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觀盛事》描述唐太宗(右)與魏徵(中)的君臣糾葛,像是延續著《曹操與楊修》一劇中「生」與「花臉」的對話。(新象文教基金會 提供)
台前幕後 台前幕後

好一個狂放天才的朝代!

新編京劇《貞觀盛事》的企圖與嘗試

《貞》劇的劇本的確有待商榷,原作或許不是選擇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貞》劇新編的舞台場面、程式動作與唱腔編曲,卻是令人大開眼界;對於尋求京劇現代化的觀衆與創作者來說,觀賞《貞觀盛事》的演出,其實是一次相當有趣的觀摩。

《貞》劇的劇本的確有待商榷,原作或許不是選擇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貞》劇新編的舞台場面、程式動作與唱腔編曲,卻是令人大開眼界;對於尋求京劇現代化的觀衆與創作者來說,觀賞《貞觀盛事》的演出,其實是一次相當有趣的觀摩。

上海京劇院

10月3、4日

《貞觀盛事》

10月7日

《曹操與楊修》

國家戲劇院

月初,挾著榮獲大陸梅花獎等口碑的上海京劇院作品《貞觀盛事》,即將於巡迴香港之後,浩浩蕩蕩地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這齣宣揚唐太宗良政功績的新編京劇,是否能再造上海京劇院八〇年代代表作《曹操與楊修》的藝術成就,一度引起行內關心的觀衆無限好奇。

理念述說勝於人物刻畫

曾經赴大陸觀賞過《貞觀盛事》排練的戲劇學者貢敏認爲,《曹》劇的成就其實無可替代,兩者不能相提並論。扮演唐朝諫臣魏徵一直是著名花臉演員尙長榮的心願,由於老搭檔名生角言興朋已經退休赴美,而曾經離開舞台五年赴港經商的關懷,據說反倒是因爲嗓子愈來愈好,質地清亮,甚至曾在全國青年京劇演員演唱獎中擊敗名角于魁智,便被挑選擔綱演出劇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延續著《曹》劇中「花臉」與「生」的對峙與對話,這叫人不能不聯想上海京劇院,企圖藉由《貞觀盛事》的通力演出,再創媲美《曹》劇的傳奇。

《貞觀盛事》雖是描述唐太宗與魏徵的君臣糾葛,但僅以「釋放三千宮女」爲主線情節,另以一位後宮棄妾被迫離家背井、思念眞愛成狂的故事爲副線;據旅居上海的戲劇文字工作者李翠芝表示,這樣的劇情推陳似乎稍嫌單薄,而副線對於主線的戲劇發展也毫無幫助,與《曹》劇相較,只見編劇理念,人物經營並不像《曹》劇那麼深刻。政大中文系教授蔡欣欣也認爲,這齣戲套用「縱囚論」的觀點,卻只以「解放婦女」的小小事件,來彰顯唐朝盛世的文治武功,似乎無法呈現那個時代的太平氣象。不過,有別於《曹》劇兩個角色有如刺蝟、又相知相惜的複雜情結,觀者仍不應拿《貞》劇與《曹》劇相較;《貞》劇要幫襯的主題是君臣關係,只是選擇這樣的故事情節,難免有「小題大作」之嫌。

新編程式場面令人稱絶

《貞》劇的原作編劇爲出身中國京劇院的戴英祿,曾經撰寫八〇年代知名的劇作《李清照》,目前任職中國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負責編修劇本的梁波,則任職天津文化局,曾經撰寫過山西京劇院的知名劇作《大腳皇后》,後來還曾經透過貢敏的引薦,由台灣國光豫劇隊改編爲豫劇,由王海玲主演。貢敏表示,《貞》劇的劇本的確有待商榷,或許是因爲兩位編劇都擔任官方職務,下筆有所顧忌,原作或許不是選擇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貞》劇新編的舞台場面、程式動作與唱腔編曲,卻是令人大開眼界;對於尋求京劇現代化的觀衆與創作者來說,觀賞《貞觀盛事》的演出,其實是一次相當有趣的觀摩。

從一開場的「打馬球」,到後來外邦獻妾的「西域歌舞」,舞蹈化的動作場面與背景主題式的伴奏音樂,都將讓期待觀賞京劇的觀衆嘖嘖稱奇。《貞》劇打破一向以抽象寫意描繪故事表演的傳統戲曲格式,不僅有具象化的舞台設計例如階梯與庭園,還有現代化的歌舞動作,串連京劇的唱腔;最後劇終前「釋放三千宮女」的大解放場面,實踐了導演陳薪伊一貫的劇場視覺美學,讓整齣戲在強烈的節奏之下,結束於衆人對唐太宗的歌頌與讚美之中。

海派寫實推翻傳統寫意

蔡欣欣表示,《貞觀盛事》的佈景場面其實相當具有海派的風格;也就是著重機關佈景、寫實道具,不採取寫意的方式呈現。由於這齣戲的背景是在唐朝,爲了呈現大唐盛世的景象,與當年中西交流的文化氛圍,導演和舞台設計偏重西域風情的格調,這樣的創作方式其實還可以接受;如果劇本的背景設於宋朝,那這種做法就相當値得考量。

不過,曾經看過兩次《貞觀盛世》的李翠芝,態度則相當保留;她認爲海派風格的《貞》劇,完全走「眞刀眞槍」的路線,通俗化的傾向很強,似乎比較像文明戲,處理的方式也比較「舞台劇」。對於開場的「打馬球」,舞台上呈現類似日本京都金閣寺的背景,又如後幾場魏徵家的竹籬房舍,以及層層樓梯對演員造成的表演障礙,其實都只是片面刻板印象的描繪,並無法深刻呈現當年大唐盛世的文化景象。對於習慣了前輩古人遊戲規則的李翠芝而言,如此通俗化、娛樂化的新編京劇,似乎是「牛頭不對馬嘴」;至於劇中使用的音樂與編腔,坦白說,眞的非常「天馬行空」,倒是間接形塑了唐朝這樣一個狂放天才的年代!

重新思索現代化真義

李翠芝認爲,從近年大陸新編京劇的劇場脈絡來看,角兒、劇本與導演「三足鼎立」的演出,似乎是一貫的趨勢;然而《貞》劇像是走回過去京劇演出的模式──看戲看「明星」,由於尙長榮和關懷的才華,確保了這齣戲的品質。尙長榮在劇中扮演「魏徵」的幾場唱腔表演,其板眼追擊、層疊盤旋和嗓音沈厚的功力,令人看了還是忍不住拍案叫絕。

雖然《貞》劇首演之初,適逢中共建國三十週年,而劇中的角色安排,似乎對當前的政治人物有所影射;也許有人認爲「娛樂化」不等於「現代化」,也或許京劇新編,其成就仍不及傳統戲曲所能凸顯的藝術韻味,但對在當前政治氛圍下必須求取「現代化」的大陸京劇藝術工作者來說,爲了傳揚政令而提升藝術,可能是不得不爲、迫於無奈的選擇。相對而言,位居對岸、處於民主氛圍下,又備受官方呵護庇佑的台灣京劇藝術工作者,是否該對京劇現代化有更深刻、寬闊與自由的考量?

 

(本刊編輯 傅裕惠)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