劇演員身上的功夫是無可取代的優勢,出身紙風車兒童劇團、剛創立哇哇劇團的王立安就看中武打演員,劇團的創團作《龍虎客棧》還向國光劇團借將,青年演員李佳麒擔任導演並參與編劇,戴心怡(飾掌櫃玉如意)、林朝緒(飾演劉公公)亦皆是《龍》劇的焦點所在。但在非京劇的舞台上,戴心怡、林朝緒反而有另一種進入障礙。因為沒有京劇程式了之後,就要靠更多的臨場反應。
曾參與果陀劇場、杯子劇團和紅頂藝人演出、被大家定位為「跨界演員」的林朝緒,在《龍》劇中,飾演接近武丑行當的劉公公,紅樓劇場首演時,他從觀眾的反應直接感覺到排戲時設定的一些笑點熄了火,於是他當場改變方式,把動作做得更多更誇張,劇場氣氛果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王立安說《龍》劇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他希望多與這些演員合作,讓京劇能更寬廣地展現在現代劇場中。
把握機會,讓觀眾認定這個「角」
從過去到現在,《美猴王》Monkey King一直是京劇走到國際必帶的戲碼,從推廣的角度來看,針對外國人和當前對京劇認識不深的一般國人,熱烈、好看的武戲確是一個佔優勢的切入點。
梨園行有句話說「武戲不養老,不養小」,也就是說,靠體力的武打演員,表演壽命有一定的高峰期,找到了被看見的機會,「生命不要留白」時機一定得把握。劉稀榮說,沒有人可以躲掉身上的歲月痕跡,尤其是武生;比剽悍和表演技巧的難度,現在的他絕對比不過二十歲的自己,但他希望有更多機會演出像《嘉興府》這樣「把文戲性格累積到武打的套路中」的武戲,來滿足現代的觀眾。
曾經到國光擔任客席的大陸國寶級武生王金璐,七十歲站上北京的舞台踢個腿,台下仍然熱烈叫好,「那一聲好,代表的是觀眾認你這個演員,他們知道你年輕的時候有多棒」,劉稀榮說:「那一踢腿,聯結的就是演員和觀眾的京劇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