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來人們觀舞之道的改變
人們對舞蹈的看法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有很大的轉變。在世紀初,舞蹈多半只被看成是娛樂活動;隨著世紀的演進,它逐漸轉化成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近二十年來,舞蹈也開始被視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面向,成為學術研究的新領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舞台舞上螢幕
當代,許多著名的編舞家都藉由影像來助長其舞作的豐富性,或將作品為鏡頭改編,甚至加入導演的行列,藝術結合科技促使舞台成為多媒體的大熔爐,再加上電腦科技的迅速擴張,將影像舞蹈推向另一個巔峰!
-
台前幕後
不知所終的生命列車
《早安列車》以生命為旅程,呈現在這旅程中,人對寂靜、寧靜、平靜的渴望與追尋,以及所尋找的「寂靜」的不同層次和質感──或許死寂,或許能量高漲。
-
台前幕後
穿梭於不同文化與介面之間
旅美舞蹈家余金文,將帶領他的舞團和電腦科技師,呈現其最新創作及舞蹈與科技結合的成果,為台灣觀衆帶來一場科技與藝術的饗宴。
-
台前幕後
新豫劇主義
本土豫劇版的「杜蘭朶」除了有傳統梆子聲腔的優勢,也有像是鬆弛程式性身段、龍套宮女不再是僵化的道具、舞台場面調度等全新面貌的綜合處理,以適應現代人觀劇意識的需求。
-
名家訪談
名琴、無伴奏、與舞台表演
訪談麥斯基是一件很過癮的事,舞台上他感情充沛、魅力十足,舞台下他毫無架子、暢所欲言;言談間,你不僅可以感受到巨星的風采,更重要的是他誠懇的談吐透過其深刻的思維,讓樂迷對他的藝術成就有更深的體認。
-
回想與回響 Echo
動態藝術進駐公共空間的典型
《活.動.畫》藉由接觸即興的舞蹈觀念,試圖將動態的舞蹈在靜態的畫廊和美術館等展覽空間演出。跳出鏡框式舞台後舞蹈相貌變得多樣,在開放空間中形成有趣的畫面。
-
回想與回響 Echo
「各自各」的沈思空間
今年參與香港「麥高利系列」演出的團體/編舞者,由原來著重香港新生力量走向國際交流的層面,來自日本的松島誠、南群舞子及動藝等演出團體,各擁有各自的題材、風格與個性,但有一個共通點:沈鬱、深憂,叫人迷溺於淡然幽邃的況味之中。
-
回想與回響 Echo
高速疾走翻天覆地的「普末」歌劇
龔志成自己將《迷走都市》定位為解構歌劇(deconstructed opera),他認為這個作品本身建構於音樂上的多重感官經驗,有著豐富的敘事及視覺元素,但這些元素卻被樂手、歌唱者、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以及詩人共同拆解及重新定義。
-
回想與回響 Echo
終於聽見「室外」的聲音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
-
回想與回響 Echo
風格與詮釋
所謂「原汁原味」這樣的說法,不僅語義含糊,而且有如海市蜃樓般虛幻不實。比較値得留意的,恐怕是演出風格與角色詮釋的問題。因為這兩者直接關係到表演團體──尤其是導演與演員──對搬演戲碼的認知與詮釋。
-
戲劇
虛擬求偶舞
在馬丁戴維斯設計的舞台烘托之下,導演波斯納打開了劇場的一扇窗,讓台灣觀衆見識到名作之所以為經典的韌性。本文嘗試從《馴悍記》的舞台史著眼,挑出具有標竿作用的段落,為這場製作尋求定位。
-
戲劇
方圓之內?之外?
透過了「環境劇場」的空間設計、呈現與排比、多軸交錯的劇情鋪陳,夢/人生/舞台的多元關係與象徵,被繁複地編織入這齣長達七個多小時演出時間的「莊周曉夢」式劇場鉅構中。
-
戲劇
多層變奏的上乘喜劇
這齣戲從一樁春秋故事,變奏為公演前的彩排戲碼,再變奏為角色的錯置,再變奏為真實與戲劇的類同與混淆,最後再變奏為嶄新的對位,結構層次均錯落有致。
-
戲劇
什麼樣的花開在春天裡?
第二屆女節活動,承繼了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的原始宗旨,鼓勵女性創作,希冀建立一個提供優秀女性劇場工作者沒有限制的寬闊空間,展現女性藝術創作衆聲喧嘩、繁花盛開的繽紛面貌。目前來說,「可能性」是被看到了,但,要走的路還得繼續。
-
舞蹈
來自生活的創作
顧哲誠跳舞流露出成熟的舞者之美,若能持續上台表演,甚至以夫妻檔的小型表演和自己的特質,將有希望塑造出有如日本的永子與高麗一般精緻的風格。
-
非演評
褪去華麗詞語的自由心靈
蒙克與布烈曼都擁有一顆開闊的心靈,自由地穿梭在音樂、劇場、電影中。儘管蒙克的創作結合多種媒材,但是核心仍然在於人聲。十五年來的佛教信仰對她而言,使她更關注於探索人類共通的内在精神世界。就像是《面向北方》中的不發一語,卻令觀者感受到從寧靜中邁向内在天堂的力量。
-
影與音的對話
影像與樂音齊飛、創意伴風格一色
《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的成功,讓Rhombus從音樂、舞蹈紀錄的電視節目階段,走向了劇情片與「真正」的電影院觀眾。
-
新秀登場
抱著低音大提琴唱歌 卓曉瑋
卓曉瑋其實不算是「新秀」了。這位十七歲即贏得台北市交協奏曲大賽、並曾五度蟬聯台灣區音樂比賽冠軍的沙場老將,人稱「大卓」(網路上還有個自己的網站叫「大卓的窩」)。目前擔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低音提琴手,最近剛入選兩廳院的樂壇新秀,大卓並進一步地談到未來的計畫
-
座談會
一個「世界」,各自表述「音樂」?
世界音樂所指涉的異國情調,是不是仍然帶著偏狹的政治態度?唱片工業的操作對於音樂的傳播是正數還是負數?世界音樂仍然在玩傳統/創新的老把戲嗎? 一場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所策畫的研討會,邀來歐洲及台灣的世界音樂節策展人、媒體工作者、唱片業者展開對話,席間各種「聲響」並陳,有和諧的高音,也有激烈的異聲,在在展現世界音樂追求「差異」的核心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